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飞鱼说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极富盛名。如果抛开他拿功臣开刀这事不提,那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好皇帝,也是一个典型的好长辈,当然,好皇帝是相对于平常百姓所说,而好长辈则是相对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一脉而言。纵观封建帝制时期的所有皇帝,朱元璋都能算得上一个“高产”的皇帝,他一共有42位子女,其中儿子26位,所以在继承人方面,朱元璋是丝毫不担心的。不过朱元璋的儿子虽多,但被朱元璋真正疼爱的却只有一个,此人便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领导人称了王之后,就把朱标立为了世子,等到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也立即把朱标立为了太子,等到朱标成长起来的时候,朝堂之事,朱元璋也放权给朱标处理。所以,朱标就是朱元璋内定的接班人,朱标只要在,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根本不敢奢望皇位。可是,命运却和朱元璋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就是把朱标的命给带走了,朱标的英年早逝,让朱元璋倍受打击,想想也是,自己苦心培养的接班人说没就没了,说到这不少人就会说,朱元璋还有那么多儿子,无忧。其实这就错了,因为儿子再多,他们都不是朱标,而本来留给朱标的皇位,朱元璋也没打算给其他儿子,反而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上了本该属于他爹的皇位,是为建文帝,只不过他还没能坐稳,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那么问题就来了,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粮草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从朱元璋和朱允炆的一次对话说起。朱元璋和朱允炆的一次对话。朱标死后,朱元璋很是痛心,不过没过多久,他就从悲痛中回过了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在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于是就把对朱标的疼爱,全都转移到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身上,年迈的朱元璋已经感觉到了大限将至,于是就和朱允炆来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的内容是以朱元璋鼓励朱允炆开始的:朱元璋说:等我死后,你就是皇帝,朝廷内部我安排文臣辅佐你,朝廷外部让你的那些叔叔(藩王)御敌,你可以安安稳稳做个清闲皇帝。略微沉思一下的朱允炆便说道:那如果叔叔们想要造反呢?朱元璋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愣了愣,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安排没人敢不听,让朱允炆当皇帝也是如此,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死后的事情。于是朱元璋就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们有异心,你会怎么做?朱允炆想了想,说出了四个步骤:用德感化他们、用礼约束他们、改变和削减他们封地、战场上兵戎相见。朱元璋一听,感觉自己的皇太孙说的很有道理,而自己也没有好的办法,关键是朱元璋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会反叛自己的孙子,所以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朱允炆的迫不及待。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当上了皇帝,对于自己在外地做藩王的叔叔们,朱允炆很担忧,毕竟这些叔叔们都是手握重兵的藩王,真要反起来,朱允炆还真吃不消,不过他却忘了自己曾经对朱元璋说过的话。在对付各地藩王上,朱允炆直接跳过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直接上手第三步,即改变和削减藩王的封地,此举虽是无可避免的,但重点是建文帝操之过急了。朱允炆比自己的这些叔叔们都年轻,如果他能先做第一步和第二步,争取一部分叔叔们的支持,或者干脆采用无为政策,等这些叔叔们自然死亡,朱允炆的江山也会很稳。不过他心急,而且每每想到自己的这些叔叔们,朱允炆都睡不着,所以他就拿实力最弱的几个叔叔先开刀削减他们的封地,而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直接被朱允炆贬成了庶人,这下好了,朱允炆虽然削减了实力较弱的藩王,却引起了实力较强藩王的警觉,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朱棣无疑是那个最坐不住的藩王。朱允炆错失了两次机会。其实从一开始,朱棣对朱元璋安排朱允炆继位就是有意见的,想想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一大把,有能力的也不在少数,可偏偏朱元璋却让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虽然江山还是姓朱,可是像朱棣这样实力较强的藩王自然不满。不过朱允炆对自己的叔叔们也不满,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也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节,其实在朱允炆继位之后有两次机会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让朱棣丧失造反的能力,只不过朱允炆都错失了,我们来看看这两次机会。