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48284.html
我们记住《芈月传》、《琅琊榜》等电视剧情节的同时,是否记住了那些闪耀在荧幕上的剧中人物身上的中国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的十二个关键词
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关键词串联起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文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中穿行,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彼此相伴,但它们都相互阐释,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照耀着中国服饰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诃子:古人的肚兜
作为中国古代女性内衣的杰出代表,诃子流行于唐朝,直到明清;形制是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等。明朝人田艺蘅《留青日札》里就曾记载:“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而这在唐朝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可以体现。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有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唐代的女性基本是以胖为美,但这里的胖并非指肥胖,而是指丰满。这决定了唐朝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否则容易勒出毛病来。于是,无带的内衣,“诃子”应运而生。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加上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
诃子的诞生,据说和杨玉环有关系。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源》中就曾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哦,一个掩住伤痕却激发了无数欲望的发明,便在一个女人的手上,改变了中国服饰的未来。
诃子到了清代,被称为“抹胸”或“肚兜”。因为它“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故又称“抹肚”。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这时候的肚兜,已经少了内衣取暖的功能,而多了性感的魅惑。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诸君,去看 的《金瓶梅》就可以知晓一二,肚兜是那本书里女人征服男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披风:从隐士的外衣谈起
据说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披风了。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披风的最早身影,是在江苏西善桥出土的南朝墓中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上。在这一重要作品中,隐士荣启期就穿着这种直领、对襟、带长袖、两襟仅以一对衣带加以系束的衣式。
而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披风,是在南朝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画面上,荣启期席地而坐,面对垂柳,鼓琴高歌,身上披着的,就是一件披风。另外,在敦煌以“维摩诘经变”为内容的唐代壁画上,各个维摩诘形象也几乎无例外地在身系披风。而在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这一件披风摇身一变,成了半透明薄罗的质地,从隐士和修行者的身上,来到了女性柔嫩的肌肤上。
传为宋李公麟绘《维摩演教图》卷,维摩诘身上的披风
敦煌壁画维摩诘之披风
到了宋代,披风又被改名叫做“背子”、“褙子”。在《宋史?舆服志》里规定,妇人的“盛服”,即在重要场合穿的礼服,是假髻、大衣(与背子形式相同,只是两袖特别宽大,所以名为大衣)、长裙;没有出嫁的女子则是冠子、背子,而众妾则为假髻、背子。可见,当时的人已经把它纳入礼制的规范之中,使它制度化了。国家之内,无论男女、贫富,都以这种形式的服装为基本范式。
图中的贵妇身穿毛衣披风,身旁设有螺钿漆茶盘、霁蓝瓷茶盅。(清·佚名《雍正妃行乐图》之一)
今天的人,容易把披风与斗篷混淆。其实披风是指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斗篷常穿于室外,是在风雪天出行时才穿的一种服装。披风则室内外均可穿。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也反复提到披风和斗篷,可见这二者的区别。
红楼梦图咏之披风
熟谙中国古代服饰的作家孟晖在《潘金莲的发型》一书中,提到《红楼梦》里的一句话:“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孟晖因此判断:“斗篷与蓑衣同类,这类抵御风雪的外衣不算正式服装,故而不能登堂入室,这正像我们今天到人家做客,也不能不脱掉呢绒大衣或者雨衣就在人家客厅里落坐一样。”所以,在室内的凤姐一定是穿着家常的“披风”。
而在明清,凡冷天外出,不论男女,都喜披裹斗篷。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非常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还在里面衬以皮毛。斗篷几乎成了每人必备的时尚百搭服饰,它有了长式和短式、高领和低领之分。《红楼梦》里女性的美,也通过她穿的衣物表现出来。
宝琴穿着斗篷立在雪中,是《红楼梦》最为醒目的场面之一,所以引得后代无数画家以此题材作画。
孟晖说:“《红楼梦》中最 的两领斗篷,当然要算贾母赏给宝玉的雀金裘和赏给宝琴的凫靥裘了。宝琴穿着凫靥裘立在雪地里,身后一个丫头捧着梅花,这是书中最为醒目的场面之一,清末画家改琦《红楼梦图咏》中在描绘宝琴时,正是采用了这一情节。”而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大观园众美女在雪天里齐集稻香村,“都是一色大红猩猩与羽毛缎斗篷。”
《红楼梦》的美人和斗篷
?
