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笑他们ldquo不知享受rd

美丽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一个从没有骑行过的人

次出发就是km+的滇藏路

从此,旅行不只是窗外的风景

比如你会偶遇一只晒太阳的鼠兔

会被宝石蓝的溪流吸引

会路过阴冷的山谷

会被瀑布的冰层断裂的细微声吓到

被灌木丛所展现的自然法则震撼

你希望自己有一天

果真能如他们一样过得自在且热情

能拿着大骨啃肉

能拥有自己所归属的泥土的味道

——11月,骑行滇藏线

“11月的天气,垭口下雪怎么办?爆胎怎么办?被狗追怎么办?你一个女生,不害怕吗?想去拉萨,自驾不就好了?”

怕啊,但下雪可以搭车,爆胎先学换胎。最怕被狗追,那就因为怕狗不去了吗?等我老了,再回想起来,我不希望因内心胆怯而未完成许多本应能做到的事情。

旅行一定要有目的吗?为了南迦巴瓦,为了圣城拉萨?为了身体力行朝圣路?

并不尽然,选择骑行只是因为喜欢慢旅行的方式。相比时速90km/h的赶路,时速15km/h的单车能看到更多的风景,遇见更多的人情。脱离按部就班的生活和舒适区,每一秒都是崭新的。广袤天地间大口呼吸感受自我,每个毛孔都沐浴在陌生的空气里。

真实的骑行是什么样子?

蹭过车,也收过红牛,每次都被路人伸出的大拇指感动。被狗假情假意的追过几次,也遇到过吹倒车的横风和没过膝盖的水淹路。但奇怪的是全程没遇到一个同伴,只遇到两个反骑的妹子,推着行李堆成山的车子,跟她们比起来我的两个驼包加46L小鹰如同轻装。

过了然乌,徒步拉萨的藏民越来越多。

正式农闲时节,不论年长年少,一出动就是一大家子。真正磕长头的已经非常少,女性基本没有。拿着手机边刷边走的到不在少数。也许某一天,朝圣之路也只能在影像资料里看到了。

让我再看你一眼

——梅里雪山

一个从没有骑行过的人, 次出发就是km+的滇藏路。

还好有网络、导航和无数的先行者已经写好的详尽的通关攻略,细致到哪里有狗,哪里有风,哪里补给,哪里吃午饭都有标注。当世界变得扁平,漫漫长路就不再恐怖,当然也少了未知的乐趣。

云南呆了6个月,在梅里山中的日子差不多60天。

丽江到德钦的路走了33遍,飞来寺睡过17晚,而完美的日照金山只遇到3次。第3次,便是出发滇藏线的这天。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冲出飞来寺的大下坡。连续30KM的放坡,让离开变成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自行车视角再看自己走过几十遍的路,竟然如此不同。卡瓦博格巨大的山体立在眼前,比之前每一次都显得更巍峨,更震撼。

次在盐井和雨崩的岔路选择右转,驶入那条完全陌生的道路。突然有种和相处了很久的好友告别的失落,不知道何时再见,甚至余生都不会再见的失落。但和未知带来的欣喜和憧憬相比,只是一瞬。

再见,梅里!再见,云南!

阳光常在,和风常来——盐井距离拉萨公里处,离开云南界,进入西藏的 站,芒康盐井。

听名字便知,盐井,特产井盐。盐井境内,澜沧江河谷两岸,分布着几十口天然盐泉,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说唐朝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开始垒石固水,汲卤晒盐。而盐井的 便在于这个“晒”字。

晒盐本身并不独特,自古以来海盐、湖盐多采用晒盐法制盐。

比如近年火爆的茶卡盐湖、茫崖翡翠湖,还有东台西台大柴旦等等等等,无不是一望无际,大气壮阔。水天一色的湖面,经大西北的烈日和风的干燥加工,变成大片大片白色盐海。但内地井盐的制盐法,多为深钻卤井、取卤煎盐,“煎”意味着要有火和器皿。而盐井仍沿用着最古老的的晒盐技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萃取大自然的馈赠。

为了 效地率汲取盐泉卤水,盐民们将盐田就近架于江畔泉边,用圆柱撑起大大小小的方形平台即是晒盐场。层叠错落的盐田堆在悬崖上,乱中有序,既要利用起有限的峡谷崖壁,又要保证每一块晒盐场的充足光照。

