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地级市——三沙市
中国沿边沿海风物系列
三沙市
三沙市位于中国南海,是海南省的地级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海域,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市辖区北靠三亚市,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西邻越南,由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礁滩及其海域组成,陆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位置最南、总面积 、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四最”地级市。
行政区划三沙市由三个群岛组成。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南岛东南方向,共有岛屿32座,陆地面积约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50多万平方千米。永兴岛是西沙群岛 的岛屿,是三沙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南方向,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中的一群,由20多个暗礁、暗沙、暗滩和黄岩岛组成,海域面积约为60多万平方千米。黄岩岛是中沙群岛中 露出海面的岛礁。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也是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共有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海域面积约为88.6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三沙市所在的南海地貌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呈近似同心圆式的3层环状结构。
三沙市的三大群岛皆为海洋型岛屿,除了西沙群岛的高尖石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熔岩露出海面为火山岛外,其余全部属于珊瑚岛礁,地貌景观具有 性。
气候与自然资源三沙市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为夏季天气,热量和气温均为全国之冠,但由于海洋的调节,少有酷暑。台风天气频繁,平均每年发生台风6至7次,最多达10余次,台风旺季为每年7至10月。年平均雨量在至毫米之间,每年12月至次年5月为少雨期,6月至11月为多雨期。
三沙市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西沙群岛上共有植物80科属,种,其中资源植物多达种,药用植物有槟榔、蔓京子、青箱子、香附、茅根、穿心莲、上牛膝、土丁桂、曼陀罗、飞杨草、土高丽参等。海区内生长有藻类上千种,为全国四大海区之冠,被誉为“海中森林”和“海底草原”。
境内海洋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腔肠类、棘皮类、鱼类、虾类、贝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其中腔肠动物珊瑚虫有种和5个亚种,占全国珊瑚虫种类的一半以上;鱼类有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种,价值高的有多种;珍贵水产品有珠贝、海螺、鲍鱼、海参、海胆、龙虾、海龟、玳瑁、抹香鲸等。岛屿陆生动物主要为海鸟类,有鲣鸟、鹭、鸥、军舰鸟等60多种,共计10余万只。
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矿产,包括数十种金属元素和沸石、珊瑚贝壳灰岩等非金属矿,其中锰结核和钴结核储量丰富,是极富经济开发价值的海底矿产。此外,海底还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可燃冰”,其总量相当于我国陆上和近海天然气总资源的一半。
自然风光永乐龙洞
永乐龙洞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晋卿岛与石屿之间的礁盘中,深达.89米,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海洋蓝洞是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从海面上看蓝洞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并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被科学家誉为“地球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 遗产”。
石岛
石岛又名蚱蜢岛,位于西沙群岛永兴岛东北方,石岛面积为0.08平方千米,海拔高达15.9米,是西沙群岛 点。它与西沙群岛的其它岛屿不同,并非为珊瑚岛礁,而是全部由礁石构成,岛上大部岩石裸露,故得名“石岛”。岛上有中国主权碑以及“西沙老龙头”石碑一座。
珊瑚礁
珊瑚礁是三沙市三大群岛的构成主体,珊瑚礁色彩艳丽,形态丰富。三沙市的珊瑚礁六成都是环礁。在茫茫的大海上,一个由礁石围起环状区域。区域外围,海浪不断撞击到环状的礁石上,翻卷起层层浪花;区域内部,是一个泻湖,波澜不惊,静谧安详,岛礁上绿树丛生,构成一幅瑰丽的珊瑚奇景。
人文景观甘泉岛遗址
甘泉岛遗址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的甘泉岛坡地上,是一处唐宋时期的渔民居住遗址。年至年间,共发掘出土半陶半瓷器双耳罐10件、卷沿罐5件、棱形壶2件,器盖3件,年代为唐代至五代时期;出土瓷器有小口瓶、点彩瓶、点彩罐、粉盒、凸唇盏、莲瓣纹钵、宽沿画花大碗等,年代为宋代。
兄弟庙
兄弟庙也称“孤魂庙”,分布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东岛、赵述岛等岛屿上,共有14座之多。相传,当时有位潭门渔民前往南海海域捕鱼,不幸途中遭遇台风,渔船翻沉,人再也没有回来,此庙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渔民兄弟而建。如今,渔民出海前都会来兄弟庙祈求平安,是琼海渔民祭祀活动的重要遗存。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侧,年进行初步挖掘时共出水文物近万件,其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经初步认定,华光礁1号沉船属南宋时期船舶,是 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也是我国在远海发现的 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
文化“一百零八兄弟公”祭祀
“一百零八兄弟公”祭祀是体现海南特色的海洋信仰与祭祀活动,是琼海渔民在出海之前所举行的盛大民俗活动,其祭祀对象为这里独有的海洋神明——“一百零八兄弟公”。当渔民即将启航出远海捕捞时,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请来道士“做福”,“做福”就是祈福出海平安,消灾消难,保证出海的丰收。该祭祀活动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在三沙市的多个岛屿上仍然保留有祭祀“一百零八兄弟公”的“兄弟庙”遗迹。
《更路簿》
《更路簿》又称《南海更路经》,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了三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和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其流传形式有两类,一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下来的,俗称《南海更路簿》;二是口头传承下来的,俗称“更路传”。《更路簿》是中国明清之际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项有力证明,现已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美食潭门海鲜
三沙市海域面积广阔,海鲜种类十分丰富。这里的海鲜均为潭门渔民从南海中捕捞的新鲜野生海鲜。将各类海鲜放在清水中煮熟即可食用,食肉喝汤,味道极其鲜美。
西沙海参
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参有20多种,主要包括蛇目参、白参、花刺参、黑乳参、二斑参、梅花参等,其中以后三种最为珍贵,极具滋补性。西沙群岛所产的梅花参是西沙海参中 的一种,有“参中 ”之称,长达10厘米多,晒干时一个有一斤重。西沙海参经过处理后均为药食同补的佳品。
飞鱼
飞鱼的体型瘦长,味道鲜美,每条重四两至一斤左右,有益气补血之功效。早在公元17世纪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谈到:“南海多飞鱼,一有两翅,飞急如鸟,一烹之,味甚美。”飞鱼是 而小众的刺身食材之一,刺身飞鱼肉鲜而不腥,清淡细腻,入口嫩滑。香煎、酱焖、清蒸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亦可制成飞鱼干食用。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