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陆大人出场
要说最近的热播剧,《锦衣之下》 算一部。
锦衣卫陆绎一出场就既威风又有些瘆人,再看看,旁人称其陆经历。
经历似乎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官,再看看出场的亲爹,原来别人最怕的是陆指挥使。一般情况下,指挥使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司的 长官。
01
北镇抚司
看到后面的字了吗?“北镇抚司”。
明初设置的锦衣卫镇抚司主要负责侦查、逮捕等事务,并兼理**。后来,出现了专门管理诏狱的北镇抚司,之前的镇抚司称为南镇抚司,负责管理**。
所以,虽然锦衣卫的职能可能有仪仗和侍卫,缉捕及刑狱等等,但是缉捕及刑狱这一让人毛骨悚然的部分由北镇抚司负责。
明代的司法系统中,常设的司法机关就是中央的“三法司”及地方上的承宣布*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特殊的司法机关就是“厂卫”。
尤其是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干着侦缉、刑狱的差事,直接听皇帝命令,自然会限制甚至干预“三法司”的正常工作。
02
说到锦衣卫的装扮,早些的一些电影电视成功将“飞鱼服+绣春刀”这一组合深入人心。
飞鱼服得名于其上飞鱼纹,它是作蟒而加鱼鳍鱼尾,并不是真的装饰有飞鱼形,所谓“飞鱼类蟒,亦有二角。”
《Q版大明衣冠图志》第32页飞鱼服
飞鱼服其实是一种赐服,不是锦衣卫专属的公服,像蟒服、斗牛服、麒麟服也是不同级别的特殊赐服,可是万万不可乱穿。
“嘉靖十六年,礼部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锦衣卫指挥、侍卫者仍得衣麒麟。”
《Q版大明衣冠图志》第38页麒麟服
从一些史料来看,明代规定过锦衣卫必须在侍奉皇帝的时候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锦衣卫堂上官需要穿大红飞鱼服、戴乌纱帽、配绣春刀。
绣春刀虽然名气不小,但是古籍中似乎没有详细的描述,也没有被证实的实物,所以它依然是非常神秘的存在。
有人推测绣春刀的外观及使用类似于日本刀,便携又很有杀伤力。
03
作为*府官员,挂在腰间的“凭证”自然不能少。袁捕快有腰牌,锦衣卫自然也有。
牙牌是符牌的一种,符作为凭证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像秦汉的虎符,唐宋的鱼符、龟符,功能属性类似而形状不同,明代的符牌常见的有长条形、钟形等形制。
锦衣卫牙牌实物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这件象牙腰牌为八棱形,中间有便于悬挂的孔。正面中间篆书“关防”,上部楷书“锦衣卫”,左为“壹百贰拾肆号”。背面楷书“缉事旗尉悬带此牌,不许借失违者治罪。”
04
土豆,再熟悉不过的大众食材,想必看过段子的都知道,中国本土有土豆这事怎么也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才可能传入中国,那我夏爷作为一个明代嘉靖年间的捕快,有没有如此口福呢?
土豆也就是马铃薯,虽然在传播路线,具体进入中国的时间方面都有所争议,但是,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进入中国,时间上都没有早于明末,而主流观点认识是在十七世纪中叶或者更晚。
待到其种植、推广,又得再往后推。比如,清代文献《城口厅志》记载四川的人们吃“洋芋”:嘉庆十 (-)年始有之,贫民悉以为食物。(嘉庆和嘉靖两个年号可不要傻傻分不清哦)
再一看,这*白色的土豆丝中间似乎还有辣椒。
辣椒大约在明代末期传入中国。明人高濂(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撰写的《遵生八笺》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其中,番椒就是辣椒,合着这个时候对番椒似乎还是看得多,吃的少。
到清初的陈淏子在写作《花镜》的时候,辣椒作为花木收录,不过他还说“其味最辣,人多食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所以,清初大概已经流行吃辣椒面了吧?
香辣土豆丝看来和袁捕快没有缘分呐。不过,好吃的还有很多!
葡萄、柑橘、金桔、枣、山楂……都有的吃!
葡萄,听说过大汉通西域的物种引入清单,葡萄、苜蓿这种食物还是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夜光杯所装的葡萄酒我们都会酿造更何况简单地种植葡萄呢?