盐农在迷宫般的盐柱间穿行作业,从那些只有他们才熟知的洞口消失,又从另一个洞口出现,非常巧妙。多块大小各异的盐田分布在狭窄的河谷两岸,临江倚崖,鳞次栉比。俯视下,绵延1.5千米的晒盐场犹如微微泛着橙红的巨大眼影盘,十分震撼。和大自然壮阔的盐湖带来的震撼不同,这块“眼影盘”讲述的是代代相传的盐农智慧和往日的辉煌。

不难发现,盐田上工作的几乎全是女人。从一千多年前开始,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们便从母亲那里习得采盐的生计,而盐井的男人们则负责将晒好的盐巴驮到云南的香格里拉、丽江、四川的巴塘、康定,或着西藏的昌都卖掉。

阳光照进澜沧江峡谷的时间要比外面更晚一些,早上的江水冰凉刺骨。盐池水面平整如镜,倒映着金色的山头,也倒映着女人们佝偻的身影。也许她们并不知道,自己代代相传,延续生命的生计,已经成为世界上 存活的原始手工晒盐技艺。盐巴女人,也成了这 风景线的一部分。

就这样,她们每天至少要背五六十趟甚至上百趟,等高原的阳光和峡谷的微风将盐卤中的水分带走她们再来到晒盐场上,腰弯了度,一下下,把晒干的白色盐巴刮成一朵花的形状。

如今,盐田间支起了根根电杆,有了水泵抽水,卤水运到盐田的辛苦工作不再需要女人们肩挑背扛。水泵将盐泉的卤水抽入自家垒好的盐池,等一两天直到浓度饱和,再将卤水灌入层层叠叠的晒盐场。

晒盐架上,红泥围堰,再铺细砂。细砂透水,留下的卤水经过阳光的烘烤,蒸浓结晶即得食盐。日积月累,渗透到架子下面的盐水也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空心盐柱,远远望去犹如寒冬腊月的冰凌。由于年年雨季洪水冲蚀,盐田每隔一两年就要翻修一次。盐架所用木头是当地三十年以上树龄的松木,石块和沙土也就地取材,和江边的盐泉一样,这些都是高原的馈赠。

盐井一年之中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晒盐,而四月是 的晒盐季节,能晒出一种略带粉红色的盐,又因正直桃花盛开的季节,也称桃花盐,这是盐井品质 的盐巴。

参观盐田,尽量避开7-9月的雨季。届时盐池灌满雨水,晒盐工作被迫停止。盐田里没有了劳作的盐农,却多了许多在盐池里嬉戏、跳水的孩子,盐田便成了他们的水上乐园。

岗达寺——跳神

抵达盐井的当晚吃过佳佳面,无所事事地在只有一条街道的乡里转悠,顺便打听去古盐井景区的车子,但原本开车的老板去了寺里跳舞,这两天都不做生意。什么寺?跳什么舞?

老板娘浓重的藏普讲得人云里雾里,只听出是盐井一年一次的大节日,要举办三天。如此盛事,立马来了兴致,这么热闹怎么能少了我。

对要去的地方和即将面对的“盛况”毫无概念,并且地图上根本搜不到寺庙的情况下,我带着盲目的自信,推着车一早出了门。不过因为“骑行者”的特殊装扮,还是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便利。

比如路边的外卖小哥一看我就知道是要去寺里,本以为很近了,他随手一指,我又推了5、6公里。结束 一段超陡的山路,手臂都推酸了,终于看到越来越多外地车,还有马路边的各种商贩,金色的寺顶也现出真身,也终于得知了寺庙的名字——“岗达寺”。

看到门口的警车时还真是吓了一跳,这人山人海的阵势,颇有种藏式庙会的感觉。寺庙的院子早已被一圈又一圈的人群围得严严实实。我费力挤到人群里面,才惊喜的发现,这不是我心心念念的跳神吗?!之前只在朋友口中听说过,香格里拉博物馆看到照片后便种草,没想到就这样偶遇了?

唢呐、长弓、鼓、钹等等叫不出名字的乐器被僧人们演奏出庄重而神圣的调子。带着神*面具,穿着华丽戏服的舞者好似唐卡上三次元化的神灵形象,正挥动手中的法器,在定好的轨迹上绕着院子踩着鼓点起舞。

跳神是藏区寺庙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只在跳神会和一些大型节日上演出。但因每座寺庙的修筑时间不同,举行日期也不尽相同。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和迪庆东竹林寺的跳神节早已结束,盐井这儿才刚刚开始。岗达寺的跳神要持续三天,每天的戏码都不一样, 一天活佛也会出面灌顶。

