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不吃鱼的传说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去过西藏的朋友似乎会发现,

任何湖面上都没有捕鱼的景象,

也极少能在西藏吃到鱼。

这是为什么呢?

青藏高原,长江、*河、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干净到可以直接饮用,鱼的种类自然也特别丰富。

去过西藏很多次,阿标发现,藏族人民的餐桌上似乎没有鱼?这是为什么呢?藏族人民任何鱼都不吃吗?

藏族人不吃鱼的传说

藏族的食鱼禁忌在文字上的记载,最早可溯至吐蕃的第二十八代赞普一一赤年宋赞之子仲宁德乌赞普时期。

据《西藏王统记》记载:

(仲宁德乌赞普)自达布(dgs-po)地方,娶秦萨鲁杰为王妃(原注:是一龙女)产一盲目小王,名曰木龙衮巴扎。王妃秦萨鲁杰,初甚美,后渐苍老憔悴。王怪而问之日:“卿初年时,容何娟好,得无病耶,何因致此?’妃答曰:我故乡有一食物,此间无之,疑此所致耳。”王言:“若尔,宜速往取,以备食用。”因遣一心腹婢女取死蛙甚多,烹以酥油,满载而归。妃藏于食橱,令勿告人,秘密取食,曾无多时,容光肤泽,宛如当年。王窃念此物定有殊胜效益,予亦往而食之。乘妃不在,启门而入,检视内库,见藏有酥油煎煮之蛙尸多袋,心生厌疑,王遂病癩……其后,王与妃二人,活入墓中。

这则“轶事”最早见于《西王统记》(年),后亦载于《贤者喜宴》(年)和《西王臣记》(年)。

麻风病被称为“鲁病”,在民间这种病被认为是得罪了鲁神的惩罚。仲宁徳乌赞普因为偷窥死鱼而患了癞病,这无疑是触犯禁忌的结果。

但王妃的故乡“达布”被称为“食蛙之乡”。可见在吐蕃时期,虽然王室所在的地区没有吃鱼的习俗,但王妃的老家达布人民就很爱吃鱼了。

敦煌发现的藏医古文献《长卷》中,告诫多种病患者不可吃鱼,也说明吃鱼在当时的藏族社会中比较常见。《长卷》中还记载了治疗鱼刺卡喉的方法。

原因一:杀生即造孽

由于高原气候寒冷,藏民们平日里不补充大量蛋白质是维持不了消耗的。高原蔬菜接近为零,只有青稞等耐寒作物能存活,而植物中蕴含的蛋白质很少,所以吃肉成了 的选择。

一条鱼只能供一顿只饥,一条鱼可以生千万条小鱼。不禁有人要问,那藏族人为什么又经常吃牛羊呢?这样不是也在杀生吗?

同样是一个生命,一只牛或羊,全家人可以吃很久,但就算有几条鱼,一家人连一餐都吃不饱。牛羊下的崽没有鱼多,所造的杀孽有天差地别。而且,藏人只要有杀生都会记下来,如果太多了,就会觉得承担不起罪业果报,所以都会尽量约束自己不杀生。

比起鱼来,牛羊的体型要比鱼大的多,因此藏族在不得不杀生的情况下会选择杀大一点体型的动物,一条鱼没有多少肉,想要养活一家人甚至是一个村落的人不知道要多少条鱼,这样杀生藏族觉得造孽更大。

在一些藏族人看来,鱼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没有舌头,不会说话,即使被杀了,也无法到阎王爷处去告状,甚是可怜。

对于普通信众而言,他们在遵从不杀生的戒律时是选择性的。他们也宰杀自己畜养的牛羊等家畜和家禽,这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热量供给。但对于野生的动物,比如鱼则一般不杀。

原因二:宗教观念

此外,藏族人不吃鱼的主要原因跟宗教信仰有关。相传有种神名“鲁”,是住在水中和地表之下的,但其没有具体的形态,故水中之水族均与其有关,故不适合吃。

鲁神最初被认为居住在河流和湖泊,甚至是井里;尽管鲁神、年神和土主在三十三界中分属于不同的天界,但有时它们的范围是混乱的。

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他们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 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

此外,在西藏,鱼是用来放生的,并且人们认为吃了放生的动物会遭受到神佛的惩罚。由于被放生的鱼不像放生的牛羊可以在动物的身上做标记,人们担心会误吃到放生的鱼,于是所有鱼也不吃了。

一首西藏古歌唱道:

在深邃的天空中,

到处有神灵,

云遮雾罩的山林住着精怪,茫茫草原风神在狂奔,

山神隐蔽在陡峭的峡谷中,

鹰鹫是天神,

鱼儿是水神,

树木、石头、庄稼的体内都附有精灵,

总之神灵遍布天上地下。

▲西藏羊湖

原因三:放生传统

放生并不是藏族人规避鱼的核心原因,但在客观上抑制了对鱼的捕捉。

放生在藏语中为“次塔尔”,意为拯救生命,只要是佛教中的有情生命都可以是放生的对象。放生的动物可以是牛、羊、狗、驴、马、狗等家畜,也可以是其他的动物,比如鱼。动物一旦获得了“次塔尔”的殊荣,便得到了免受人们的屠宰、买卖的“特权”,可以回归自然、自生自灭。