实际上,就是在今天,披风也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绝迹,因为明清妇女穿披风的情形,在京剧舞台上还被鲜明地保留着。在京剧服装中,披风被称为“帔”。
帷帽:遮挡的艺术
原属胡装,开始于北朝时期,那时候叫羃篱(mìlí)。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以障蔽面部和全身,人们出门在外时把它披罩在身上来挡避风沙。
羃篱
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孟晖因此评论说:“北朝、隋、唐的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习惯于骑马出行,那个时期的观念是,女性骑马外出不是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暴露她的面容与形象在路人的眼光里,也于是,能够障蔽全身的羃篱便大行其道。”
戴羃篱的女人,令看不见她们的男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也正因为有了羃篱这种可以完全遮盖女人面容身形的服饰,许许多多干不得的黑暗勾当因此也可以堂堂正正出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在《旧唐书·李密传》中,有一个叫杨谅的将领,兴兵造反,“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羃篱,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驱掠畜产,直趣南山,乘险而东……”
因为有了羃篱的掩护,连造反都更方便了。
羃篱发展到后来,演变为浅露的“帷帽”,这成为上流女性的新宠。贵妇们更将之发展成为宫闱时尚,她们将它改用红、紫等色彩艳丽的绢罗质地,再点缀上各种珍珠,翡翠等珠宝,营造出“灵之来兮如云”的华丽大气场。
帷帽
帷帽发展到后来,其上的网纱也越来越短,从及胸到仅遮面部到仅遮双眼。盛唐后,遮挡的部分愈发减少,演变成只遮前额的“透额罗”。据说这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发明,为了标新立异,突破旧习,他让宫女在帽子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额头,很快风靡长安,名噪一时。尤其贵族女子骑马出行,均以透额罗为饰,袒露整个面庞,加上骑马戎装,显得十分飒爽。
帷帽
帷帽的形制对之后的中国服饰史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它也影响到邻近的日本和韩国。如今,中国南方许多地区的农村妇女还仍然存有类似的遮阳帽。在今天人们拍摄的许多中日韩的古装剧中,还能看到许多淑女名媛侠客带着帷帽逶迤前行的场面。
石榴裙:拜倒在它脚下
可以肯定的是,石榴裙在汉代之前是没有的,因为那时候中国就没有石榴。石榴原来的老家在波斯(今伊朗)一带,后来传入中国。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终于出现了咏赞石榴裙的诗篇,也就是说,此时石榴已与服饰挂钩,诞生了石榴裙。
梁元帝萧绎写了一首《乌栖曲》,其中几句为:“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这是关于“石榴裙”一词的最早记载。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而专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唐代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一诗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吹笛子的美人穿着石榴裙
李白诗曰,“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则言:“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甚至一代女皇武则天也赋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到了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石榴裙
逐渐的,“石榴裙”成了美女的代名词。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在中国古代,裙子种类繁多,但石榴裙仍是女性最为珍视的服饰。
幞头:乌纱帽的祖宗
幞头,又称软裹,亦作帕头等,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帽,相传开始于北齐。曾经延续了千年,它是古人必不可少的衣着装束,得到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通喜爱,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使用也越来越讲究。
在古代中国,凡举行冠礼后的成年男子,日常外出或与外人接触,都要佩戴各种头衣,以作为一种礼节。身份高贵的人,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汉蔡邕的《独断》里有言曰:“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
到了北朝,北周武帝将罩头的方巾裁制出四个脚,用于裹头。宋代学者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一书中还记载道:“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头巾到这时候,就出现了新的变化。
后代的幞头又有进一步的改进。因为太软,挺不起来,隋炀帝时,宰相牛弘请求用桐木制成幞头的样式,称为巾子,实际是作为幞头的硬质衬垫。其外面再罩以丝帛等材料,作为日常的头衣,使佩戴幞头既便捷,又有了固定的形状。