跳神的角色多为佛法形象的象征显现,通过舞蹈表演来演绎佛经故事经典片段,同时也有驱*镇邪,祈求吉祥之意。我虽不懂佛法,但也看的懂装扮成骷髅模样的小*,到处嬉戏作恶,抢农民的粮食撒向人群(我的相机就是这么遭殃的);而身穿彩服,头戴金刚、牛头、鹿头、神兽或者人头骨装饰面具的神灵,被僧人从寺里请(架)出,降临 ,展现神威,驱*除恶。

没有过多的舞蹈动作,也不需要读经吟唱,跳神仪式以其神圣的视听体验,令人感慨文化感染力和宗教震慑力。

我穿着户外服举着相机和藏民一起席地而坐,显得格格不入,大概是全场 的外人了。也因为太扎眼的造型,被便衣小哥抓个正着。小哥表示这次仪式禁止拍摄、传播、造谣,让我收起已经被小*撒了面粉的相机。虽然我对传播宗教没兴趣,更想拍一拍围观者的 百态,但还是乖乖收起相机,同他聊起天。

专门负责宗教安全的他,已经连续参加岗达寺的跳神仪式多年,对这一带颇为熟悉。带领我去瞻仰寺庙的多件珍宝,正巧活佛也在偏室,小哥便出资替我请来一条“开光绳”,真是人民好警察。

这条绳陪我走完了滇藏路,想来也算是佛、法双重加持的保佑了。

午间休息时,看戏的藏民们便以家庭为单位,围坐在院子里吃起午餐

然乌湖看群山苏醒

晚上十一点才到然乌镇,除了几家酒店微弱的灯光再没有其他光源,整个镇子笼罩在漆黑的夜幕中,清冷的空气令高原的星空愈发灿烂。

离开八宿后气温便持续降低,此刻只想钻进电热毯烘热的被窝里一觉睡到中午。但思想斗争了半宿,还是决定起早,去然乌湖拍日出。

摸黑出发,早餐店都没开门。虽没有风,但整个大地的暖意似乎被一夜之间抽走,只剩下生冷的寒气。厚厚的羊毛袜和手套也不能阻挡寒气入侵,手指脚趾已是生疼。这个气温踩单车,大概是要冻掉脚趾头的。

然乌湖分为两部分,沿着的下然乌-安目错和藏在山沟里的上然乌-然乌错。我也是出了门才知道的,显然上然乌景色更美,但骑车过去要半小时左右。为了不错过日照金山,我打着头灯,在米的海拔上不顾缺氧拼命地踩。

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只遇到村口那位捡牛粪的阿婆。我们在清晨的蓝调中擦肩而过,她背对着雪山缓缓而行,看得出早就习惯了背篓的重量。阿婆冲着不远处的牦牛吆喝几声,声音穿透初冬的山谷。有些时刻是如此美妙,美妙到你会认为人生已经完整了,“我已经心满意足于我所经历,就算死去也不用替我感到悲伤”的那种时刻。譬如此刻。

我把车子随便丢在牦牛们休息的山丘上,穿过灌木丛来到湖边。听说“然乌”的藏语意思是“羊奶”,原因冰川融化之季湖水会变成奶白色。然而眼下没有阳光的照射,群山环抱的湖面没有“羊奶”白,也不是天空蓝,而是泛着金属光泽的黑。山顶也只披着一层薄薄的雪,生硬的山体暴露在外,仿佛锐利度拉得过高般棱角分明。湖光山色并不怡人,只有令人颤抖的湿冷。

找到制高点,环顾四周,这里除了灌木丛和牦牛再没任何人类的痕迹。

“独自一人的荒野,属于我一人的日出盛宴!”这个念头让我兴奋,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因为是独自一人而充满了意义。湖水更幽静、迷人,那些矗立的无名山峰显得更加庞大、美丽、险峻。不顾寒冷摘掉手套,架起拍延时的相机再起飞无人机,开始等待,等待一个人的日照金山。

虽然我并不确定这里是否有日出,也不清楚今天是否有,但只要能尽情地陶醉在这份“独自一人”的伟大念想里,或者坚守一位伪摄影师的倔强,就足以让我再等下去。直到锋利的山峦刺破了天空,阳光将金色染到山尖尖上,我的身上也洒满暖阳,才意识到自己从没有如此地渴望过阳光。

最终生理的不适战胜了浪漫主义,搓着冻僵的手指迅速逃回车边。这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自行车也被寒冷侵蚀,浑身镀了一层白霜。我猜我体内的细胞液大概也是结冰的状态了。

