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什么说《绣春刀》是中国武侠电影新标杆
作者:雷志龙《造王府》、《你好,疯子!》编剧
声明: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编者按
《绣春刀2》明天上映了,想起来两个小故事:
1,年时,我还在武汉东湖边一个渔村里隐居,创造东宋世界,写《化龙》,偶然看到《绣春刀》,难以自抑,写了一篇影评,《绣春刀已经足够好,还能不能更好?》,恰好被朋友老王看到,老王又恰是《绣春刀》的制片人,于是引导演路阳来看。当时有过一个小小的互动,就是路阳想拍《绣春刀2》,但我更觉得他应该在已经通过《绣春刀1》完全证实自己能力的情况下,接更大投资拍更大制作的电影,而且,我也很难想象《绣春刀2》会比1更好,然后路阳说要比1更好,大致是这样一个“*约”。现在看起来,路阳赢了。
2,为了声援《绣春刀2》,想要在黑江湖上推送一篇《绣春刀1》的影评,但我三年前的那一篇如今已不够看,正在考虑稿源问题时,看到了编剧雷志龙发布在朋友圈的几年前写的《绣春刀1》影评,他是专业电影人,影评水准自然要高得多。与志龙兄是去年在一个武侠剧项目上认识,默契于心,都是武侠迷,都对武侠有很好的信心,这次看到三年前的影评,居然在很多地方早有默契,而那时彼此还不认识,但因为一部叫做《绣春刀》的武侠电影,早有了结识的因缘。“武侠”这两个字,在中国通行百年,又诞生了多少或隐或显的因缘呢?三年后的志龙已因《你好,疯子!》等电影,其在电影和叙事上的天才已广为人知。未来他的武侠电影,路阳,陈舒,周荣扬,卢正雨,高阳,小椴等武侠导演、编剧的武侠电影,仍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只待大家一一聚合,相逢于侠道。“侠在,公道永不磨灭;你来,武侠发扬光大。”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小故事。(李逾求)
《绣春刀》两位编剧,分别是80后女编剧陈舒、据说是年生人并同时兼任导演的路阳,两人之前合作过电影《盲人电影院》。《绣春刀》是他们合作的 部古装武侠电影,电影中传递出武侠观显然不同以往,不同之处如下:
1,侠客不是飞的,而是踩在地上,为了接上这份地气,编剧做了完备功课,构建了一个虽然简略但相对完整的年代系统(包括俸禄、官级、教坊司赎买流程),同时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武术风格偏重硬桥硬马同时在兵器上又有所新意;
2,恩怨重点不在江湖而在庙堂,《绣春刀》的叙事脉络在庙堂之上,是官场顶层的倾轧而导致的小人物亡命,尽管徐克的《龙门飞甲》也是以官场斗争做开篇,但之后的叙述全给了以龙门客栈为核心意向的江湖,但《绣春刀》至始至终,都是在讲述在明朝东厂体制系统中,三名低层“公务员”的故事,与此同时,因为丁修这个角色的设定,又为电影融入了一些江湖感,但这种江湖并非飘逸倜傥的古龙式江湖,而是自我放逐式的,类似于《枪火》中吴镇宇、*秋生,但这种相似,反而为《绣春刀》添加了某种当代性的质感;
3,没有侠之大者,只有以武犯禁。金庸的“侠者,为国为民”,几乎给武侠电影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所以太多侠客是为天下苍生而拼杀,但《绣春刀》中基本没有这个,三个主角是为了活命和自己的个人愿望,在作困兽斗失败后,选择了“以武犯禁”,正反派的恩怨核心是私人化的,而非广义的侠客之道——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卢剑星、沈炼、靳一川三人并非侠客,而是性命悬于他人之手的困兽,这样的人物设置类似于杜琪峰早期的电影《暗花》,或陈可辛的《投名状》;
4,自我救赎。这点在传统武侠电影中很难见到,在《绣春刀》的世界里,基本上所有人物都有原罪,所有人的行动线,尤其三位主角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救赎倾向,无非选择救赎的“道具”不同,电影再次削弱了侠性,而张扬了人性。
综上,《绣春刀》传递出的武侠观,是在糅合了传统武侠、香港警匪,甚至诸如《蝙蝠侠》之类的“超人系列”等不同类型电影后,所生成出的具有相当新意的价值体系。而且,电影的开场,多少有些王小波《红佛夜奔》的感觉。
借古讽今之类的题材并不少见,但《绣春刀》的故事框架更像是将当代故事打磨做旧,包装出了一个古装武侠的面目。
所以,与其说《绣春刀》是在隐喻现实,不如说根本就是明喻——至少在叙事动机上,更像是从试图描述现实开始,一层一层递进到了明代,在这点上,和陆川的“票房滑铁卢”之作《王的盛宴》其实很是相像。而“俸禄”这个词的频繁出现,似乎也一直在提醒观众,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体制内工薪阶层的故事。