葡萄、柑橘等还没吃
柑橘,战国的时候已经列为贡品,而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是耳熟能详的典故。此句正是出于《晏子春秋》,这本书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齐国*治家晏婴的言行,小时候语文书上的《晏子使楚》就是选自这本书。
果品被消灭许多
金桔,似乎金灿灿的摆在陆大人面前,有些看不真切。不过金桔这个清热去火的良品也是能够吃几口的。
北宋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金桔产于江西,以远难致。”所以到北方的京师才有“人初不识”的状况。当时人见到这清香味甘的金桔,言其像“金弹丸”,实在是非常珍贵啊。
正因为需要从南方运输而不好保存,所以像与绿豆贮藏,锡器贮藏,窖藏等办法都是见于宋、明等文献中的保存妙招。
枣,更是在古代因产地、品种不同而有不少名称。早在《诗经》中就将其与稻相提并论,有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说到枣自然会想到大红枣和冬枣,可以直接当果品吃的冬枣也是很早就培育种植,据说已过千年,而 的*骅冬枣产地,还有大面积的原始冬枣林,许多古树可是有多岁。
一不小心,还发现了山楂果盘。
这盘应该留给今夏消消食
山楂原本是本土生长的野生山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山楂的名称记录是“赤爪子、鼠楂、猴楂、茅楂……山里果”。
在此之前的农书和植物类书中还没有对山楂的记载,但是各地的地方志中确有它的踪迹,想必人工种植大约也是在明代渐渐开始,药用+食用双管齐下,进入日常生活。
明代饮茶,上层文人雅士多品茗为主,而平民百姓饮茶多少不了佐茶小食。佐食常常也就是水果、点心、果仁一类。
明代《竹屿山房杂部》在养生卷中提到的面食制、粉食制、寥花制、白糖制、糖缠制等茶点,也是佐茶食品。
05
吃饱还想喝足,茶、酒少不了。
喜欢喝茶的人想必对明初饮茶方式的革新早有耳闻。
宋时盛行的斗茶开始衰落,饮茶方式渐渐以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为主,一些茶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泡茶、饮茶的壶、杯也发生了变化。
大概只是装个水
为了与茶汤、茶色相称,深色的茶壶、茶盏比较少见。青瓷、白瓷等小瓷壶及紫砂壶,作为茶壶深受喜爱。
明代张谦德所作《茶经》云“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看来,牛饮可不是喝茶的正常操作。
这个茶壶有点大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有“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用紫砂壶泡茶不但保存茶香,还能让茶色不损,因此紫砂壶被人们视为佳品,明代中期以后兴起,恐怕得益于品茗者对茶汤的“香”和“味”更加看重。
紫砂茶壶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频频出现的——盖碗。几乎是待客场景必备道具。
顺便吐槽一下背景
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所谓“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保留茶叶香气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喝一口却吃到半口茶叶,很不方便。
而加盖的碗就能方便人们撇开茶汤上的茶叶。泡茶前的洗茶环节也能用盖挡住碗口,留一点缝隙将水倒出。
除了饮茶,喝酒也是非常重要的“情节”。
明代的瓷质酒具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扁壶、抱月壶、执壶、各式碗、杯、盏等,当然这些也不全是斟酒和饮酒具。
斟酒的酒壶和酒杯大概是人们心中最常见的搭配。
青花酒壶十分瞩目
执壶长流曲柄,造型优美,弯曲的把手方便取拿,弧形长流方便将酒注入酒杯。酒杯除了高足杯也有一些其他的碗、杯、盏。
小酒杯
随着蒸馏酒技术的成熟,酒精度数也增高,自然不能再用太大容量的酒杯饮酒。蒸馏酒也称烧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不同的酿酒原料,口感也有不少差异。
果然喝倒了
06
水盂还是笔洗?
一眼被画面中书桌上的青花容器吸引,能放在此处,那必然是一件文房用具。而书桌上盛着水的容器可能是水盂或者笔洗。
水盂,从功能而言也有称水丞者,但是从习惯用法来说,“水盂”与“水丞”似乎大多混用,很难按照《陶雅》中讲的“水盂之小者,谓之水丞,又谓之水中丞”来严格将二者区分。
不过从功能来说,其所贮水都是用于给砚台添水备用。水盂一般形大、口大,需用水匙或水挑以舀水。
青花八仙人物纹五孔盂
明代高8.8厘米,口径13.4厘米。
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高4.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8厘米。
笔洗,顾名思义,文房中用来洗笔。
瓷质笔洗在宋代很是流行,到明清时期,造型更为丰富。不过,从实用角度来说,笔洗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的。毕竟洗笔用不了太多的水,太大反而浪费水。
哥广窑楸叶式洗
明,高6.7厘米,长26.3厘米,宽18.9厘米。
看过这些水盂和笔洗的尺寸,目测而言,陆大人桌子上的青花容器似乎是大了一些。
作为放大镜女孩,屋内陈设的各种大罐、小瓶之类也成功捕获,不过既然大多只是背景版,也就放它们一马。
07
你认识手铳吗?
次不打不相识的时候,手铳就光荣登场了。
经历一番波折,袁捕快终于把自己的手铳要回来了。虽然自制手铳、私藏手铳大概都是不合规矩的,但是这个酷酷的手铳非常吸引人。
明代的火器已经有不少装备*队。在《明史兵志》中记载的铳有手把铜铁铳、 手铳、千里铳等类型。明代手铳也有实物保留下来。
这件收藏于*事博物馆的正统九年铜铳,为年在辽宁辽阳出土。銎壁上刻有铭文“胜字三万八千陆百伍拾陆号,正统玖年拾月□日造”,可见当时制造数量之多。
这件铳的结构大致如下:
“管状前膛,后部略粗,前膛无箍,药室为椭圆形空腔,上有长方形槽,内有直径0.2厘米的一个小引信孔与室腔相通,槽上原扣盖已佚失,药室前后各铸一道加强箍。尾銎为直筒状,有唇沿箍。”
正统九年铜铳
通长36厘米,铳口内径1.2厘米,外径2厘米。
明英宗正统八年()“命工部造手把铳给各边……敕宣府大同冀州永平辽东各边总兵等官、永宁伯谭广等曰:朝廷特命内官提督神机铳炮,遇有贼寇,相机取用”。
辽阳正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辽东镇的驻地。
这收藏的手铳,快赶上*事博物馆展柜里摆放整齐的各式 专柜了。今夏这爷爷, 有来头。
实不相瞒,带着今夏的放大镜看剧真是别有一番乐趣。
悄悄说一句不得不说“六元一斤虾”好吃。
往期珍赏·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最值得种草的11本年文博日历
古代名家提供的扫“福”攻略
足不出户,在家看遍全国个博物馆
樊锦诗:我为敦煌尽力了
深扒《庆余年》中的道具原型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为什么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临汾?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