日出后的世界仿佛换了模样。本应该金*的荒草覆盖了一层白霜,远远的望去,好像撒了一地水晶,在阳光的照射下,牦牛踏过的土地都在闪闪发光。

一路向西,海拔本应越来越高,但然乌到波密却是一路下降,江水也是滚滚向西流。来古冰川融化成然乌湖形成帕隆藏布江的源头,滋润着然乌、波密到林芝一带。然乌、波密、墨脱、通麦、鲁朗、林芝,连名字读起来都如此可爱。

如果你只想体验一次骑行,那一定要选这段!沿途茂密的云杉林、奶油绿的江水、近在咫尺的雪山共同组成的画面,如一首旋律轻快的乐谱。骑行的快慢决定了节奏的舒缓,欢快的江水一直为你伴奏。最重要的是,全程没有要命的上坡!尽情享受连续放坡的快感。

初冬的几场雪没能将秋天的颜色褪去,山林仿佛经历了一场大火,只留下惨淡的灰烬。好多次想拍下路过的那些惊艳景色,但一想到停车后要把千辛万苦绑好的行李包拆开,掏出无人机,调试起飞,结束后收无人机再塞回包里,重新绑行李。一个人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还有可能因此不能在天黑前抵达目的地真的崩溃。

世界尽头——卓龙沟树葬

波密县是进入墨脱的必经之地,也是个极好的休息点。如果你打算在这里修整一天,那千万不要错过卓龙沟徒步。五小时来回,相当轻松,足够猎奇。

卓龙沟有个卓龙寺,卓龙寺后是藏区 的一片树葬群。不满一岁死掉的婴儿会被放在桶里绑到树上,希望他们 可以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我只身一人前往卓龙沟,寻找树葬群。网上查不到树葬群的具体位置,只能依靠几年前来过的朋友依稀的记忆。

一个人走在山中,目的地还是墓葬群,心底的确慌。但未知的乐趣显然大过忧虑,谁料半路突然变天,下起鹅毛大雪。路上没有信号,没有能避雪的地方,也没遇到一个人。山林、大雪、无着无落的孤独感,似乎四周一切都在围剿着这个固执的独行者,迫使我放弃前行。但看导航只有3km就到卓龙寺,沿途经幡遍布,脚下车辙印尚新,并不是人迹罕至,于是硬着头皮顶着雪继续往前走。

雪越下越大,眼前的雪粒密集如静止一般,像极了“机械心”里抓着雪粒便可爬到天界的画面。 次在空无一人的森林见到如此大雪,飘飘洒洒笼罩万物。责怪自己怎么能因为焦虑而忽视了眼前的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终到卓龙寺,并且看到门前停着两辆皮卡的时候瞬间心安,有一种从世界尽头回到 的感觉。休息了几分钟,定了定神,便继续前往树葬群。并不用走多久,就在寺后围栏外那片茂密的树林里。推开院子铁门的声音在安静的山林里显得异常刺耳,好像在提醒有人深入禁地。此处与之前的景色显然不同,杂草丛生,树枝凌乱,挂满经幡。很久无人至此,路迹已经很难辨认,也看不清通往何处。又因雪片纷飞遮天蔽日,竟真有些许阴森的青色调。

走进了才听见林子里正回荡着幽幽的念经声,想来应该是喇叭在放超度经。我正仔细研究树上各种各样装尸体的容器,突然一声的非常清晰的女声说了一句话,吓得我寒毛都起来了。但没听清说的什么,总不能是“来陪我玩儿”吧。但是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是不信建国后能成精的。努力阻止自己带入盗墓笔记的剧情,科学的分析,应该是喇叭没电的提示音。雪越下越大,飘飘洒洒,落在枝头树梢,再看竟有种纯净圣洁的美。这也是人们选择婴儿葬在此处的原因,只有没有任何恶意的灵*才能被葬于此,他们是最纯洁的。

没有恶,便不再怕。

墨脱之路

墨脱,墨脱,这两个字好像有魔力一般,引人无尽遐想。墨脱莲花、蚂蝗之路、雅鲁藏布江、果果塘、中国 通公路的地方…

说实话,一年前我还需要靠百度才知道墨脱属于西藏,但关于墨脱蚂蝗的故事却耳熟能详。“登山杖戳到土里,就能插出来一堆蚂蝗...”“防不胜防啊,都是从树上哗啦啦地掉下来,穿胶裤、丝袜,啥都没用”。故事画面总是黏糊糊、血淋淋,令人胆战心惊,并发誓绝不涉足墨脱这*地方。但当我躺在波密青旅的床上,思索着只隔着四个小时车程的墨脱,历经38年才贯通的 公路...机会难得,还是得去。

