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樵的乐府诗

北京治荨麻疹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论陈樵的乐府诗

吕国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东阳)

摘要:陈樵家遭兵燹,多卷著作所剩无几,今仅存诗赋集《鹿皮子集》四卷,笔者通过搜罗,共得乐府诗13题15首。按内容将它们分为七类,即征戍类、怨思类、人物类、时景类、道路类、咏史类与竹枝类,在乐府诗题的因革、用韵、用字与设色、注重咏史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陈樵与当时杨维桢倡导的“铁崖体”相呼应,他是铁崖诗派的中坚力量与代表,其乐府诗得到杨维桢的高度评价。因其乐府诗的成就,邓绍基于《元代文学史》中将陈樵列为元代浙东诗派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陈樵;乐府诗;竹枝词;铁崖体;浙东诗派

OnChenQiaosYuefuPoems

LYUGuoxi

Abstract:ThefamilyofChenQiaosufferedtheravagesofwar,morethanvolumesweredepleted,only4volumesofthispoemLupiziCollectionleft,throughcollecting,theauthorgotatotalofYuefupoem(13topics,15poems).Accordingtothecontent,theyaredividedintosevencategories,namelytheexpedition,resentment,character,scene,roadclass,historyintonedwithbamboo,ithasitsowncharacteristicsinYuefuPoemsforleather,rhyme,wordsandcolors,focusingonsuitesofpoemsonhistory.ChenQiaoechoesYangWeizhenadvocatedbytheTieyaStyle,HeisthebackboneandtherepresentativeofTieyaStyle,spokehighlyofhisYuefuPoemsbyYangWeizhen.BecauseoftheachievementofYuefupoem,DengShaojicolumnedChenQiaoasarepresentativefigureoftheeasternZhejiangPoetrySchoolinYuanDynastyliteraryhistory.

Keywords:ChenQiao;Yuefupoems;Zhuzhipoetry;TieyaStyle;theeasternZhejiangPoetrySchool

陈樵,字君采,元代东阳人,隐居不仕,自号鹿皮子。陈樵之诗文集编订于生前,遣其子征序于杨维桢,杨氏《鹿皮子文集序》有云:“其子年持文集来,且将其命曰:序吾文者,必会稽杨维桢也。”但似未刊印。此本明时已罕见。[1]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六载:“近日金华刻元陈樵《鹿皮子集》,郡人卢联所编,刻于明正德戊寅,今郃阳县丞会稽董肇勋重刻于婺郡……甲申,董自秦中以卓异入京陛见,来谒,以是书为贽”[2]。所言一为明正德十三年()刊本,一为甲申即清康熙四十三年()据正德本重刻本。征之于胡助《纯白斋类稿》吴霖跋“时之称善诗者,胡与陈相为颉颃。陈之《鹿皮子集》前年汇编于董广文”[3]7。此跋写于康熙丙戌年(),则文中所谓“前年”即为康熙甲申年无疑。而正德本今已不存。康熙本为会稽董肇勋据正德本重刻于寓楼书室。董氏《凡例》中云:“二卷脱去乐府一简,殊为可惜。”[4]卷二乐府六首,即《中秋月》《寒食词》《行路难》《虞美人草词》《七夕宫词》《雁来红》。《四库全书》据两淮马裕家藏本收入,卷二收乐府诗11首,即除上述6首外,尚有《出塞曲》《夜阑曲》《海人谣》《望夫石》《东飞伯劳西飞燕题飞花亭》等5首。另,顾嗣立《元诗选》中有陈樵《长安有狭斜行》一首,《竹枝词二首》,元赖良编《大雅集》中亦选有陈樵这首《长安有狭斜行》。杨维桢选编的《西湖竹枝集》,以及《杨维桢诗集》之附录四,皆录有陈樵和杨维桢西湖竹枝词三首,前二首与《元诗选》所选同,合在一起,计有13题15首乐府诗。

