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日本电影

图片均为当年在华热映的日本电影海报。

内陆飞鱼

  作为生在乡下的“80后”的我,日本电影带来的冲击不是来自《追捕》和高仓健,《追捕》风靡神州大地时我才刚刚牙牙学语,日本电影的旋风也还没刮到乡村露天电影场。 次和日本电影接触还是电影连环画,这本叫《典子》的小人书讲了二战后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的励志故事,根据熊本县典子姑娘的真人真事改编,同名电影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发行。笔者在大银幕上看到的 部日本电影叫《片山刑警在海岛》,从此追本溯源迷上日本电影。

  不过,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认知和了解日本电影,显然从《追捕》开始。

电影掀起东瀛文化冲击波

  年中日建交,*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沟通交流日趋紧密,打破了冷战期间的敌对关系,此前国内能看到的译制片几乎都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像朝鲜的《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越南的《战斗在继续》。年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日关系迎来蜜月期,大众文化的破冰由电影来完成,率先引进的《追捕》、《望乡》两部电影一时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现象。

  “文革”期间国内的文艺生活只有八个样板戏和几部重复播放的主旋律电影,*治挂帅,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人物单一扁平,脸谱化,好人一律高大全,坏人统统阴险坏,缺乏娱乐性与可看性。《追捕》让中国观众目瞪口呆,惊险的 ,复杂的人性,刚毅冷静的男主角,天真可爱的女主角,以及奋不顾身的爱情,这些对感情长期被抑制、没有其他文化生活选择的中国人来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追捕》和《望乡》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讲孤胆英雄的冒险自证,有时尚青年男女、现代城市生活;一个讲上世纪初,日本妇女的悲惨遭遇,苦情悲戚。把《望乡》引进国内可谓大胆,片中故事确有其事,明治末年日本*国主义不断扩张,国内经济衰退,妇女们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东南亚一带卖身,把所得钱财缴纳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甚至化为枪支弹药粮食补给,支援前方战线上的*队。

  不过《望乡》能被引进也很正常,该片导演是人称“建国后进入故宫拍摄的外国导演 人”的熊井启,早在年就曾获邀访华参加22周年国庆,是最早得到中国官方认可的日本导演。《望乡》引起轰动后,熊井启导演、根据 作家井上靖小说改编的《天平之甍》又被引进,这部题材恢弘、制作精良的历史电影,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历史启蒙剧,而“鉴真东渡”的故事也很符合两国的友好气氛。

  据不完全统计,年到年十二年间,中国共译制了五十部左右日本电影,在庞大的各国译制片群里占了重要比重,极大影响了国人的观影生活。今天,当人们在怀念那一时期的日本译制片时,还会唱起《追捕》里“啦呀啦”的主题歌和《人证》里的那首《草帽歌》。

译制与再创作

  《追捕》、《幸福的*手帕》、《远山的呼唤》、《海峡》、《兆治的酒馆》等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让中国观众在银幕下感动落泪,拊掌叫好,一半原因是电影拍得扎实,演员表演精彩,另一半则是配音演员配得惟妙惟肖,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译制配音这门工艺是和有声电影的出现一起诞生的,配音可以视为对电影进行声音上的“二度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译制片的功劳主要属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

  《追捕》里高仓健充满男子汉魅力的声音来自毕克,天真烂漫的中野良子则由丁建华配音;《寅次郎的故事》老实憨厚的寅次郎则由长影厂 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徐丹配音; 导演西河克己年、年分别拍了两个版本的《伊豆的舞女》,国内都曾引进,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两代主演的配音分别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完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电影持续带来观影热潮,其中根据 作家松本清张小说改编的《砂之器》,与根据自森村诚一小说改编的《人证》是不可错失的两部佳片,原著都属于“社会派推理小说”。这类小说在推理破案的同时注重社会现象写实和人性批判,《砂之器》里爱慕虚荣的音乐家,《人证》里自私冷酷的母亲,小说和电影都有入木三分的刻画,译制片的普通话配音几乎是锦上添花,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留个栗原小卷式的发型

