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衣冠服饰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进展。因此,对人类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知识。下面老师带领学生了解以下几种 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为例,向大家展示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
汉代衣冠服饰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rèn)”,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隋唐衣冠服饰
唐代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特征。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齐胸襦裙、高腰襦裙,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隋唐女子好打扮。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隋唐服饰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胡服流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代服饰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宋代衣冠服饰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大致有官服、便服、传统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衫。褙子是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褙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明代衣冠服饰
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因皇帝姓朱,明朝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 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 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在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代衣冠服饰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装,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装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士、差役以上**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清朝官服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历朝历代传统服饰的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
同学们在此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之际我们也可以穿起自己的汉服,拍张行“时揖礼”的照片或小视频,过幸福中国节!
=往期回顾=
清明祭A01致敬生命,缅怀英烈A02
五一节致敬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A03母亲节,感念母恩A04
学习“六一寄语”做新时代 少年——我们的“六一”儿童节A05别样端午,“粽”意你——哈尔滨市育红小学小“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A06
端午感恩折纸献粽——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一)A07素材提供:于鸣
责编:李卓
美编:李卓
审核:周游
签发:校长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