墨脱之路垂直落差巨大,前一秒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下一秒就满山青翠欲滴。

波密还保留着秋天的模样,墨脱公路走上半小时就驶入了深冬。漫天大雪遮挡了视线,整个世界被纯白色覆盖。路面厚厚的冰导致几辆货车滑到了侧沟里。司机紧张地下车观察,没料到这么严重的情况,只能一边挖路边的土铺到轮下,一边念叨着过去隧道就好了...果真如他所讲,隧道就像通往桃源的秘道,另一头不但天色放晴,路两旁的植被也逐渐从高山冷杉变成了热带雨林,芭蕉树成片,恍惚间好似回到了广东。这便是西藏的西双版纳,地球最北的热带气候区,神奇的墨脱。

快抵达墨脱的时候,整车人发出了兴奋的欢呼,因为我们只用了四个小时就从波密到了墨脱,这意味着墨脱公路真正的贯通。当时的我并不理解他们在高兴什么,也不知道这意义有多巨大...

墨脱公路修了近40年,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雪崩等各种灾害频发,修筑难度之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感觉离开云南界就再也没进过城市的我,竟在墨脱看到了出租车!波密都没有!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发展出如此完备的城市形态,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墨脱县城看起来平平无奇,和国内十八线小城市没有两样。果然,还是要靠徒步,用脚步丈量,才能切实的感受到这片土地神奇之处。除了藏族,墨脱还有门巴和珞巴两个独特的民族。下车的时候,司机见我是一个人,半真半假地叮嘱不要吃当地人的食物,他们会下蛊。虽然觉着不可思议,但还是对这个封闭的世界产生的民族感到十分好奇。在路边闲逛,偶然碰见堆满泥塑的棚子,觉着奇怪就问路过的小学生这是什么。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有汉族、藏族、门巴族,也有珞巴族,全都说着标准的普通话,但没有一个人能解答我的问题。 ,一个藏族女生讲他奶奶说这是驱*的物件儿,家里有人生了病就捏一个丢在这儿。一提到*他们都紧张起来,叽叽喳喳地一哄而散。若不信神*,则没有迷信,但也缺失了好多色彩。“羊”湖看到羊卓雍错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早就来过这里,又从没来过这里。这个蓝色我太熟悉了,是无数次盯着照片心神驰往的蓝,是羊湖独有的蓝。但又是 次真实地见识到如绸缎般丝滑、纯粹的水面。这是什么神仙地方啊!不只遇到了垒的老高的牛粪墙,还遇到牛粪按成饼贴在屋围的人家。据说在藏族村落,牛粪越多就越富裕。甚至还遇到人家把杀好的羊挂在墙上,有些挂了数十只,有些只有几只。 次见这种习俗,很是有趣。路过的几个村庄有超市但没饭店。大部分路段为碎石路,小部分为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沥青路,还不算毁车,SUV、轿车行驶都毫无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一路沿湖风景极好,湖水清澈、芒草金*、人少景美,时不时还会遇到圆滚滚的鼠兔过马路。甚至还有“连屁股都是爱你?的形状”的藏原羚,把车停到它们旁边也不跑,好奇的盯着你望,完全不怕人。11月的芒草,远远看去如金毛的毛一般柔顺可爱(走进去完全不可爱,扎了满身刺)。羚羊的白屁股点缀其中,这才是真正的羊湖啊!在拉萨逛寺逛寺到其他城市旅游,总要找个当地小吃街逛吃逛吃。来到拉萨就入乡随俗,大街小巷逛寺逛寺。拉萨市区几十座寺庙,随便走进一个都会是一次奇遇。比如你可以到财神庙走一遍拜财神的仪式;路过木如寺领一块阿弥陀佛蛋糕;在小昭寺偶遇制作千盏灯;爬上色拉寺后山,再观一场辩经;排队两公里,挤进大昭寺,感受仙女节最强法力。我 次来拉萨是在六年前,那时候大昭寺还没有被铁栏杆和安检围起来,门口跪满了磕长头的人。小昭寺前曾经香油、煨桑不断的香炉如今也不见了踪影,现在完全变成了景点的模样。原本信仰随处可见的街道,如今看起来更像广州上下九。11月的 一天,也就是藏历的10月15日,是藏族的吉祥天母节。节日的起源和“蛙脸女神”白拉姆的爱情有关,也被认为是藏族的七夕节。白拉姆的爱情故事和牛郎织女非常相似。相传白拉姆是拉萨地区的保护神,也是藏传佛教 护法神之一班丹拉姆的女儿。白拉姆曾与大昭寺护法神赤尊赞相互爱慕并私订终身,被其母亲发现后,赤尊赞被赶到拉萨河南岸,每逢藏历十月十五日二人才能隔河相见一次,当日便是吉祥天母节。