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xxzywj.com/m/
西方很多高校将技法和艺术分科教学,这种分离的做法对中国画学习传承是一种戕害。当代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技”和“道”的分离,总有人说技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然而中国画的技法本身就是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技法本身就是审美追求的体现,中国画一画开天,“技与道”“法与意”是一体的。
读倪瓒,总是在平常景物中感受到荒寒寂寞之意。这种强烈的感受不是靠物象景物,而是章法构图与笔墨意境达到完美熔冶的境界,乃是“法之意”。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画风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面幽深空旷、苍凉萧瑟,布局为三段式构图,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处几株错落有致的秋树生长于河岸边的礁石堆缝中,别无其他生灵的存在,给人一种荒寂之感;中景处大面积留白的河面,毫无波澜,似有若无,以虚为实,画面中没有一丝鸟飞鱼游的痕迹,也无作为点景的飞鸟、渔舟,更添画中寂静萧瑟之感;远景处为起伏平缓的小山丘,自左向右不断延绵伸展,给人以江天无限之感。
上面说的只是一种“物境”,仅仅这样的景物就已经带有萧瑟寂静荒寒之境。之所以“物”就有“意”,其原因并在物,而在状物的笔墨与章法。倪瓒运笔松灵,用墨简淡,疏笔干墨,追求简中寓繁,笔墨在细微之处变化丰富,这样的技法同时蕴含一种松淡、秀逸、料峭、孤傲、冷寂之审美诉求。陈传席先生描述这幅作品道:“全用墨笔,不着一色,干净、明洁、疏朗、清雅,如万顷湖水澄清于秋月寒夜之下,令人俗虑尽空,心脾俱畅。”作品整体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清远淡泊、萧散放逸的风格意蕴。也就是说,“意”即是“法”,“法”即是“意”,技法本身就是蕴含“意味”的。
全画显得空旷和辽阔寂寞,画中的题跋是画家18年后才题上去的,可以想象画面最初应该更加萧瑟、清寒的意味。偌大的虚空景象将观者的目光聚集于此,在有限的空间中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与情意,也给人以超越时空的苍茫与萧疏之感,形成如他所言“无画处皆成妙境”。《渔庄秋霁图》中的“无人之境”,正是被画家舍掉的巨大的画面中景(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画面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就是画家心中的隐逸之处。每每看到这段,我就想当我们凝视空明如镜湖面时候,那种无所依傍无所牵挂的逍遥与孤独,这正是人的生命境界。
全画唯一的生命体——一丛枯树
倪瓒的一江两岸三段式构图,以及其自创枯淡的折带皴,都指向画家的精神况味。倪瓒的“法”就是“意”,画面萧疏清远、淡泊荒简的意境,同时就是他的构图和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