一、陈樵乐府诗的内容

乐府诗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二:歌词和音乐。宋代郑樵对乐府诗进行了分类,他把无法按声乐归类的诗篇归为“遗声”类,“遗声者逸诗之流也”[5]18。可以说许多乐府古辞到了宋代早已是声谱散佚无所依傍了,那么宋人创作的乐府诗歌几乎是不可歌的,仅仅是对古乐府辞的摹写与再创造,属于“遗声”类。[6]24到了元代,更是如此。郑樵采用以义类相从的方法,将这些乐府诗在题材上分为二十五正门,即:古调、征戍、游侠、行乐、佳丽、别离、怨思、歌舞、丝竹、觞酌、宫苑、都邑、道路、时景、人生、人物、神仙、梵竺、蕃音、山水、草木、车马、龙鱼、鸟兽、杂体,皆是雅言作幽思。参照郑樵的分类法,可将陈樵的乐府诗分为以下七类:

(一)征戍类

此类乐府诗涉及将帅、战争、征人思妇等。作品有《出塞曲》《望夫石》《雁来红》等。陈樵“是一个经历了元代几乎整个历史过程的人”[7]。元代是个动荡的时代,战争频仍,这种时代的影子自然反映在诗人的创作之中。

《出塞曲》题注:为戌潼关李总管赋。《出塞曲》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属*中之乐。据说是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制,声调雄壮。以往的边塞之作,多言边地苦寒,从*维艰。这里借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诗曰:“属镂夜啼光属地,将*一出欃枪死。行尘不动人归市,带甲如云自天至。取君甲马为君洗,分明袖有银河水。手中遗下泥一丸,不封函谷封泰山。”[8]诗说李总管仗剑出兵,率领天兵天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凯旋息兵后,用银河之水洗兵洗马。手里随意遗落一丸泥,便可守住函谷关或是泰山。极言李总管神武,定会不辱使命、克敌制胜、消灭叛*。运用比喻、夸张、典故,善以神仙世界入诗,想象奇特。

《望夫石》云:“征人执戟天西北,十载功成归不得。何不忍死待我君,我君化石只化心。”[8]望夫石系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诗所望之夫为“征人”,漫漫十年,虽“功成”却“归不得”,说明战争旷日持久,西北边陲战事不断。后两句视角新颖,对化石女子的坚贞不是一味地赞颂,而是一种劝慰,一种遗憾,一种表白,一种企盼,征人但愿妻子隐忍、坚守,像他一样关闭心门,等待团圆,以相聚相守。诗意翻转出奇,对战争的宽容与对爱情的忠贞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的。

《雁来红》传达的则是反战、厌战情绪。通过追溯雁书的典故,慨叹大雁无端背负了人类太多的责任,进而为大雁鸣不平,“愿燕在北秦在西,雁去雁来无是非。”[8]作者 呼吁,还大雁以自由,其向往和平的愿望极其强烈。

(二)怨思类

主题是失宠的宫中女子的凄凉、寂寞。作品有《七夕宫词》、《夜阑曲》等。宫词类乐府是以反映宫廷生活见长的一类新题乐府。《七夕宫词》其诗云:“内人拜月金铺户,凤宿梧枝秋叶下。露华入袂玉阶寒,织署锦工催祭杼。月下金钿照骨明,同心丝鲙红生缕。素爪碧宝上华楼,夜阑飚驭下银州。”[8]诗之主人公为“内人”,即宫女,写的是她在皇宫里于七夕节拜月、祭杼、登楼等情事,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萧条、凄寒、落寞的意境,其怨思潜气内转,含而不露。

另一首《夜阑曲》,表现的则是相似的题旨,“花楼艳舞金萎蕤,吴羮蜀酒精琼糜。酒阑半解龙绡衣,春朝曲渚问鹍鸡。”[8]独守空房,难消永夜,对比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舞席歌筵,情何以堪?

(三)人物类

作品如《海人谣》:

海南蛮奴发垂耳,朝朝采宝丹涯里。夜光盈尺出飞鱼,柏叶双珠寒蕊蕊。幽箔连钱生绿花,切玉蛮刀如切水。九译来朝万里天,北风不动琅玕死。[8]

陈樵一生未出乡里,海南蛮奴“采宝”的生活可能是他间接获得的信息。他大胆想象,绘声绘色,鲜明生动地塑造了采宝人的形象。意象怪奇,用词刺激狠透。对采宝人辛劳的同情,与李贺《老夫采玉歌》意境相通。

(四)时景类

《东飞伯劳西飞燕题飞花亭》题为鸟兽类,实为时景类,即借用乐府古题以写时景。

东飞伯劳西飞燕,花光絮影从风转。蜂*蝶粉照灵葩,不散明珠只散花。沾衣堕袂花如雨,羽人化蝶随花去。与人下顾笑春红,春闺一昔生秋容。骨齐熊耳君知否,花艳春晖不经久。羽衣一拂千万春,春花堕蕊齐昆仑。[8]