第一次机会:新帝继位,藩王要进京朝见。朱元璋生前把自己能封的儿子都分封了出去,让他们远离京城,在外地做藩王,让他们守卫明朝的四方边境,在朱元璋看来,此举是一石二鸟的,一来让他们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二来又稳固了明朝的边境,自己的儿子们在外御敌,那绝对是可以让自己放心的。等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这时候这些在外地的藩王,按照规定都要进京朝见,这就好比现在一个大公司换了总经理,高层干部都要来总部认识认识新领导一样。朱棣当然也应该朝见建文帝,不过在当时,不少人认为,朱棣并不会去京城,因为万一去了回不了封地,那就死翘翘了,可是朱棣还是去了,而且态度积极嚣张。《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燕王朱棣进京朝见建文帝的时候,走了皇帝才能走的道路,而且见到建文帝之后,还摆起了长辈的架子,不肯向建文帝跪拜。按理来说,朱棣这种态度,建文帝实施对其扣押或者法办,都是让人说不出意见的,而当时也有很多大臣上书,让建文帝办了朱棣,杀不杀先不说,至少得扣押在京城吧。结果朱允炆却认为朱棣是自己的亲叔叔,扣押和法办都违背亲情,于是就力排众议,把朱棣给放回了封地。这真让人无语,你要削藩都摆在明面上了,现在又开始顾念亲情了,那干脆不削藩不就完了?不过《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即: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这也就是说朱元璋临死前给自己的藩王儿子们下了诏书,让这些人在自己的封国呆着,不能到京城去,而燕王朱棣听闻朱元璋死讯之后,就要去奔丧,得到了朱元璋的遗诏之后,才没有去京城。这两则记载似乎有所矛盾,不过即便是在第二种情况之下,朱允炆依然可以将计就计,让朱棣前来奔丧然后进行扣押,只不过朱允炆也没有这样做。第二次机会:朱元璋的忌日,藩王还得前来祭拜。第一次机会错失之后,朱允炆还有第二次机会,因为朱元璋的忌日到来了,藩王们还得来京城,不过这次朱棣看明白了,自己不能再拿生命开玩笑了,于是他就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去了京城代替自己行孝。此举朱允炆应该能看出朱棣已经有了异心,不过他却认为这是朱棣“忠心”的表现,并且高度赞扬了朱棣的这一行为,不过他的儿子也就成为了朱允炆手中的“人质”。如果朱允炆能牢牢把朱棣的这三个儿子攥在手里,那么朱棣也会有所忌惮,因为朱棣只有四个儿子,而其中一个出生一个月就夭折了。可是朱允炆再次犯糊涂了,当朱棣为了要回自己的儿子而表演了装病、装疯的把戏(《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记载:王内自危,佯狂称疾),以此来请求建文帝遣反他的儿子们。而朱允炆竟然同意了,还真把朱棣的儿子们给放走了,等到这些儿子们回到了朱棣身边,朱棣再也无所顾忌了。朱允炆的妇人之仁。朱棣还是起兵造反了,打出了“靖难”的口号,向自己的侄子挥起了屠刀,不过这场内乱打起来的时候,朱棣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的起兵更多的还是被朱允炆给逼的,因为朱允炆想要了他的命。建文帝当了皇帝之后坐拥天下,也采取了一些列宽和的政策,拥有了一定的民心,而朱元璋又给建文帝留下了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粮草,按理来说,胜利的天平怎么都是向朱允炆倾斜的,可是这一副好牌却被建文帝打的稀巴烂。烂牌之一:让士兵别误伤了朱棣。朱棣都打到都城了,朱允炆还在顾念亲情,面对朱棣的反叛军队,朱允炆其实一开始并不慌,因为自己兵多粮足,不过他却向士兵传达了一个很荒唐的命令。那就是不能伤了他的叔叔朱棣,哎呦,我去,自己的叔叔拿着刀都冲到眼前了,朱允炆竟然仁慈了起来,既然选择了仁慈,为何当初又要削藩呢?所以这则命令是朱棣能够成功的最直接原因,想想也是,士兵看着朱棣前来,根本不敢阻拦,万一伤了朱棣,自己可就违反了君命,要被砍头,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其实是披着朱允炆给的免死金牌的。如果不是这则命令,朱允炆的军队势必会团团包围朱棣的军队,根本不在话下,即便朱棣的军队再能打,可是人少啊,或者擒贼先擒王,直接杀死朱棣,这场内乱也就平息了。烂牌之二:任用将领不当。朱允炆的兵很多,但是将领却不咋地,起初朱棣打来的时候,带兵的将领是耿炳文,此人初战失利之后,就转为了防御,这不得不说是避其锋芒的最佳战略,如果打持久战,朱棣也会被活活给拖死。可是朱允炆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是耿炳文这个人的能力不行,他也不想拖,也是就临阵换将,用李景隆把耿炳文给换了下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可是朱允炆这不在意,如果换上去的将领很厉害,也就罢了,偏偏这个李景隆带兵打仗并不行,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不过朱允炆在李景隆数次失利之后,竟然还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李景隆增兵,结果建文帝的军队就这样被李景隆给糟蹋光了。这还不算完,在李景隆连连失利后,最终被建文帝坐罪夺职,可是这一切都晚了,而到了朱棣打进都城之后,李景隆还亲自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朱棣,导致南京失守。由此亦可见,建文帝丢了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大好河山没能守住,并不是因为朱棣太强,而是朱允炆自己太弱,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建文四年,朱棣攻破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当年朱棣正式即位,是为明成祖。对此,您怎么看?参考文献:《明史》、《明鉴纲目》、《明鉴纲目》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