如今很多藏民将鱼视为放生动物的一种很好的选择。鱼的体型比牛羊要小得多,同样的价钱,买到的鱼的数量远远大于牛羊,因此一次性挽救的生命数要高于放生同等价格的牛羊。

原因四:饥荒历史

据说年,一场重大的饥荒席卷了全国,青海省也不例外。在这场大饥荒的影响下,青海湖区的牧民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困境。湖区的牧民多为藏族牧民,他们平日饮食比较简单,青稞面酥油茶,偶尔会吃一些牛羊肉。

至于野生动物,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他们既不猎杀,也没有吃野味的习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湖畔的自然生态和人类一直是和谐共存的。在大饥荒期间,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藏民被迫开始吃羚羊和湖区的湟鱼(青海湖裸鲤)。

在最困难的三年里,是这些湖区的生灵用血与肉救活了湖区的藏民。这是一份恩德,被湖区藏民一直铭记在心,还不忘传给子孙后代知晓,告诉他们,要善待湖区的这些生灵。

虽然西藏人民大多不吃鱼,但是在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交界处的一个小鱼村——“俊巴村”却有所不同,这里生活的人民不仅吃鱼,还世代以打渔为生。

俊巴村:西藏 的渔村

因为西藏人不打鱼,因此俊巴村成了西藏惟一的打鱼专业村。打鱼不只是在这条拉萨河里,范围远到日喀则、山南、墨竹工卡县等,步行到有水的地方去打鱼,远的地方要走一个多月,出去打一趟鱼往往要20多天。这种生涯真是有点超现实,一队黝黑的山民,背着乳白色的牛皮船,唱着歌,翻山越岭,移动在高原上的船队,遇水就成为渔民。

无论是上述哪种原因,相对于能量高的牛羊肉而言,高原鱼类肉质紧实脂肪较少,藏族人大多不屑于吃鱼,并逐的发展成了一种社会文化:认为吃鱼是低贱之事,并且不愿与渔家通婚。而这,成为俊巴打渔、吃鱼的习俗的巨大的道德压力。

然而,位于拉萨市曲水县拉萨河汇入雅鲁藏布江的南岸的俊巴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草场资源少且没有耕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让俊巴人别无选择,想要活下去,不得不依靠打渔为生。

▲雅鲁藏布江

于是,俊巴有了很多美丽的解释。除了佛祖派巴莱增巴战胜飞鱼的传说之外,还有传说描述俊巴人从拉萨河中捕获了美丽的仙女并献给藏王,最终换取了打渔的权利。

种种传说让俊巴打渔、吃鱼从道义和传承上有了天赋而合情的理由。俊巴人用天真的故事包裹着生存的无奈,但内心却仍旧是平凡而虔诚的藏人。

▲俊巴牛皮船

即使并不理直气壮,俊巴,还是把打渔变成了一项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艺术,用舞蹈表达着最浓重、最赤诚的情感。

俊巴村的渔船,由四张牛皮做成,重者约90斤,轻者约60斤,状如长虫,船身不大,一般容纳两人,船头捕捞,船尾划船。

从墨竹工卡到拉萨或是到山南的沃卡,到处都可以发现俊巴渔民们的身影。从上游漂到下游,再将牛皮船拉到岸上晒干,然后扛在肩上背回出发地,他们在牛皮船上漂流,在牛皮船上歌唱,在牛皮船上舞蹈。经年累月、漫漫江河,牛皮船上的他们把岁月和风浪化成船舞、船歌。

▲俊巴村独有的牛皮船舞蹈“郭孜”

关于俊巴人的所有努力,最终都要回归到吃鱼。

在俊巴村,根据鱼的种类和特点,鱼的吃法也各式各样,俊巴人运用藏族的原始手法,创造出鱼的“盛宴”。红烧鱼、麻辣鱼、油炸鱼、生鱼酱、鱼包子、鱼头汤、干鱼片、葱花鱼、清蒸鱼、糖醋里脊鱼、豆瓣鱼、豆腐鱼等,做鱼吃鱼成了俊巴特有的文化。

拉萨河中的鱼,肉质有着清澈水质流淌所给予的鲜香和青藏高原饱足的日光所给予的活力。无论如何烹饪,都会自然而然地恰到好处。而俊巴人也深谙其道,用最简单而最传统的做法,烘托出拉萨鱼的特色。

在拉萨河中捕捞新鲜鱼,然后将与的内脏、鱼骨等都去除,将新鲜的鱼切成大块,放上一些葱、辣椒还有其他的辅料一起熬煮,就成为了红汤鱼肉。

▲制作生鱼酱

生鱼酱是全鱼宴 特色的一道菜,先再将鱼肉剁碎,然后添加盐巴、辣椒、香菜及水,加以搅拌,便做好了。

吃生鱼酱这道菜,当地人会专门用羊皮缝制一个羊皮袋,然后将糌粑放进其中揉捏一段时间,让其粘性更强,香味更浓,然后用手将糌粑捏成小饼状,放进一些生鱼酱,再撒上糌粑即可入食。

▲生鱼片,选鱼腹部两侧的部位切下,然后蘸着辣椒水吃

俊巴,从一个山郭深处、大河尽头的小村,幻化成一个气味饱满、爱恨果敢的家园。从千古以来违背藏族世俗、生而为渔的勇气,到夙兴夜寐在水上获得幸福与尊重,俊巴人踏遍江岸,凭风为帆。

高高青藏,他们于天上打渔,于天上奔忙。

年博巴户外行程

???

咨询报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xx/7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