《东飞伯劳歌》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民歌改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该诗被归为古辞,诗歌描写一个男子恋慕一个少女的心曲。而陈樵借来以咏时景,即题咏飞花亭。诗反复描述飞花的情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蜂蝶、羽人作为陪衬,隐约表达惜春、惜时的感喟。

(五)道路类

作品如《行路难》:

褰帷取流苏,流苏不解连环解。离情别思出君怀,教人枉结流苏带。作书报天孙,河翻浪动七香车。折伊兰兮捐艾萧,伊兰化作榛中草。美盼何须比目鱼,六翮安用频伽鸟。文鸳宛颈柰枝连,不如见月生羽翰。[8]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按《陈武别传》曰:“武常牧羊,诸家牧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行路难》。”则所起亦远矣。唐王昌龄又有《变行路难》。[9]此诗正用此古调之本意,写世路艰难及离情别思。七香车犹嫌其不迅疾,长六个翅膀的鸟尚嫌不足,主人公盼望的是月亮能生出巨大的羽翼来。意象奇妙,想落天外。

(六)咏史类

《中秋月》云:“银汉西流乌接翼,回首 化为碧。瑶台月里可避胡,三郎错路归鱼凫。霓裳月里亲偷得,却怪李謩偷擪笛。”[8]李謩是当时民间的吹笛高手。元稹的《连昌宫词》在“李謩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句下有自注:“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诣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玄宗异而遣之。”[10]诗似乎是批评、嘲讽唐明皇安史之乱中逃蜀之举,从他到月宫里偷得《霓裳羽衣曲》的传说生发开来,既然能够登月,那为什么还要仓皇逃亡蜀地呢?既然他能从月中偷来仙曲,为什么还怪罪李謩偷他的曲子呢?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对皇家垄断、专享音乐提出质疑。

《寒食词》云:“绵上火攻山*哭,霜华夜入桃花粥。重湖烟柳髙插天,犹是咸淳赐火烟。”[8]“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诗的前两句追述绵山遭火的情景,山*为之哭,可见其惨烈。这是本事。后两句一转,洞庭湖畔烟柳插天,好像是咸淳年间皇帝赐给皇亲贵戚的烟火。柳与火的联系,可能是受唐代韩翃《寒食》诗的启发。咸淳是宋度宗赵禥的年号,从公元年到年。咸淳七年()十一月,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年,南宋为元而灭。陈樵写作此诗竟然用南宋的年号,隐然表达了缅怀前朝的遗民心态,以及对当*者不合作的态度,并以介子推的事迹坚定自己的隐居之志。极其婉曲地透露了“麦秀黍离之痛”[11]。

《长安有狭斜行》基本主题是描写豪门生活风貌,夸耀家族天伦之乐。陈樵的《长安有狭斜行》名为游侠类,实为咏史类。

长安出狭斜,方驾秦中客。云是牛丞相,来自薄家宅。薄家万户侯,朱门映椒壁。长秋车马来,宾客御瑶席。金屋贮尹邢,阿娇泪沾臆。燕燕慵来妆,繁华照春色。转蕙光风翻赵带,徘徊月到班姬床。班姬辍芳翰,纨扇从风扬。明姬斗百草,玉环御云装。向来温柔地,尽入白云乡。何以慰王孙,琵琶随骕骦。何以奉燕燕,罢舞歌慨慷。何以奉明妃,绿珠奏清商。嫫母挟无盐,搔头爱宫妆。[12]

诗开头交代出身,描写豪门之富、宾客之盛,接着笔锋一转,尹夫人邢夫人同时受到汉武帝的宠幸,而阿娇失宠。赵飞燕慵妆揽镜,得宠于汉成帝,班婕妤只有孤月相伴,形同秋扇。再想到王昭君、杨玉环,一个个绝色佳丽都香消玉殒了。然而可悲的是,就连嫫母、无盐那样的丑女,依然喜爱宫妆,在东施效颦,搔首弄姿。诗歌慨叹女子命运,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命运不能自主,完全是男人的附属物、私有财产,就连贵为皇后、宠妃这样备受荣宠、才艺双全的女子也概莫能外,感慨尤深。《大雅集》中杨维桢评曰:“《雁来红》、《狭斜行》匠意尤远。”[12]

