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12

突发性耳聋也可以针灸 http://www.gangmian.net/sjxemby/8647.html

  近日,十多年来传闻不断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鹰击-远程反舰巡航导弹首露真容。根据网络图片,大致可以推测鹰击-12导弹的几何尺寸、重量等要素。据分析,鹰击-12为空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装备于中国海*的轰-6轰炸机和新型歼轰-7B战斗机。

  从网络图片来看,可淸楚看到“鹰击”12弹体上的进气口,由此可确定其采用的是吸气式发动机。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可靠、反应迅速、地面维护简单等,但缺点是比冲低,也就是单位质量的发动机燃料能够产生的推力较低,工作时间短,加速度大导致推力不易控制,重复起动困难。

  比冲低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射程需求较远时,发动机所需燃料增加较明显,从而降低战斗部、制导系统等设备的重量比例。根据相关资料,射程超过公里、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髙速飞行的反舰导弹的燃料可占全弹质量的一半左右。因此,固体火箭发动机只在一些中近程反舰导弹中得到运用,如法国MM38“飞鱼”、中国“鹰击”8等。

  鹰击-12为空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装备于中国海*的轰-6轰炸机和新型歼轰-7战斗机。网络上曾盛传,鹰击-12为俄“宝石”,甚至“海难”巨型反舰导弹仿制型,射程可达公里,一发可击沉航母。目前的消息显示此类谣传完全没有根据。一些分析人士称,鹰击-12导弹远比之前报道的小,说明其射程和飞行速度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高,目前,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鹰击-12导弹的 射程在千米左右, 飞行速度为马赫数3左右。鹰击-12导弹在解放*的武器序列中,将主要作为空射型反舰导弹使用。

  目前各国反舰导弹使用的吸气式发动机有两种:一种是涡轮发动机,包括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两种:另一种是冲压发动机。前者主要是利用涡轮带动的压气机将进气送入燃烧室,优点是比冲较高,一般认为在马赫数低于2的条件下,涡轮发动机的比冲是各种动力系统中 的,其中涡扇发动机的比冲比涡喷发动机还要高一些,这也是现代战斗机多采用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的主要原因,不过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和速度慢。

  在达到2马赫时,涡轮转速基本上就达到极限,应力、烧蚀等因素都对发动机产生不利的影响,将现代战斗机的速度局限在这个范围内。如考虑航程、燃烧效率,那么涡轮发动机保持在0.8--1马赫左右才能达到 的工作效率,所以亚音速反舰导弹多采用涡轮发动机。

  采用涡轮发动机的导弹一般采用位于弹体中后部的单个亚音速进气道,进气道短且唇口形状简单。而“鹰击”12有4个进气口,进气道唇口采用复杂后掠设计,由此推断其动力系统应是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主要是利用高速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增压的航空发动机,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喷管中膨胀加速后排出,产生推力。

  冲压发动机由于没有转动部件,对于材料、工艺等要求较低,同时具备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尤其在马赫数较大的条件下使用,更是具备比冲大、推重比髙的优点,有较高的经济性。一般认为当马赫数超过2.5的时候,冲压发动机的性能就会显著超过涡轮发动机。如采用高空弹道,在射程超过公里时,冲压发动机的燃料占全弹质量的比例大约只有20%,远低于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也是超音速反舰导弹大多采用冲压发动机的原因。

  宝石导弹采用了类似米格-21的机头进气布局,主要是为了缩小体积和重量。所谓“宝石”反舰导弹的俄罗斯编号为P-/3M-55,该导弹研制于上世纪80年代,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化、模块化的反舰导弹,解决原来前苏联反舰导弹存在着的体积和重量偏大,装载适应性差的缺点;

  不过目前各国广泛使用的冲压发动机是亚燃冲压发动机,亚燃冲压发动机是指进气需经过减速为亚音速才进入燃烧室燃烧,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能量的损失,引起发动机推力下降。一般认为在马赫数超过6时,亚燃冲压发动机不再适再使用。考虑到燃烧效率等因素,其工作速度范围还要降低,所以现代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速度基本上局限在3马赫范围内,“鹰击”12亦然。