因为是属于女子的节日,所以更多人叫它“仙女节”,藏语称为“白来日追”。节日当天,小仙女们要梳洗打扮,去大昭寺祈祷礼佛许下心愿。拉萨早上八点半日出,本以为九点钟出门够早了,到了八廓街才知来的太晚了。队伍曲曲折折绕了大昭寺两圈,又走了两公里,从北京东路跑到江苏路才看到队尾。虽说是大昭寺难得免费的日子,队伍里倒是没什么游客。跟着前去过节的藏民挤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进了大昭寺的门。我被人群推搡到佛像底下动弹不得,身旁的藏香辣的嗓子眼疼,完全没有挪动的余地。同样被挤的嗷嗷叫的小伙伴说,这才算是感受了仙女节的最强法力!偶然踱进木如寺,院内已是济济。站在房顶的僧人敲起锣,我身后的大门便关了起来,不再放人进出。人们围到一起领糕点,切糕的老师傅看到我便招招手,让我也拿一块,并对我说:这可是阿弥陀佛的蛋糕。我看着城墙般泥土色的“切糕”,咬了一口,齁甜。这会子出不去,我便跟着几个小尼挤进寺里瞧热闹。藏民们把五毛一块的钱往额头上贴一贴,再投到神像的壁笼里。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只能努力的往后缩,不知道什么时候佛祖也能用收款码。每个寺庙供的佛都有所不同,比如木如寺内室供着娃脸女神-吉祥天女。香火最旺的扎基寺供的是西藏 的财神,拜财神的三件套哈达、白酒和藏香。小昭寺供着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大昭寺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一点不了解藏族文化、宗教习俗的我,只能跟个文盲一样杵在一旁,背着相机踏进寺庙还有种坏了规矩的拘谨。没有文化积累便急匆匆的旅行, 胜过游客的地方大概是我不拍藏式写真。策门林寺和下密院都遇到这群穿着厚厚藏服的大姐,背着装满粮食、酥油的口袋,看似从好远的地方赶来。进寺前先唱歌,轮流饮尽一碗酥油茶(酒?),有点祝酒歌的意思。再鱼贯进入寺内,排成一排念着我听不懂的经。色拉寺辩经几乎成了每个来拉萨的旅人必须参加的功课。即使不懂藏语,整个辩经过程也并不枯燥。参加辩经的僧人身着红袍,两两一组,一人站着一人坐着。站立者发问,答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辩经结束后,僧人们会一起诵经。色拉寺后山是一个看拉萨全景的好位置。从色拉寺大门左侧绕行上山,并不太高,路上特别多流浪狗,还有一口神泉。行至展佛台,可继续上山也可以右行下山。身在拉萨,不能不去看布宫的。没赶上布达拉宫一年一度的“换装大会”,也没闻到牦牛奶甜味的宫墙。但如此洁白崭新的布宫,游人甚少,干净的如同天空之城。就算不了解内部有多少宝物灵塔、承载过多少厚重历史,单从布宫的建筑本身已经能感受到慑人的神圣。冬日淡季,曾经每晚闹到深夜的青旅如今也凑不齐十个人,其中一半是怀着诗和远方的梦想来到拉萨打工的青年。天台洗衣房外打拳的大叔,做藏服摄影推销的小哥,还有徒步来的、骑行来的、坐火车来的,无不在抱怨找工作的艰辛。但慵懒的拉萨成了我们天然的借口,没有什么是“晒一晒拉萨的阳光”解决不了的。????????????????????????????????????????????????????????????????????????????????????????????????????????????????????????????

感谢理解我的爸妈感谢友情提供自行车的飞鱼老师感谢让我蹭车的三刀、大雄和竹师傅感谢帮我推车,搭我翻山的每一位感谢拉萨一起喝酒吃肉过节的小伙伴们 要感谢远程帮我修图的男朋友

版权声明:除特殊注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Fier斐儿原创。访问者可将本文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作者的合法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不注明作者及文章出处等,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作者的书面许可,侵权必究。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xx/9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