《虞美人草词》,名为草木类,实是以咏虞美人草为引子而咏史。

美人不愿颜如花,愿为霜草逢春华。汉壁楚歌连夜起,骓不逝兮奈尔何?鸿门剑戟帐下舞,美人忍泪听楚歌。楚歌入汉美人死,不见宫中有人彘?[8]

虞美人草相传为虞姬*魄所化,会随《虞美人曲》摇摆起舞。此诗通过“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歌颂虞美人, 提及因被宠而遭吕后残害为“人彘”的戚夫人,慨叹“红颜薄命”,说明人不如草,揭示出女子共同的命运悲剧,表现出更为深沉的无可逃脱的悲剧感,进而抒发人生的迷茫和沧桑之感,内涵颇深。

(七)竹枝类

作为乐府诗品类之一的竹枝类乐府肇始于中唐时期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而真正为诗人所雅好并形成 个创作高峰,则是在元末,杨维桢是杰出代表,他发起的“西湖竹枝酬唱”,规模空前,“一时从而和者数百家,无论名流布衣、妇人女子,一时尉为大观,作品由杨维桢结集,《西湖竹枝集》收录了多位作家首作品”[13]8。和作中包括陈樵的三首竹枝词,全为爱情题材。爱情本来就是西湖竹枝词的重要主题。“望夫石上望夫时,杜宇朝朝劝妾归。未必望夫身化石,且向征夫屋上啼。”[14] 首构思奇特,思妇望归与征夫不归之间,用杜宇贯穿起来,且一为实写,一为虚写,“朝朝”说明思妇望夫风雨无阻,“未必”又表明思妇的坚定与倔强,寄语杜宇向征夫屋上啼“不如归去”,这就有别于传统“望夫石”传说一味的“痴情”,被动的“傻等”。“僻亭女儿坐可怜,今年同上采莲船。妾心恰是荷心苦,只食么荷不食莲。”[14]第二首写采莲女,通过比喻明其“心苦”,通过谐音双关,写其渴望被爱。“吴越相望瘴海深,一十二驿到山阴。朱麟日走一千里,不为传书寄阿心。”[14]第三首写女子与情人分处吴越,望眼欲穿,愿快马如飞,寄去自己的思念及浓情蜜意。

二、陈樵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陈樵乐府诗学李贺,和当时鼓吹“铁崖体”的杨维桢同气相求。据*仁生考证,铁崖派成员大约有91人,其中铁崖唱和友有李孝光、张雨、陈樵、倪瓒等19人。其中陈樵亦为铁崖诗派的代表人物与中坚力量[15]。现将陈樵乐府诗的特点撮要简述如下:

(一)诗题因革

陈樵的乐府诗称得上寓复古、新变于一体,兼容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沿用乐府旧题的,如《行路难》等;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时景的,如《塞下曲》《东飞伯劳西飞燕》等;借用乐府旧题而改为咏史的,如《长安有狭斜行》《咏虞美人草词》等;参承旧题而稍加变化的,如《七夕宫词》,诗题前加上了表“节令”的“七夕”二字,这算是陈樵的新创。体式上的特点是在原有七绝体宫词的基础上变为七言八句的七古体,大概是受杨维桢《宫词十二首并序》《香奁八咏》等的影响;自撰新题的如《海人谣》《寒食词》《雁来红》等。

(二)善用古韵

《铁崖古乐府》卷首所附张伯雨《铁崖先生古乐府序》云:“《三百篇》而下,不失比兴之旨,惟古乐府为近。今代善用吴才老韵书,以古语驾御之,李季秋(应为和,李孝光字季和)、杨廉夫遂称作者。”[16]3吴才老,名棫,北宋宣和六年()进士,南宋初曾任太常丞等职,著《韵补》一书,据《四库全书》本《韵补》卷首所附陈凤梧《韵补序》一文可知,《韵补》乃是“采辑古经传子史协韵,分为四声,各释其音义”而成,即其皆为古韵。《韵补》凡五卷,以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为一卷。所谓“古语”,指的就是《韵补》中的古韵,而杨维桢(与李孝光)的乐府诗,主要就是依此韵书而进行创作的,所以张伯雨乃有“以古语驾御之”云云。这也是杨维桢“宗唐复古”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陈樵当然也受其影响。

