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飞鱼说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秦始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在自己去世后便轰然倒塌了。
在他自以为是的思想里,他是天底下第一位皇帝,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那种,而秦朝的江山更是可以一直传承到万世,想归想,但历史的发展却不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所以秦始皇即便是再秀,也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
其实,秦始皇也算是一个极其有能耐和作为的好皇帝,而有些人说他昏庸、残暴也并不是准确的。
追根究底,他只是奉行了法家的思想,认为高压管控才是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办法,他觉得当人人都害怕国家统治者,害怕国家的刑罚时,自然也就不敢有人以身涉险。
尤其是秦始皇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统,六国的余孽一直在蠢蠢欲动,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而秦始皇也看到了这点,所以在他的统治期间他数次出巡,对这种认识更是越来越深,随之而来的是秦朝的法令,也随着暗流涌动而愈发的严苛了。
最终,秦朝被上了因暴*而亡的标签。
秦朝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相比较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殚心竭虑,刘邦还是比较省心的皇帝,因为他不需要想着怎么治理国家,他要做的就是汉承秦制和管理手下大臣。
很显然,刘邦做得还不错,至少他开创的西汉,延续了年,几乎比秦朝快多出了年,单说这点也够刘邦骄傲的了。
不过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出现了2位同名同姓的功臣,他们都被刘邦重用和封王,结局也一样悲惨。
这个名字便是韩信。
他们两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
韩信:我是汉初三杰之一,那个韩信没我厉害
我们在说到韩信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便是汉初三杰中的韩信,毕竟他实在是太有名气了,而现在依然活跃在王者峡谷中的,便是这个极其善于统兵打仗的兵仙韩信。
韩信起初只是一个言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自己都没法养活,整日里抱着一把宝剑,在当时不少人的眼中,韩信实在是能装,一身傲气,还没法让自己吃饱,还得让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资助,后来看韩信不爽的人,更是让他钻了裤裆。
后来韩信投靠到了项羽的麾下,奈何项羽刚自用,他眼中没有人能比他还会打仗,所以对于韩信的投靠,他丝毫不以为意,韩信想要成就不世之功,项羽又不给他平台,辗转反侧之下,他便投靠了刘邦。
或许是韩信实在是太其貌不扬了,投靠了刘邦之后,也没能得到重用,看着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韩信决定辞别刘邦,可是刘邦的谋臣萧何却上演了一幕月下追韩信的戏码,又把韩信给追了过来。
自此之后,韩信才被刘邦另眼相看,之后见识了韩信统兵的能力之后,如获至宝,而刘邦和项羽的争霸中,韩信功不可没,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很难打赢项羽,后来他也因功被封为了齐王。
韩信:我是正儿八经的贵族之后,那个韩信没我血统好
相比较上面那位韩信,这位叫韩信的兄台,则名气很低,甚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这位仁兄的存在,这位仁兄是地地道道的韩国王室后裔,是韩襄王姬仓庶孙,所以确切地该称呼其为姬信。
不过呢,古人又有以国名为姓的习惯,所以他也可以叫做韩信,后世之人为了把他和*事家韩信区分开来,往往又称之为韩王信,我们下文也这么称呼。
在韩国被秦国灭了之后,韩王信一直生活在韩国故地,后来他遇到了张良,便和张良一起入关成为了刘邦阵营的一员,之后便任将*之职,不久又被任命为韩国太尉,后来在反秦的战役中,亲自领兵攻取了韩国故地。
而在韩国平定之后他受封为韩王,后来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韩王信也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刘邦这边,并追随刘邦击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
所以这个韩王信,虽然没有韩信有名气,但在当时也算是一号人物,单单就两人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而言,韩王信是比韩信更可靠的。
刘邦:甭管哪个韩信,都是替我打工的
刘邦为了在楚汉争霸中彻底击垮项羽,给了不少人很多特权,建立了汉朝之后,更是把不少人异姓人封为了王,比如说韩信就被封为了齐王,而韩王信则被封为了韩王。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其实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在打败了项羽之后,韩信就被下了兵权,而把他改封为了楚王,后来又因为有人诬告韩信谋反,从而把他贬为了淮阴侯,而从这时候开始,韩信已经知晓了自己是功高震主。
后来便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刘邦出行,后来代相陈豨反叛,趁着刘邦带兵去平叛的间隙,吕后和萧何便合谋要了韩信的命。
而巧的是陈豨之所以反叛是因为受了韩王信的蛊惑,那么韩王信为何会鼓动陈豨反叛呢,这是因为此时的韩王信已经投靠了匈奴,而起因是刘邦怀疑韩王信有异心,面对怀疑,韩王信便投靠了匈奴,之后引起了刘邦的亲自讨伐。
不过这个韩王信确实还是有些本事的,他曾多次率*打退了刘邦的进攻,并且还打出了历史上差点要了刘邦性命的白登之围,在对汉*的作战中,韩王信趁机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
当然韩王信也没能得到善终,因为他毕竟没有韩信带兵的那种能耐,最终在与汉*交战中,被柴武击溃并斩杀。
而更巧合的是,两个韩信他们的生命都终止在了公元前年。
所以说这2位同名同姓的功臣,他们虽然都曾被刘邦重用和封王,但都没有避免悲惨的结局,追根究底是他们都是替刘邦打工的,他们也只是刘邦手中的一个棋子,想要他们的命,也全在刘邦的一念之间。
这也正是验证了这句话: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