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文
飞鱼说史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汉)贾谊《过秦论》
说起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不少人会说这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必然结果。
那么究竟是哪六世呢,我们按照秦王*之前的国君往前推的话,他们是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和秦孝公。
从这六世中,我们会发现只有一个“公”,其余全是“王”,但也就是这个“公”,奠定了秦可一统的基业。
如果要说秦孝公的事,那么商鞅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因为假如没有商鞅,秦孝公也就不会是真正的“秦孝公”,也正是因为有了商鞅的辅佐,秦孝公的大名才能永久被烙刻青史之中。
但就是这样一对明君贤臣,起初的见面并不愉快。
相反还差点谈崩。
那么商鞅为何3次试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娇,只是在确定孝公是否愿行“霸道”治国。
作为一个君主,对臣子的第一印象,几乎就决定了是否会任用,而秦孝公为何3次面试商鞅?原来他只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爱才之人,此事我们还得从商鞅入秦说起。
走投无路的商鞅被求贤令吸引了。
商鞅(这里其实称他为卫秧或者公孙鞅更为合适,商是后来被秦孝公封了商於之地,以封地为姓,才称为商鞅,但为了表述统一暂且提前称之为商鞅,后同),他原本是卫国人,后来投靠了魏国丞相公叔痤,从而在相府谋了一个中庶子的小官。
其实吧,说这个职位是个官,有点亏,充其量是个管家之类的职位,但是也正是这个职位,让商鞅接触到了魏国的变法核心——李悝的《法经》,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商鞅本来是打算替魏国效命的,但是奈何魏国并没有重用他,至于原因,还是出在了公叔痤的身上,因为公叔痤知晓商鞅的能耐,怕被其抢了相位,故而到临死之前才为魏王举荐商鞅。
但是,公叔痤的这种举荐,却被魏王以为是公叔痤死前的胡话,想想也是,就好比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临到退休了说,给我开车的司机,能接替我的总经理之位,这让董事长也不会相信啊,魏王的不重用,让商鞅很是无奈,而没过几年,秦孝公自秦国发出的“求贤令”,让商鞅热血翻涌。
商鞅一见秦孝公,首谈帝道。
商鞅看见秦孝公的求贤令血脉扩张,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秦孝公的雄才伟略,而是看到了上面写的四个大字“与之分土”,作为布衣,封土列君不正是梦寐以求的梦想吗?
于是,商鞅西而入秦,但是一国的君主,哪能说见就见,中间还必须有引荐之人才行,不过幸好,商鞅认识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于是就通过景监的“私人”关系,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倒也不客气,见了秦孝公,就对他高谈阔论尧舜的治国之道,美其名曰“帝道”,说白了,也就是说了一大通“仁治”,这显然和不对秦孝公的胃口,毕竟礼崩乐坏的战国,尧舜的治国之道,早已无法强大国家了。
等到商鞅走后,秦孝公那是一个气啊,把景监叫来,大骂了一顿,说商鞅满嘴的仁义道德,却无半点治国之能,怎能重用,景监讪讪而不敢答话。
商鞅二见秦孝公,再谈王道。
不过商鞅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委托景监再给安排一次面试,景监说不过商鞅,就再次向秦孝公举荐,而秦孝公也没有推脱,就又进行了复试。
结果,这次商鞅又说了一通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美其名曰“王道”,也就是对秦孝公解说,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君主,结果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
等到商鞅走后,秦孝公又臭骂了景监一顿,说商鞅只会不切实际的空想,王道能够维持的统治,早已分崩离析,这种王道自然也不是秦孝公想听的。
商鞅三见秦孝公,终谈霸道。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但是商鞅却请求景监最后一次帮助自己引荐,并且声称已经知晓了,秦孝公要的究竟是什么。
拗不过商鞅的死缠烂打,景监无奈,豁出老脸,就又去劝说秦孝公接见商鞅,秦孝公虽然暴跳如雷,但还是接受了这次终极面试。
商鞅倒也不客气,因为他确实知道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始对秦孝公谈“霸道”治国,何为霸道,说白了,就是加强君主集权,这点正好说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
于是两人的相互试探,就此结束,商鞅也很快被委任为秦国大良造,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正式拉开了序幕。
飞鱼说:
商鞅为何3次试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娇,是在确定孝公是否愿行霸道,商鞅的试探,也为整个秦国,指明今后发展的道路,当然是确定了秦孝公的治国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国开始生根发芽,并且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君主都有脾气,面对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稽之谈”,秦孝公为何要3次面试商鞅?原来他只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爱才之人。
当求贤令发出去的时候,天下士子争先奔秦,励精图治的秦孝公,也意图把士子投秦的道路开拓地宽宽的,所以秦孝公接连面试了商鞅三次,从而鼓励有才之士赴秦进行“西部大开发”。
不过话又说回来,商鞅的三次面试,秦孝公的三次接见,也不仅是良禽择木而栖,这更类似于是双方的相互试探和利用,不过所幸,秦孝公知人,商鞅有大才,两人最终演绎了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商君列传》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百家号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