(三)用字设色

钱钟书指出,李贺诗中屡用“凝”“骨”“死”“寒”“冷”等字,“皆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17]。陈樵乐府诗中也多用这类字眼,如《出塞曲》之“将*一出欃枪死”,《夜阑曲》之“冷翠香销青桂枝”,《海人谣》之“北风不动琅玕死”,《望夫石》之“何不忍死待我君”,《虞美人草词》“楚歌入汉美人死”,等等。《海人谣》运用的色彩也是李贺喜欢用的冷艳色调,如“夜光”“寒蕊蕊”“绿花”等,营造了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另,诸如“碧”“冷翠”“冰”“寒”“银”“素”等等冷色调的词语也较常见,这是与李贺乐府诗的特色相一致的。《长安有狭斜行》铺排扬厉,设色艳丽,以丽写哀,这些都受到李贺乐府诗的影响。

(四)注重咏史

杨维桢是元季明初的咏史大家,而乐府体是杨维桢最喜欢使用的体式之一[18]。陈樵也喜欢用乐府咏史,尤其善写女性题材,手法委婉深曲,往往借古伤今。他很少对单个女性发表议论,而是善于从“类”的角度形象而深刻地总结女子共同的悲剧命运。

(五)竹枝情味

元代竹枝词描写爱情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其基本特色体现在——坚贞、细腻、炽烈的情感,流畅活泼、清新自然、通俗直白的语言,赋比兴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颇有汉代诗歌尤其是《古诗十九首》的韵味[19]87-88。陈樵的竹枝词在形象、音调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民歌特点,天然自放,柔媚旖旎,尖利清新,与杨维桢才务驰骋,意务新异的艺术追求同气连枝。

《大雅集》卷一中杨维桢评陈樵乐府诗曰:“袭格不袭语,善学小李者。”[12]杨维桢认为陈樵是善学李贺者,是袭势不袭词、得其精髓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陈樵也是杨维桢认可的两浙七家诗人中的一家,杨氏在《两浙作者序》中曰:“而君采得元和*仙之变”[20]。宋初文坛大家宋祁称“太白仙才,长吉*才。”[21]元代仍之。张戒于《岁寒堂诗话》中更言:“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谲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各得其一偏。故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2]由此观之,杨维桢之“得*仙之变”似乎是指陈樵乐府诗兼得李白李贺之优长,而少二人之弊病,即韵、意、势、理兼美。比如《长安有狭斜行》,其跳跃的诗思、谨严的结构、流走的气势、奇崛的意象、绚烂的藻绘、飘逸的音韵、渺远的理路,堪称陈樵乐府诗的代表作。杨维桢为宋濂《潜溪后集》作序又言:“二子(陈樵、宋濂)之文夺于众者势,而取于吾者理,有可得而征者。”[23]诗文共通,反复申论,可为的评。邓绍基在《元代文学史》中将东阳人陈樵、李裕、李序和临海人项诇归纳为浙东诗派,他们都学李贺,与以“贺体”为号召的杨维祯相互呼应,而把陈樵作为浙东诗派的代表人物[24]。这都是对陈樵乐府诗的充分肯定。虽然陈樵诗歌散失严重,难以览其乐府诗的全貌,但仍可通过这传世的十几首以窥之。

参考文献:

[1]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9.

[2]王士祯.香祖笔记[M].洪之,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胡助.纯白斋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

[4]陈樵,金涓.鹿皮子集青村遗稿[M].北京:中华书局,.

[5]郑樵.通志:乐略[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6]杨娟.曹勋乐府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7.

[7]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

[8]陈樵.鹿皮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9]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0]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M].杨*,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

[11]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2]赖良.大雅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3]章微微.西湖竹枝词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9.

[14]杨维桢.杨维桢诗集[M].邹志方,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5]*仁生.试论元末“古乐府运动”[J].文学评论.2(6):-.

[16]杨维桢.铁崖古乐府[M]//文渊阁四库全书: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7]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三联书店,2.

[18]赵望秦,王彪.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J].商洛学院学报,(2):73-78.

[19]孙杰.竹枝词发展史[D].上海:复旦大学,.

[20]李修生.全元文:41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4.

[21]朝野遗事.永乐大典: 册[M].北京:中华书局,.

[2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23]李修生.全元文:42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4.

[24]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zq/10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