到了唐朝,幞头已成为官场的正式装束。唐太宗就曾“制进德冠以赐贵臣……进德冠制如幞头,皇太子乘马则服进德冠。”(《新唐书·车服志》)。制作幞头巾予的材料更是多种多样。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
北宋文学家、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给后世人们介绍了幞头的分类、样式。也教给了我们如何以幞头辨别富贵贫贱。硬脚幞头,在唐朝无疑是皇帝的专用。沈括说“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
《梦溪笔谈》记载:“本朝幞头,……唯直脚贵贱通服之。”沈括所说的硬脚在宋一代,是不分贵贱的,可是样式却不一样。比如皇帝、大臣们使用平直的展脚幞头,普通人则不允许。宋朝武官使用交脚幞头,庶人则戴“四脚”。沈括说:“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带不脱也……”从沈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 层的老百姓用的幞头,其实就是带有四条带子的帕头,而且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避免头巾脱落,将两带系于下巴颏下,另两条系在脑后。
宋神宗坐像轴。神宗头戴幞头,黑鬓发,淡眉,长须,目光柔和而远视
而那种展翅漆纱的幞头的原始形态,后来也成为中国人俗称的乌纱帽。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子庶民都戴乌纱帽。但隋朝*府为了体现社会的等级制度,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到了明朝,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他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明朝以后,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而平民百姓就不能过问和随意佩戴了。
丈夫服:唐朝女人的阳刚之气
在唐代,女人在服饰上是追求阳刚之美的,不像今天,男人们反而有女气,还更受欢迎。当时的唐朝,女人穿男装是一种时尚。女子喜爱的男装,主要是男子常穿的戎装,戎装的样式是头上戴软脚幞头,身上穿翻领或圆领的缺绔袍,腰系蹀躞带,下穿小口裤,脚上穿黑红皮靴或锦履。这种穿着被叫做“丈夫服”,是唐代妇女服饰的又一大特色。
从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看出,唐代女子爱男装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玄宗时期宫中诸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而且在出土的唐代墓葬壁画也发现了些许的身穿男装的宫女图画,中由此可见,在数百年前的大唐盛世里,有无数的妙龄女郎和宫廷贵妇脱去了霓裳羽衣般的华服,着起了简洁的男装。
《新唐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太平公主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武官的七件饰物,有砺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七事,以赳赳男子的仪态,在武则天和高宗面前载歌载舞。
翻开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女着男装其实是并不多见的。《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女人穿男装,被认为是不守妇道。但在气氛宽松的唐朝,女着男装却蔚然成风。
相传张萱所画《武后行从图》局部。武则天周围的女官着男装,均软巾幞头,圆领袍,系腰带。女穿男装是当时的一种风俗。
有人认为,正是在以武则天为首的女强人的影响,大唐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得以提高,在开放宽容的社会中,大唐女性形成了一种自由大胆的时尚之风。她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可以经常外出,到郊外踏青、听戏、逛庙会,甚至骑马,极少受到限制。
但其实这不是仅仅是武则天,也和唐朝那个时代有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社会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朝妇女所受的束缚较少。因此有专家认为,唐代妇女穿男装的现象,“正是女权意识的某种觉醒,也是对传统的男权社会的一种挑战。”
而古代服饰专家孙机并不同意这一看法。他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中反驳说,这一论点在考古资料中得不到支持。他认为,对唐代妇女来说,着胡服与着男装带来的只是便捷,并不以为着雍容华贵。“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的这句诗才道出了她们的追求与向往。
顾姑冠:神灵和财富的高度
顾姑冠是元代蒙古女性的独特冠制,在中国历代服饰中,它绝无仅有。顾姑冠是蒙古语kükül之译语,还有罟罟、括罟、故姑、罟姑、故故、固姑、姑姑、罟罛、罟冠等多种译写。“顾姑”在蒙语中的本意是“顶毛”之意。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最早明确描写罟罟冠的是《蒙古秘史》。在成吉思汗九岁时,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死,族人抛弃了诃额仑、铁木真母子,《蒙古秘史》中用非常动人的语言描写了当时诃额仑的坚强意志和努力生存下去的决心:“诃额仑夫人生得贤能,抚育其幼子每也,紧系其固姑冠,严束其衣短带,奔波于斡难上下,拾彼杜梨、稠梨,日夜(辛劳)糊其口焉。”
在困苦的条件下,妇女外出寻觅食物要带顾姑冠,可见,它是当时普通蒙古妇女必带的头饰。此时的顾姑冠并不太高,装饰性也不是很强,只是普通已婚妇女所戴的帽子。