  根据外形分析,“鹰击”12没有助推火箭,这表明它应用了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技术。冲压发动机进入工作状态需初始速度,由于推重比较髙,所以这个助推任务一般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担任。最初导弹的助推火箭由多个组成,安装在弹体周围,如中国早期研制的C-超音速反舰导弹,但带来导弹尺寸大、体积大、重量大等问题,难以用于舰艇和飞机。

  随着固体火箭推进剂性能的提髙,单个助推火箭即可完成助推工作,因此将其串联在导弹后部,降低了横向尺寸,导弹适装性有所提高,但长度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出现了,其 特点是把冲压发动机和助推火箭―体化,利用前者燃烧室的空间安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柱,因此导弹的体积和重量可大大降低。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是冲压发动机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技术突破,为其在导弹领域尤其是战术导弹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俄罗斯P-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海上超级大杀器冷战时期,由苏联制造的反舰巡航导弹――也是俄罗斯制造的P―型远程反舰导弹(北约为其起的代号为SS―N―19“舰毁”(也称为“海难”Shipwreck),最近被掀开了长期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中国从年代就开始研制冲压发动机,相继研制了C-、C-等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这些导弹采用的冲压发动机技术仍旧处于 代,所以最终在年代初下马。但是有关厂所并没有放弃在相关领域的努力,最终在年代研制成功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为“鹰击”12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还为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研制成功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可根据导弹速度对油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油耗。

  从轰-6与“鹰击”12的比例来看,后者应该是一型尺寸不大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长度约6--7米,直径0.5米,相较下,俄罗斯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长度都超过8米,直径超过0.7米。尺寸和体积越小,发射重量就会越小。俄“宝石”反舰导弹同样使用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尺寸比“鹰击”12要大上一号,其机载型发射重量约2公斤,因此“鹰击”12的发射重量应可控制在公斤以下甚至更低,对于超音速反舰导弹来说,属于较轻的型号。

  发射重量减少要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战斗部重量。发射重量减小,战斗部相应也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导弹载油系数。从发射重量看鹰击-12应无法配备SS-N-22导弹那样的公斤战斗部,其战斗部重量可能在--公斤。从这个角度来说,“鹰击”12的威力实际上是按照中国反舰导弹的常规目标而设定的。中国海*反舰导弹的常规目标设定为中型水面舰艇,排水量--吨,长度米--米,船体厚度在30毫米左右。“鹰击”12的威力应可保证一发让这个级别的水面舰艇失去作战能力。而SS-N-22导弹的威力显然要大一些,1-2发即可使吨级的驱逐舰丧失战斗能力,3-4发可使万吨级的巡洋舰完全瘫痪。

  “鹰击”12的射程是比较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反舰导弹尤其是飞航式反舰导弹的射程与飞机差不多。

网上公布的轰-6飞机携带鹰击12反舰导弹图片

  根据布列盖航程公式,飞航式反舰导弹的射程与升阻比、油耗和载油系数有关。由于超音速反舰导弹考虑到超音速阻力,所以弹翼面积较小,升力也就较小,降低了巡航升阻比。一般认为超音反舰导弹的巡航升阻比只相当于亚音速反舰导弹的1/4-1/5。另外,导弹髙速飞行需要发动机满负荷工作,此时油耗也大于后者,—般而言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油耗大约是后者的2倍以上。因此,在结构重量、燃料和战斗部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约只有亚音速反舰导弹的1/4。

  因此,尽管超音速反舰导弹大多尺寸较大,但射程却不占优势。举一个例子,SS-N-22导弹的发射重量接近公斤,但是在使用低空弹道的情况下,射程只有公里,相较下,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的发射重量在公斤左右,低空弹道射程却可超公里。因此很难对“鹰击”12的低空弹道射程持乐观的态度,可能为-公里。

