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杨燕、肖亚萱导播:李正睿
文化观天下
飞鱼服
锦衣卫、东厂是大明王朝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之一,他们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大概是受《新龙门客栈》等武侠电影影响,很多人都认为飞鱼服就是厂公、锦衣卫们的公服。
久而久之,东厂、锦衣卫、飞鱼服这几个关键词便被绑定在一起,构造出一套“官服体系”,以讹传讹多年。那么,今天的《文化观天下》将带大家了解飞鱼服的由来以及它由朝廷赐品到国民服的演变过程。
飞鱼服
所谓飞鱼,是由古印度神话中摩羯演变而来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也有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故得名飞鱼。不过在明代飞鱼服上却几乎看不到摩羯的模样。如果不将蟒服、飞鱼服、斗牛服放在一起仔细比较,还真的很难辨别它们的不同,因为这些瑞兽一旦“明化”之后,就全都都奔着龙的形象去了。
飞鱼服属赐服,是一种特典,不久前常德发现的高级宦官周胜墓的墓志铭上也强调了飞鱼服是获赐。其实,之所以叫飞鱼服并不是因为服饰的形状款式而是指服饰上飞鱼纹样的补子。这种补子也就是服饰布料上的刺绣,而且还是颜色各异的飞禽走兽图案。比如“衣冠禽兽”一词,与如今的贬义形容不同的是,它在最早的时候是指人们的穿着,特别是指一些有权威的当官人士。
其实,从皇帝的态度我们也大致能梳理出蟒服、飞鱼服从赐服演变为国民服的过程。虽然这发展史略带喜感,但不可否认的却是,这些赐服的纹样在今天看来依然很精美,也难怪在几百年后仍备受青睐。明代服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绣春刀于今已难觅其踪,但是飞鱼服的实物是确有存留的,而它背后的故事也需要我们像大浪淘沙一般的去发现和倾听。
编辑
郑博宇
贵民大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