  驱动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主要原因,除了大银幕直观、感性的画面震动心灵,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让大家接受,天马行空的拍摄手法、 制造了奇观,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明星的作用。日本电影通过译制引入的方式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批大明星。高仓健、中野良子、田中裕子、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栗原小卷、田中绢代等明星,他们的海报早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对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来说,电影等于是通向其他国度的桥梁。日本电影里同样是*皮肤、黑眼睛,吃着米饭的亚洲人,在现代化的城市过着墨镜、风衣的时尚生活,让年轻男女心动不已。据称《追捕》映后不久,高仓健在片中的行头一时成为时尚,一家成衣工厂一月内赶制了十万件风衣,依然供不应求。留一个栗原小卷式的发型,则是很多女性的潮流打扮。

  作为 的高仓健,不但是女性眼中的男子汉偶像,也是很多人的择偶标准,与之相比,当时唐国强那样的奶油小生常受诟病,还是青年歌手的常宽代表吃醋的男生们在专辑里唱了一首歌叫《高仓健快走开》来调侃。深沉内敛的高仓健,也打动了刚刚从影的张艺谋,他曾一度想为高仓健拍一部电影,一表青年时代的崇敬之情,直到了年的《千里走单骑》才圆了梦,并再次被高仓健日常生活里的人格魅力征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华书店里,配合电影发行的山口百惠自传《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苍茫的时刻:山口百惠自叙传》,以及高峰秀子的《从影五十年》等日本演员的图书,一度成为畅销书。离开电影院,身心从五光十色的画面里抽离,回到日常生活里,天真可爱的人们开始有了追星的概念,在看电影的同时,都想了解明星背后的人生故事、生活细节。

  在严肃出版领域,日本导演传记和日本电影书籍也和明星效应相呼应,年《日本电影史》在中国出版,之后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大师创作系列”则推出了《熊井启的电影》、《黑泽明的世界》、《沟口健二的世界》、《大岛渚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艺术》等导演传记。

  有意思的是,大导演沟口健二被一些中国人认识,居然不是通过他导演的电影作品或者相关电影书,而是通过其御用女演员田中绢代。她主演了熊井启的《望乡》,和中野良子、山口百惠、栗原小卷一道成为中国人最早认识的日本女星,由 导演、电影学者新藤兼人完成的同名传记《田中绢代》,早在年就被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引进、翻译和出版发行了。

合拍片传奇

  从年起,中日每年互派名青年交流学习的现象一时蔚为壮观,宛如当年的鉴真东渡和遣唐使往西朝觐。中日合拍电影也成为一时风气,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几乎都是由《追捕》、《新干线大爆炸》、《人证》等片导演佐藤纯弥完成。

  年,中国导演段吉顺与佐藤纯弥合作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不仅仅是棋艺的对决,还是孙道临、三国连太郎两位在本国久负盛名的大明星的演技对决,炉火纯青不分伯仲的表演受到观众的肯定。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 部影片。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汪洋说:“如果我们把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也当作‘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那么这将是一盘真正的永远下不完的棋。”

  年至年,由日本NHK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拍的30集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在日本引起轰动。顺着这股“丝路”风,年,佐藤纯弥再次来到中国,拍摄改编自井上靖小说的《敦煌》。本片全程在西部大漠拍摄,在甘肃投资万元人民币修筑了一座敦煌古城。为了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传奇画卷,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民航给予了大力支持协助,其中很多群众演员都是人民解放*战士。该片在日本造成了很大反响,获得了年日本电影金像奖 影片、 导演和 男主角奖。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尤其随着港台、欧美流行文化的长驱直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选择日趋多元。同时,随着录像带播放机、VCD影碟机、DVD碟机、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年以来好莱坞大片的全面引进,来自各国的电影译制片式微,传统电影译制厂的生存也变得步履维艰,日本电影也变成一种小众电影,不再受那么多人追捧。

  往大处看,由于中日*治关系经常变得暧昧与矛盾,民众对待日本这个国家的心态也在变化,不少民众也在形成一种心态:宁可去看好莱坞的刺激大片,也不看小打小闹的日本电影,因为这关乎“爱国”与否。■(作者系影评人,著有公路电影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

分享与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zq/2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