网上公布的中国鹰击-12反舰导弹图片

  想提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燃料,但这会增加导弹体积和重量,从而影响适装性。那么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一点,又可增加射程呢?答案是高空弹道。高空空气稀薄,阻力小。根据国外经验,反舰导弹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时,升阻比可提髙3倍,射程可提高2倍以上。如3M80E反舰导弹的改进型3M80VE,与前者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修改控制软件,使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就将射程由公里提高到公里以上,可谓效果显著。因此如果“鹰击”-12采用髙空弹道,那么它的射程也会达到-公里。

  不过髙空弹道 的缺点就是会增加截获概率。超音速反舰导弹考虑到阻力的问题不能象亚音速反舰导弹那样采用隐身外形,所以隐身性能较差,加上在高空,雷达视距大,所以非常容易被对方探测和拦截,尤其是面对“宙斯盾”系统这样具有先进防空能力的舰载作战系统。目前的先进舰载防空系统采用相控阵雷达,雷达在探测到目标后,可迅速调转波束确认目标,目标关联迅速,精度高,另外系统实现了目标录取、识别、跟踪、识别、导弹发射的一体化控制。在导弹备便情况下,“宙斯盾”舰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只需要10秒左右,即使导弹以2-3马赫高速髙速突防,恐怕也难以获得较好的突防概率。

  “鹰击”12的整流罩较尖,循外表无突出物,所以可确定采用的是主动雷达末制导。由此可推测其与SS-N-22导弹一样,采用中继惯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并应可用数据链对弹道进行修正或修改。

网友对比实物制作的鹰击12导弹CG图

  中国反舰导弹的制导系统发展已比较成熟,惯导系统已由原来的机械惯导发展为激光、光纤惯导系统,精度、初始对准速度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北斗”二期工程建设的深入,“鹰击”12可采用惯导“北斗”复合制导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中继制导精度。

  中国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技战术性能已达到较高水平,工作频率已由X波段扩展到Ku波段甚至毫米波,后端信号、数据处理实现了数字化,探测能力、分辨能力、抗干扰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甚至还具备一定的干扰源攻击能力,完全可满足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使用。另外,中国也早已为反舰导弹研制了无源雷达制导系统,如“上游2号”反舰导弹就配备反辐射导引头,具备攻击水面舰艇雷达的能力。如果在反舰导弹攻击群里配备不同制导方式的反舰导弹,就可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突防能力。

  从总体来看,“鹰击”12应该是一种性能中规中矩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可能并不是此前一些观点想像的那样,是一种速度超过4马赫,射程超过公里的超级武器。可以说“鹰击”12这样的总体设计和性能实际上是符合中国海*对于来来战场的预测和要求。要攻击拥有完善对空作战能力,装备舰载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航母编队,依靠一两件武器是不可能成功的,饱和攻击仍旧是不二法宝。

雄风3使用台湾自产冲压式发动机

  对于饱和攻击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尽可能多的反舰导弹,以小群、多路、多方向对目标进行攻击,提高防御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作战单元配备的反舰导弹越多越好,“鹰击”12的体积和重量比SS-N-22导弹小的多,因此相同的作战单元可以配备更多,饱和攻击能力显然更好。SS-N-22导弹发展而来的KH-41反舰导弹由于体积和重量较大,只能在苏-33机腹中间挂载一枚。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虽然重量有所降低,但是仍旧高达2公斤,因此在苏-30MKI上挂载时需对飞机结构进行加强,从而引起空重增加,降低飞机性能,所以最终印度放弃了在苏-30MKI挂载3枚的想法,也只在机腹挂载1枚。相较下,“鹰击”12在同级别作战飞机里可挂载更多,并且适装机型也更加广泛,轰-6、苏-30MKK和歼轰-7改进型都可挂载。

  这不但可提高中国海*的攻击能力,也有助提高“鹰击”12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俄罗斯垄断着超音速反舰导弹市场,但其供应的反舰导弹并不适合中小国家海*的中轻型舰艇。“鹰击”12显然更适合这些国家海*使用,虽然其威力可能要小一些,但是对于这些国家的海*来说,其潜在作战对象也缺乏大中型水面舰艇,因此这个缺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鹰击”12的成本优势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现实的。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zq/7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