顾姑冠与任何物品、服饰一样,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开始是民间流行的普通妇女日常所戴的防风、保暖的帽子,由于它位于人体的最显眼的部位,最能反映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因此人们将一些物件装饰在上面,使得它的装饰性增强,高度逐渐增加。
《元世祖后像》是元朝的一幅娟本色设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图绘元世祖后彻伯尔头戴珍珠饰顾姑冠,身着金锦衣缘朱袍的半身像。面容丰满,神态雍容。应出于宫廷画家之手。
随着蒙古势力的增强、地域扩大,贵妇人们对穿着越来越注重,顾姑冠的装饰也越来越华丽,贵族和富裕人家的妇女争相将珍贵的饰物如珍珠、 、宝石、羽毛等装饰于其上,使之逐步演变为蒙古贵族妇女喜爱的冠帽,并成为贵族妇女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使用的顾姑冠则较简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为轻巧、方便的软帽取代,从而使顾姑冠,成为贵族妇女的专用冠帽。
《蒙古史》的作者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年出使蒙古时,曾看到蒙古妇女头戴的这种帽子。普兰诺·加宾尼在文中描述说:“已经结婚的妇女??在她们头上,有一个以树枝或树皮制成的圆的头饰。这种头饰有一厄尔高,其顶端呈正方形;从底部至顶端,其周围逐渐加粗,在其顶端,有一根用金、银、木条或甚至一根羽毛制成的长而细棍棒。这种头饰缝在一顶帽子上,这顶帽子下垂至肩。这种帽子和头饰覆以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不戴这种头饰时,她们从来不走到男人们面前去,因此,根据这种头饰就可以把她们同其他妇女区别开来。”这里说的帽子,就是蒙古已婚妇女戴的顾姑冠。
中世纪 的旅行家鄂多立克在《东游录》中叙述见到元朝贵族妇女时也说到:“已婚者头上戴着状似人腿的东西,高为一腕尺半,在那头顶上有些鹤羽,整个腿缀有大珠;因此若世界有精美大珠,那准能在那些妇女头上找到。”这也是在描述顾姑冠。这时的顾姑冠,其富丽之概,远非蒙古早期可比。无论使用的材料,还是形制样式都发生很大变化。
顾姑冠发展到后来,帽子的高度一直在增加。至于为什么元代蒙古贵族妇女戴这种帽子,有专家考证后,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帽子向高发展是由宗教思想决定的。由于蒙古萨满教同蒙古族古代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一顶普通保暖、防风的帽子,在原始宗教思想的影响下,逐步赋予了宗教的内涵。天神在上,头顶是人体离天最近的地方。帽子的高度在增加,人们祈求离天界更近。第二,顾姑冠后来追求高度和华美的装饰,是为满足贵妇社会地位、财富的心理需要。
无论如何,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随着元朝后期的社会动荡,顾姑冠开始走下坡,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花钿:脸上的化妆术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代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花钿是古代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除了梅花形状外,还有各种小鸟、小鱼小鸭等形状,十分美妙新颖。
寿阳公主,据考证就是“会稽公主”。寿阳公主的人生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然而那朵小小的梅花,却将她的名字留在了暗香浮动的梅林间。
“梅花妆”后来有所发展,不只是*色,还有红色和绿色。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花钿,大都为红色。绿色的叫翠钿,即杜牧诗“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词“眉间翠钿深”所咏。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妃的《葬后见形诗》也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妇女的花钿,是绿色的。《簪花仕女图》妇女的花铀是*色。*色的如温庭筠词“扑蕊添*子”、成彦雄词“鹅*翦出小花钿”所描述。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花钿,大都为红色。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外,它的样式和材料也很多,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动物形,比如小鸟小鱼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梅花妆依然流行。南宋文学家汪藻在《醉花魄》中就吟道:“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在额间和鬓发上都贴着翠钿的中唐妇女。(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里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可见贴花钿的胶粘性很强,用的是方便的“呵胶”——刷在贴花背面,呵口气就有了黏性,比贴邮票还方便。呵胶是用鱼鳔捣熬制成,叫鱼鳔胶,粘家具木器都不成问题,贴在脸上对皮肤也没 ,用热水泡一下就自行脱落了。
补子:衣冠禽兽谁晓得
补子是表示官阶的一种纹章。文官标以鸟,武官标以兽,各分九等,所谓“衣冠禽兽”是也。如官员有特殊的功勋,可在本色补服之外加赐蟒、飞鱼、斗牛等袍服。这类袍服有类皇帝穿的龙袍,故极其尊贵。
