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一、作者简介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二、重点词语1.瘫痪(tānhu?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面对 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散步》一、作者简介莫怀戚,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二、课文主旨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三、结构图解思考: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A、散步的人有:我母亲妻子儿子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我的妻子:温柔贤惠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一、重点词语匿名(nìmíng)林阴(línyīn)敷衍(fūyǎn)膝盖(xīgài)并蒂(bìngdì)浓阴(nóngyīn)莲蓬(liánpéng)菡萏(hàndàn)敧斜(qīxié)慈怜(cílián)荫蔽(yīnbì)荫庇(yìnbì)覆盖(fùgài)祷告(dǎogào)姊妹(zǐmèi)木梗(mùgěng)沐浴(mùyù)遮蔽(zhēbì)徘徊(páihuái)嗅觉(xiùjué)揣摩(chuāimó)二、多音字荷:荷叶(hé)负荷(hè)闷:闷热(mēnrè)闷闷不乐(mènmènbúlè)烦闷(fánmèn)会:会计(kuàijì)会议(huìyì)卷:试卷(shìjuàn)卷入(juǎnrù)便:便宜(piányí)方便(fāngbiàn)大腹便便(dàfùpiánpián)三、《散文诗两首》生字词匿笑、并蒂、桔(jié)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四、《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②沐浴:洗澡。③匿笑:偷偷地笑。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⑤慈怜:慈爱怜惜。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⑦攲斜:倾斜、歪斜。五、文学常识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六、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七、《金色花》中心思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八、《荷叶母亲》中心思想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③必以信。信:实情。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7、下车引之。引:拉。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6、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2分钟 满分: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词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弄(shì)瘫痪(tān)熬夜(áo)沉寂(jì)
B.粼粼(lín)诀别(jué)姊妹(zí)高洁(jié)
C.霎时(chà)匿笑(nì)沐浴(mù)脸颊(xiá)
D.锤打(chuí)菡萏(hàndàn)徘徊(huí)絮叨(xù)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暴怒 淡雅 捶打 憔悴 心绪
B.折散 嫩芽 蹲下 分岐 荫蔽
C.信服 诀别 央求 并蒂 嗅到
D.祷告 流转 花瓣 哽咽 仿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变化无常。
C.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期盼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让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4.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是()(3分)
时间飞了,_____________;皱纹深了,_____________;泪水干了,_____________;太阳落了,____________。
①每一个泪痕生动起来 ②梦的脚印留了下来
③月亮的笑容浮现出来 ④躺在里面的故事丰盈起来
A.②④①③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D.③④①②
5.请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的语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灵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是一缕轻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清凉;亲情是风,吹走忧虑,留下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8分)
(1)读了《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__(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__________(人物)。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____________,二是描绣像。他的 本个人专属图书是______________,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图书兴趣的图书是__________。(5分)
(2)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明理由。(3分)
7.综合性学习。(6分)
爱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情怀,生活的每一时刻、每一空间都有爱的存在。为疲惫的父亲捧上一杯热茶,为风雨中的清洁工递上一把雨伞,为偏远山区的儿童献上一份爱心……,而尊老爱老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某班将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2分)
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你会怎么说?(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8.古诗文积累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岑参《行*九日思长安故园》)
(7)《〈论语〉十二章》中反复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期日中______________(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____(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10.翻译句子。(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3分)
12.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后你 的感受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 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 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 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③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珍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似的。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 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⑤我 次学骑单车骑的就是父亲的 牌单车。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 ”,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 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 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栅栏沿途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⑨我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 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杆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 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人民周刊》年第11期)
13.岁月轮转,那辆日渐失去了往昔锃亮光泽的 牌单车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14.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4分)
(1)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2)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15.试对“摇篮”作简要赏析。(4
(1)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16.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4分)
17.明亮而寂静的夜晚,“我”和杜小康都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长大”。(4分)
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 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 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2题。(20分)
菲尔普斯肩膀处的黑紫色印记——拔火罐之后留下的痕迹,伴随着“飞鱼”的奥运纪录 红。一夜之间,火罐真的“火”了。国外各大媒体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伴随着菲尔普斯的中国元素上。
其实,拔罐,并非中国独有。拔罐疗法在欧洲医学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欧洲最早有关拔罐疗法的记载出自希腊。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在大约公元前年时,放血和拔罐已被埃及人广泛使用,医生们在划破患者身体后,利用罐的吸拔来放血,或者单独采用拔罐的方式治病。那时,拔罐被用来缓解头痛,恢复食欲并促进消化。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十分①________(推崇 推举)拔罐疗法,后来拔罐疗法又传到了意大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疗法最终传遍了整个欧洲。19世纪初,各种各样制作精巧的改良玻璃罐应运而生,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拔罐并亲身体验它的功效。
拔罐疗法在现代西方医学中属于补充替代疗法的一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医学专家和主流医学界的医师们发表文章 满分: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的句子你一定很熟悉,你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汉字吗?(3分)
(1)后来发生了fēn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尽头一口shuǐbōlínlín()的鱼塘。
(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色的花dànyǎ(),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shēnchén(),pōpōsǎsǎ(),秋风中正开得lànmàn()。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 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 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琦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修改:删除“正在”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
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春天的武汉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R-1 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修改:删除“通过”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步》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女儿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D.《散文诗二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5.古诗默写。(3分)
(1)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泰戈尔《金色花》)
(2)母亲啊!你是,我是。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冰心《荷叶·母亲》)
(3)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刘义庆《咏雪》)
6.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2)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
7.综合性学习。(7分)
育苗中学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现邀请你参加。
(1)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妙手回春
B.家和万事兴
C.博古通今
D.举天地之正气
(2)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的家庭,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位说:相亲相爱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
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8~11题。(1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陈太丘与友期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2分)
(二)(·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2.“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①,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波澜又起。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1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6~19题。(15分)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 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②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的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钱支付任何费用,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③作为妹妹 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院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郑重而严肃地点头。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的神情。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岁,小伙子,你很健康!”⑧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的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他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我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⑨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16.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
(1)
(2)
17.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了光彩”?(4分)
18.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9.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具体描述男孩“一番深思熟虑”的内容。(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0.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事,像一盏盏灯,照亮了你的心扉,给予你精神力量,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生活告诉了你:做人要诚实,面对困难要乐观,荣誉不仅仅属于自己,要关爱别人……
请你选取一件事,以“这件事告诉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要求:(1)选用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3)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通顺,表达方式恰当。(4)字迹工整,书写格式规范;不少于字。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1.(1)分歧水波粼粼(2)淡雅深沉泼泼洒洒烂漫
2.C3.C4.C
5.(1)穿过金色花的林荫你会嗅到这花香
(2)荷叶红莲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6.(1)一个小孩,生活水平很高,而文化水平很低,成为身心发育不均衡的畸形儿。
(2)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
7.(1)B
(2)示例:我最羡慕“相亲相爱”的家庭,因为家人之间只要相亲相爱就没有什么困难跨不过去。
(3)示例: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有两位天使一直守护着我们。跌倒时,他们把我们扶起;受伤时,他们抚平我们的伤口;高兴时,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齐声说:“我爱我家。”
8.(1)舍弃
(2)通“否”
(3)拉,牵拉
(4)约定
9.(1)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0.B
11.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2.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13.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14.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
15.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