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无论是在明朝一代还是后世人的眼中,他们都是“狗腿子”的代名词,和东西两厂一起被称为“厂卫机构”。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喜欢将他们与东厂混淆起来,总是以为他们的是太监。很多反映明朝锦衣卫的武侠片,都将锦衣卫的指挥使和东厂的提督搞混。(PS:此时很多锦衣卫迷心理是崩溃的,明明自己是帅小伙,为何在后世人眼中,自己是个太监了……)。那么锦衣卫的指挥使是什么来头呢?
飞鱼服锦衣卫的由来
首先锦衣卫最早成立的时候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刚成立的时候还不叫锦衣卫,他们被称为“仪鸾司”。最早的时候他们是被当成仪仗队和御林*来用的,说白了就是负责皇家礼仪的卫兵。当然了由于在本职工作上的出色成绩,他们在洪武十五年后,被提升为“锦衣卫”(卫是明朝的一个*事编制单位,相当于师),开始了他们多年的特务生涯。
朱元璋而作为这些锦衣卫的老大,也被成为“指挥使”,这些指挥使都是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所以别他们当成太监。都指挥使是三品的武官。可能部分人不知道明朝的三品武官权力有多大,如果按照常规的编制,因为锦衣卫,其实也是出于明朝的“卫所”编制,所以指挥使也才是正师级的人物,按照往常这样的“正师级”人物怎么可以权倾朝野呢?其实很简单,皇帝赋予他更多的权利,《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中,明确确认,他们是属于京卫亲*26卫中的其中之一。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这就给予他们先斩后奏的权力,成为皇帝最忠诚的鹰犬,所以指挥使虽然只有正三品,却是相当于一个特务头子一样的存在。
锦衣卫仪仗队指挥使虽然只是个正三品的官职,但是一般指挥使并不是只是做到正三品就到头了,指挥使也是会往上升迁的,因为锦衣卫隶属于京卫指挥使司下辖的亲*二十六卫之一,而京卫又属于五*都督府辖制。比如历史上名声较好的成化年间的指挥使袁彬,就从指挥使,被升为京卫都指挥使,最后官至五*都督府中的前*都督府佥事。
“《明史·袁彬传》十三年擢都督佥事,莅前*都督府,卒于官。世袭锦衣佥事”
当然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明朝这个皇权最为集中的年代,锦衣卫其实也是很难的,在外人看来他们是皇帝的亲信,但殊不知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很少有锦衣卫指挥使能得到善终的,不同于老朱家对于士大夫和读书人的相敬如宾(明朝很多皇帝对读书人和文官都很好,就连顽皮的中厚照都是烦他们,并没有治罪他们。),作为武将出身的朱家人,对于同属武人的锦衣卫也是相当严苛(好像武将在明朝的下场都挺惨的)。
锦衣卫剧照雨田统计了明朝被登记出来的锦衣卫指挥使一共是42人,这些人都是高危职业,其中因为犯错被杀的在一半以上。能善终的很少,所以这些指挥使的生存欲还是很强的。
终其明朝一代,这些指挥使,其实不外分成几种类型。
自立门户型
代表人物有纪纲、门达、袁彬和陆炳,这几位都是真正的*人,杀伐果断,在这几位在任的时候,锦衣卫的权利其实是压制东西两厂的(纪纲叛乱导致东厂的出现,永乐十五年杀纪纲、十八年设立东厂)。这几位指挥使都是当时全勤朝野的主。作为和文官集团对抗的马前卒,当然除了袁彬和陆炳忠心外,其余两位仁兄都是权利欲膨胀,被皇帝杀死的。
总的来说锦衣卫在这几位担任指挥使的时候,是地位最高的,也是混得最舒服的。
纪纲投机倒把型
方才也说了锦衣卫和文官集团甚至是宦官集团是存在对立的关系,所以在指挥使强势的时候,或者皇帝重点扶持的时候还能对这两个集团进行压制,但一旦这两个集团一旦出现了强势的人物出现,如在魏忠贤的得势的那个天启朝,很多锦衣卫的指挥使都选择毫无节操的……拜干爹,时任指挥使的田尔耕,许显纯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绣春刀2》还是很符合史实的)。
许显纯剧照当然不仅明末这种现象,正德年间江彬和钱宁也是选择投靠了宦官集团。这一类指挥使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投靠谁不好,还投靠阉*)因为但凡文官集团得势或者皇帝想镇压内廷,首先倒霉的就是他们(指挥使:我太难了)。以魏忠贤阉*为例,在魏忠贤失败后,跟随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全部都被处决了
《明史·阉*》“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都督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张体乾。
魏忠贤剧照忍气吞声型
这类锦衣卫指挥使其实是最没地位的。这些指挥使主任期主要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和谐共处的时候,其实他们窝囊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首先是锦衣卫设计的初衷,是用来监视文官集团和百姓的,当皇帝想交好这些人的时候,你就很尴尬了,所以说这个时候锦衣卫是最弱的时候,既不能投靠阉*横行霸道,也不能监视文官集团。得!剩下的工作是只能干回老本行了,做仪仗队当礼仪,或者缉私过问江湖风云去了。不过这一类指挥使往往可以善终,因为交好文官集团集团的皇帝都是比较仁慈的,如孝宗朝时期的牟斌,就是个典型的老实人,所以最后虽然犯了点错,降为百户,但好歹能善终。
明孝宗(在位期间锦衣卫指挥使都善终总结
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但作为一个皇帝身边亲信的特务头子,这个官职还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当然作为这几股势力中最为模糊的锦衣卫其实是最悲剧的,他们是完整的*人,虽然属于内廷,但他们本质上是大老粗,不像东西两厂那样生下来就是要和文官集团作对的。
他们摇摆不定的定位,也铸就了他们经常处于不同的阵线,从而造成有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他们的指挥使是太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