就故事本身而言,相当规整和严密,质量之高为近年来少见,大阴谋套着小诡局,小人物牵着大格局,有正有奇,除却沈炼和周妙彤感情部分略有疲意之处、和结尾的强作正面结局之外,故事几乎没有瑕疵。而魏忠贤、丁修的两条辅线,一个占据了天格、一个把持着地格,画龙点睛之作用相当明显。这种将角色群不同层次指向融合得如此清晰又各自发挥作用的故事,在近些年的武侠电影中,实在算得上凤毛麟角。
三主角并立的人物设置,实在像是这几年电影的一个套路,随便数数就有《投名状》、《泰囧》、《中国合伙人》、《*战》、《窃听风云》系列等等,但综合对比不难发现,《绣春刀》的人物设置之均衡饱满,是相当难得的,编剧在人物小传上体现出了相当诚恳的功力,卢剑星求官、沈炼求爱、靳一川求稳,指向明晰、并行不悖,但同时又能相互影响,推动故事线继续行进,不同性格的人物完全不是脸谱化或扁平化,而是抽丝剥茧、严丝合缝地体现在行动上。
同时,反派人物和副线人物也得到了相当负责的高度重视,魏忠贤、赵公公、丁修、首辅大人韩旷,无一不出彩,甚至只有一个单场戏的崇祯皇帝也能令人难忘。这种真诚求完美的创作态度和眼到手到的创作实力,实在是太久违了。
而且,不同人物也具备各自的形象内涵,魏忠贤对*治游戏的精通,暗藏了创作者对官本位下体制的思辨;赵公公的杀伐求荣,透露出创作者对*治搏杀的理解,“想吃人又怕被人吃”的忐忑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首辅韩旷尽管出场次数不多,但实在饱满地刻画出*治博弈赢家、新任权贵的城府和傲慢;丁修的亦正亦邪更是味道十足,而在看似闲笔的“韩府夜观《林冲夜奔》”那场戏里,丁修的出场身份是戏班的吹笛手,一下带出了勾栏瓦舍的风尘味道。相比之下,三位主要人物反而难以用一两句话总结,只能说观众可以看后见仁见智了。
《绣春刀》中演员的表演,是属于“惊艳级”的,张震的外松内狠、王千源的憨厚与忠义、李东学的天真与隐忧,在各自的表演阵地上完全不丢分,而且还都能在细节上有所加分。“教科书级演员”金士杰完全不用再赞了,演技老辣到了不动声色间能抢光戏份的地步,其他演员,聂远是惊喜、周一围是惊喜,甚至连朱丹都是惊喜,除却*的戏份稍弱之外,演员集体奉献出了一部完全可以开课赏析的表演作品。
和表演相比,《绣春刀》的其他技术指标毫不逊色。服装、道具、灯光、舞美、配乐都有可赞可叹之处。
作为片名的关键道具“绣春刀”在做工和造型上完全没有一丝含糊,尽管在网上所查,作为明代锦衣卫看家武器的“绣春刀”只有少量的文字描述,并没有实际图样流传在世,但电影中的绣春刀实在让观众挑不出错;飞鱼服,精美得体,没有一丝寒酸也没有过分的夸张,与角色表演相得益彰、互相加分;大场景不多,但为数不多的全城空镜和惊鸿一瞥的西直门全景也能看出诚意十足,没有一点蒙混过关的意思。
林林总总的各种武器,沈炼的四刃弓弩、赵公公的长枪、丁修的长刀、蒙面人的弓弩袖箭,和影片快收尾时出现的火枪,做工之考究和扎实,和酷爱讲究兵器的徐克算得上难分伯仲。
文章写到末尾,再插几句话。
1,个人认为《绣春刀》是中国武侠电影新的标杆,既有客观评价的成分,也带着几分主观希望的意思,其中并不排除这半年看的烂片太多,所以一旦见到好电影,难免有些报复性反弹的意思。
2,《绣春刀》的前期宣发是有问题的,至少没有引导受众 时间内明白这部电影的分量,反而会因为电影的片名而产生误读,或不恰当的期望值。《绣春刀》的首日票房没过千万,很可惜,肯定会连累到本来就不乐观的影院排片量。中后期的口碑宣传成了硬仗,如果这部电影 票房失败,会是观众的损失,尤其是喜欢武侠电影的观众,这也是我为什么吭哧吭哧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虽然我不是王思聪,但也真不是水*和枪手。
3,丁修经常问靳一川勒索钱财,多少是看不惯师弟当官,贼就是贼、江湖就是江湖,此外,他一个人当贼实在太寂寞,所以 他的转变是有基础的。这个人物设定真的很赞。
4,张震可能不算是台湾最会演戏的演员,但一定是最会挑戏的演员。他演《绣春刀》,一定程度上算是弥补了杨德昌的遗憾,因为杨德昌未完成的遗作就是一部和《绣春刀》风格有些相似的武侠片,虽然用的是动画片的形式——尽管这只是我个人不负责任的臆测,但我喜欢这种报恩的故事。
-END-
影视新势力
迄今为止,观赏《琅琊榜》的 阅读伴侣
东宋:四部电影和一则新闻
霹雳布袋戏要拍真人电影?炸裂了我的大霹雳……
《剑雨》:最深的感动
版《射雕英雄传》值得看吗
《择天记》开播,能否“逆天改命”成 悬念
《西游记》能拍摄成类似《权力的游戏》的电视剧吗?|神帖
《水浒传》能拍成类似《行尸走肉》的科幻废土流电视剧吗?
致谢:
文章作者雷志龙,版权归属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原创频道说书频道古风频道
四大世界观
东宋|科幻水浒|西游世界|火与刀
专栏作者
武五陵|叶克飞|王怜花|林探惜|边城不浪
言少|茅十七|九日|张佳玮|黑山范遥
春秋不淹|苏君|孔鲤|林白|陈志明|西湘
子羽|小钱|谢烟客|朴素|令狐小跑|青青
江湖这个梦想,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
商务合作|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