文
欧阳世昕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中文互联网世界新文化的发源地一定绕不开豆瓣小组。每天有人在“社死”组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哈组”总能给颓丧一族提供难得一见的喜剧素材;如果你对美发感兴趣,可以去“烫头失败组”品尝 Tony的手艺。相比于这些小组,鹅组更出名,娱乐圈无数个秘闻从这里诞生并传播给上亿“吃瓜群众”。豆瓣网最初靠书影音UGC内容起家,同时提供同城活动、内容推荐等多种服务。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豆瓣小组”于年上线,是豆瓣网的一个产品功能,作为“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数十万个小组被用户创建。随着中文互联网信息迅速增长与传播,鹅组、哈组、炸厨房小组等越来越多豆瓣小组进入人们视野,奇奇怪怪的名词纷繁涌现,互联网“缩写文化”蓬勃生长。“豆瓣小组”成为许多娱乐信息的发源地,不论是有趣的生活贴,还是八卦的蛛丝马迹,豆瓣小组在其他平台上愈加被重视。豆瓣《社区指导原则》是小组生态的中心指导文本,小组们围绕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权力生态与交流氛围。在豆瓣这个“文艺社区”,人们如何交流,如何建设组织?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始观察、访谈,希望能够解决一些迷惑。1豆瓣小组的“塌房岁月”豆瓣小组时不时出现一些“塌房”事件。豆瓣用户陈鹭向刺猬公社讲述了她的“塌房”故事。对于豆瓣小组用户而言,“塌房”意味着自己加入的小组内容生态崩溃,组员大量流失;或组长决定关组、小组被弃用;又或小组被单方面控组、无法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年,陈鹭入坑了一部电视剧,并且开始嗑剧中主推CP,在电视剧播出头几天便进入了这对CP的“嗑组”,当时组里只有不到两千人。很快,小组内几个帖子被搬运至微博上获得了极好传播效果。据了解,截至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3亿,移动端占比94%,日活跃用户达到2.3亿。豆瓣月活用户只在千万级别。微博擅长借势明星、KOL、头部IP做整合营销,娱乐生态多元。帖子影响力在微博生态放大,引入更多流量,嗑组人数开始迅速增长,短短几天便增长到了九千多人,组长宣布锁组,不再额外通过申请。“其实最开始组规就已经说得很明白,这就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组,只做一个月的剧粉,一旦播完马上解散。”陈鹭描述,“我们一开始进组也是觉得不应该太上头、要保持清醒,以一种白嫖粉的心态开始追剧的。”计划赶不上变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在电视剧播出中后期,“大家真的都上头了”,小组活跃度稳居豆瓣 ,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帖子在微博与豆瓣之间来回搬运。从电视剧开启超前点播那天起,组内的氛围有了变化,组员开始骚动,时常有帖子讨论“是否应该按照原计划关组”,但没有准确的回应。管理层与组员之间矛盾激化的问题难以解决。按照原计划,关组日还是来了,电视剧大结局当日,组长发布关组公告,从当晚12点开始批量踢人,并劝告大家在关组前自行退组。虽然公告帖内绝大多数组员们都在表示理解,但仍有不少人情绪激动地表示反对。“大结局那天晚上整个组都疯了,隔两秒钟刷新就会有好几篇小作文发出来,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精神状态,感觉自己已经整个沉浸进了整个组的氛围里,组员们都在发帖说不要关组,‘磕组是大家一起建设起来的,有那么多优质的帖子和二创,还有很多梗或者是剪辑的分享、repo都在里边,你怎么可以就这么关了?’但组长和管理员没有回复组员的任何诉求。”陈鹭说这番话时的语气有些急促。陈鹭也发了帖子表达自己的不解与遗憾后,平静地退了组。但是,她在几分钟后开始后悔:自己应该再待一会儿,和熟悉的组员聊聊。由于退组无法回复,临近12点的那几个小时,陈鹭双手端着手机不断地刷信息流,点开一篇又一篇告别文,并将它们收藏进自己的“豆列”中。原组员在关组前重新建了好几个组,粉丝被分流进那几个组中,原来许多没能进到嗑组的用户也进入了“新嗑组”。但不论名字多么像,氛围还是和原组不同,陈鹭待了没几天便退了。嗑组关闭后,20万粉的微博账号“嗑组bot”也在一夜之间变成“已注销于年夏天”,清空了所有微博内容。这是她 次在豆瓣“塌房”,也是 次真正认识到豆瓣小组社区的组织形态与权力结构的脆弱性。在豆瓣小组,还有不少关于“塌房”的历史。豆瓣的组织管理方式给陈鹭极大的不安全感。也许是由于热衷领域偏向娱乐,在之后两年的豆瓣小组活动中,陈鹭在每一个组都难以停留过久:“影视综艺专组注定没有办法长久,公共娱乐组里也没办法避免问题,我之前常玩的一个娱乐组,不知道怎的就被我不太喜欢的明星粉丝控组,都快变专组了,我连夜退组跑路,这其实也算一种‘塌房’。”在微博上搜索“塌房”实时广场,有时感慨豆瓣“塌房”的动态多于爱豆“塌房”。随着互联网表达雷区越来越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社区中稍有不慎就会展开大范围斗争,和平交流也难以为继。房子塌了一栋接一栋,“净土”愈加难求。2声音发出来的地方打开“豆瓣”App,从“小组”分栏进入推荐小组中,右上方便是白色“加入”键。这是每一个小组的发言门槛,用户必须加入小组才能发帖、回复。不同小组间,加入的审核严格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小组无需管理员审查便可加入,而有的小组则需要出具一系列证明才会被准许入组;在小组发展的不同阶段,随时会因组长的决定而转变入组许可方式。陈鹭一直有浏览“豆瓣网”的习惯,但直到年年中才开始深度使用豆瓣App及“小组”功能,多混迹于影视及动漫相关的小组。学界研究豆瓣时,会把更多精力放到“书影音”的招牌功能上,对评分、商业化、电影及图书出版等主题讨论得更多。豆瓣官方将小组分成31个类别,囊括影视追剧、人文生活、时尚生活、理财运动等等。在陈鹭当时经常活动的小组中,只有个别人数较多的组才有详细且严格的组规,很多兴趣爱好小组只会有寥寥几条“不准发广告”“不准人身攻击”的要求。“那些大组或者比较封闭的组会有很完善的组规贴,我之前有见过做成十几二十页PPT的,还有写成论文一样特别详细‘1.1.1’‘1.1.2’的,每个组有每个组自己的风格。”陈鹭回忆,“影视综艺这种的话,可能一个新电视剧开播之前,大概立项或者杀青的时候,有人会去建他们的专组。这个专组开始有一段时间是开放的,只要去加入就可以了,不需要审核或者说比较严格的把控,那段时间就是‘买房期’,说‘我在哪个组有房’也是这个意思,组长也会希望吸纳老粉丝后期才能盘活整个组的生态,到后期才会看情况锁组、收紧审核。”根据陈鹭的观察,大众对“豆瓣小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