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csjkc.com/m/文
飞鱼说史公元年6月,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在这个位子上还没有暖热乎,九个月之后他就被改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是一处屡出英雄豪杰和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而在当时此地也成为了宋人抗击金兵的第二道防线,而辛弃疾作为豪情万丈之人,在此地深感责任重大。当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时,便触景生情,一份建功立业的豪情便油然而生。辛弃疾作为著名词人,既然有了感情,自然不能藏着掖着,于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便问世了。这首诗词您还会背吗,我想不少人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懵圈的,根本想不出这个题目对应的内容是什么,毕竟辛弃疾的词很多,有名的词也很多。这首词是这样写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满满的豪情壮志,在这首词中表现地淋漓尽致,尤其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更是辛弃疾对内心感情的释放,曾经我第一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是为孙权感到愤愤不平的。辛弃疾的愿望难道是要生个像孙权的儿子才满意,这摆明了是骂人嘛,假如现在有人对另一个人说,生子当如谁谁谁,传到此人耳朵里的话,那明显是找着干架的。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误解了辛弃疾的意思,我该面壁思过,因为辛弃疾的本意是对孙权的高度褒扬,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三国不会打仗的主公,孙权为何被辛弃疾称赞,难道只是单纯为了写词?说此之前,我们先看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之后,便对镇江浓厚的历史文化所渲染,踩着古人曾经踩过的路,看着古人曾经看过的风景,辛弃疾是自豪的,不过也是难受的,自豪的是大好河山依旧在,难过的是大片领土现在已经不姓宋。有一天,辛弃疾登上了北固楼,内心的豪情再也无法抑制,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用我们现在的话翻译一下,这首词的意思就是:从哪里能够眺望中原呢,我眼前只能看见北固楼周边的景色,千百年来年,王朝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我说不清,我也看不完,就好比眼前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一去不还。在此地,我又想到了当年的孙权,他是多么的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已经带兵打仗,手下兵将无数,占据江南打仗不断,当时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呢,也只有曹操和刘备两个人,难怪有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从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对孙权是有一种钦佩之情的,把他当成了心目中的偶像,但从翻译的过来的白话,我们也能看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原创,他只是借用了而已,那么谁是原创呢?是曹操。曹操为何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公元年,孙策在遗恨中离世,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而此时的曹操正在中原北方进行收割作战,公元年,曹操磨刀霍霍杀向东吴,发动了赤壁之战,结果却一败涂地,曹操统一中原的大计,就此耽搁,自此进入了三国争霸的时代。公元年,曹操再次起兵进攻孙权,在濡须口和孙权陷入了相持,此次出击,曹操又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损失了不少士兵,毕竟曹军作为北方的旱鸭子,打水仗怎么会是孙权的对手呢?尝到了甜头的孙权,那是一直在得意地笑,于是就派兵屡次挑战曹操,曹操这次也惊心了,知道水上的孙权不好对付,于是坚守不出,曹操坚守不出不要紧,但是孙权还是觉得应该视察一下曹营,于是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曹操的部将看到孙权潇洒地来了,以为孙权又来挑战了,纷纷表示要进攻孙权,要把这个嚣张的碧眼小儿给收拾了,曹操却制止了手下人,并对部下说:不能放箭,这是孙权想要看看我带的军队,于是就命令士兵严阵以待。孙权转了一圈之后,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而在孙权撤走的时候,孙权的船队依然严明整肃,没有丝毫混乱,曹操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而孙权参观了曹操的军队回去之后,还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十六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意思就是劝曹操赶紧撤军,不然春水涨起来的时候,就够吃一壶的了,并且奉劝曹操要留着小命,让自己安稳就不好了。曹操看到孙权的信,二话没说就撤军回去了,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孙权不仅有幽默感,而在当时的乱世,英雄之间还是惺惺相惜的,这或许就是害怕无敌会寂寞吧。辛弃疾搬出孙权为哪般从这场战役中,我们也能看出,孙权并不是不会打仗,只不过他所在的东吴,凭借地理优势,参与中原的大战比较少罢了,这就给人一种孙权是不会打仗的主公的错觉,是人们对孙权的一种误解,其实那个时代最不会打仗的主公当属袁术莫属。那么辛弃疾为何又要高度褒扬孙权,而把曹操和刘备当作孙权的配角来说呢,其实这是因为辛弃疾对孙权的经历是有共鸣的,他在年轻的孙权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而又在功成名就的孙权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壮志难酬。孙权曾凭借一己之力挫败曹操灭东吴的轨迹,辛弃疾也想向孙权一样,保护大宋的万里河山不受金兵骚扰,可是辛弃疾却做不到,因为他已经年岁太高,带兵打仗已经力不从心,而他这首词不仅是说给自己听,也是为了说给天下青壮年听。他希望宋朝的臣民,能够像当年的孙权一样,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完成自己想做却又无力做的事情,可是宋朝已经日薄西山,辛弃疾的呼吁,最终也只是成为了一声长叹!对此,您怎么看?参考文献:《三国志》、《吴历》、《宋史》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