一品文官补子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它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而飞鱼服也很了得。据《明史》记载,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即使公、侯、伯等违例奏请,也要“治以重罪”。后来明朝规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而明朝,身份特殊的锦衣卫就有两个特征:手持绣春刀,身穿飞鱼服。
说回补子,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补子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清廷三令五申禁止官员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仍有造假之事发生。
霞帔:宫斗戏的入场券
所谓霞帔,一般用锦缎制作,上面有绣花,两端做成三角形,下端垂金玉坠子。因为其帔上绣织有云霞纹,谓之霞帔,也有称是因其美如彩霞而得名。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
霞帔
据专家研究,霞帔来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但是,在宋代,霞帔变成了女性礼服的一部分,也变成了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事林广记》中也记载:“今代,霞帔非恩赐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间也。”
相比霞陂,直帔要质朴很多,但也是普通女性身上最为靓丽飘逸的部分。
而在《宋史·舆服志》记载:“乾道七年定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乾道七年是年,南宋皇帝宋孝宗时期,而所谓的“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正因为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以穿戴。所以,在宋代宫廷中衍生出了“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后妃名号。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九年,“后宫韩氏为红霞帔”。将韩氏泛称以“后宫”,说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
霞帔
看得出来,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帝赏赐红、紫霞帔,那是相当的大方,宫廷中经常会有成群身为红霞帔、紫霞帔的低级妃嫔。
正如孟晖所说,一袭霞帔,无疑如同一张入场券,让后宫的女人得以进入争夺后妃尊位的游戏场。而确实,南宋高宗的妃子当中,就有一位刘氏入宫后从‘红霞帔’做起,一路升到贵妃。但一旦争斗失败,迎来的命运也格外悲惨。
蹀躞带:古人的皮带
蹀躞带,其实是一种胡人的腰带,为适应马上需要,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
《韩熙载夜宴图》中有一位侍女,腰间戴着革带,这个叫蹀躞带
它被引入我国后,对中华民族后来腰带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蹀躞带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有关记载, 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
今天的人仿造古人的蹀躞带
年,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会议专家一致认为,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其中出土文物中出现了蹀躞金玉带,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 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 等级的实物。
纽扣:简单的丰富
作为衣服上最普通不过之物,纽扣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我国,纽扣的出现非常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前,最初的钮扣主要是石钮扣、木钮扣、贝壳钮扣,后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带钮扣、盘结钮扣。
自唐代以后,纽扣在服饰上的使用更加普遍,南宋临安就有专门经营“纽扣子”的小经纪。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专记“他处所无”的“小经纪”中,亦专有“纽扣子”一项。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之杭州;小经纪即小商品买卖,“纽扣子”作为专项商品出售,可见纽扣已经逐渐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
明代纽扣的款式受到女性的喜爱与重视,还有人将纽扣作为礼物相送。明末小说《梼杌闲评》里,就有这样的描写:“一个小厮将个小纸匣儿递与一娘……却是一条白绫洒花汗巾系着一副银挑牙、一双大红洒花褶衣、两副丝带、两副玉纽扣。”
纽扣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它的实用性和美观之外,也因为它具有情感的深意。明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时调小曲《挂枝儿》,就把恋爱中的男女比喻成一副可分可合的纽扣,“纽扣儿,凑就的姻缘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两下搂得坚牢,生成一对相依靠。系定同心结,绾下刎颈交。一会儿分开也,一会儿又拢了。”
毫不夸张地说,小小一枚纽扣,承载着人心丰富的内容。
文/彭治国
编辑/吴梦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