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淬寒光,一抹柔肠
-
明朝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武功高强
他们衣着华丽的飞鱼服)、佩戴绣春刀
他们就是明朝锦衣卫明朝专有**搜集情报机构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
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
一淬寒光,一抹柔肠
锦衣卫的飞鱼服与绣春刀
年,一部由张震、*主演的古装电影《绣春刀》亮相于观众眼前,引起了不少明史爱好者的。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于明代锦衣卫有关的电影,并且表现了明代警衣卫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
飞鱼服是明代特务机关锦衣卫所穿的公服,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
飞鱼服名称之由来是因为明代的国家织造局专门制造一种飞鱼形衣料,也就是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有“青织金妆花飞鱼过肩罗”、“青织金妆花飞鱼绢”、“大红妆花飞鱼补罗”、“大红织金飞鱼补罗”、“大红织金飞鱼通袖罗”、“大红织金飞鱼补纱”,系作不成形龙样,名“飞鱼服”。飞鱼类蟒,亦有二角。
所谓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有曰: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作鲤)。”
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飞鱼的神性是"眼之不畏雷",飞鱼与雷神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具有雷神的神性和神力。
在明代,飞鱼服并非锦衣卫的专属公服,其他人只有蒙皇帝恩赐才能着飞鱼服,它是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
据《明史》记载,飞鱼服在弘治年间,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即使公、侯、伯,若私自穿着飞鱼服也是要“治以重罪”。到后来朝廷规定,官员只有二品大院以上才能穿着飞鱼服。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赏赐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
《明史·舆服志》记载了一段有关飞鱼服的故事:
“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兵部尚书张瓉服蟒。
帝怒曰:
‘尚书而普宁,何自服蟒’。
张瓒对曰:
‘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除飞鱼服外,锦衣卫另一大特征便是其佩刀了。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绣春刀外形综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单刀的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
南宋高定子写有《绣春园记》
“予昔经行得绣春堂于酒名,朅来将漕,访其堂无有也,问遗址亦未知何所。客为予言,绣春焉所取名?予谓之曰,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乃杜少陵入奏行之句,此嘉名也。吾欲堂而颜,诸司存造船场有余地,邻亦愿益以废圃,乃庚之拓而新之,匪事游观,其以示兴废之一也。”——《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十八,《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
电影《绣春刀》中沈炼用的则是一把雁翎刀,这种刀的样式在明代比较普通。有人说了片名叫《绣春刀》,沈炼是锦衣卫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绣春刀。其实绣春刀这种武器并无实物出土,也许绣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沈炼手中的绣春刀,与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下面是三张雁翎刀的实物图, 张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齐有力,刃口锋利,造型优美,实战与礼仪兼备,下面两张是龙泉某厂仿制清代腰刀,造型与明末清初雁翎刀几乎无有差距。
雁翎刀这种刀型始于南宋时代,宋金对峙时期,最初的雁翎刀雏形是宋代腰刀与金代弯刀结合的一种产物,当时金代出土的铁刀刀身较直、近刀头处刀身开始变弧,刀尖上翘,开始适合劈砍刺击。但是到了元代与明代前期,雁翎刀并不作为大规模制式武器出现和装配士兵,当时士兵普遍为延续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来的草原骑兵,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进口自日本的倭刀,马战对付骑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弯刀。明代中期以后,火枪逐步流行,士兵甲胄逐渐变得轻薄,兼备了劈砍、刺击、挑杀的雁翎刀开始盛行。
这种刀型结合了直刀和弯刀的优点,一般为单手持握、单刀重量不会超过1.5公斤,操作灵活、实战性能较强,刀背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开始产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变强,也比较适合骑兵马战,刀背近刀尖处开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锁子甲和其他金属盔甲。
鉴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武器方面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制日式刀条,装上中式的装具,当做雁翎刀使用。
雁翎刀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清*的制式武器逐渐更换成了雁翎刀这一刀型,清朝建立后,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续,雁翎刀作为明代职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宫廷和官场的青睐,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侍卫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状。
17世纪中叶,随着明王朝的覆灭,飞鱼服、绣春刀与锦衣卫一起成为了历史,消失于滚滚时光长河中了。
END
zdpaimai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江宁路1号
电话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