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锦衣之下的陆绎圈粉,他爹才是明朝锦

北京皮肤科的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6.html

最近刷了一部年的古装剧《锦衣之下》,不得不说锦衣卫陆绎的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他狠、冷、酷、撩、又深情,把人们印象中铁面冷血、凶神恶煞的明朝锦衣卫诠释成了另一番有血有肉又痴情的模样,这让我对历史上真实的陆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剧中,陆绎因为父辈荫蔽,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锦衣卫佥事,他的父亲陆廷则是锦衣卫指挥使——也就是北镇抚司的 长官。女主袁今夏,本是原内阁首辅夏然的孙女,因朝廷派系争斗,夏然惨死于陆廷和严世蕃之手,和男主有着血海深仇。

故事以围绕打倒嘉靖朝严*势力为主线,穿插着陆绎与袁今夏的爱恨情仇。当然,这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剧,但它的历史背景基本都被还原了。

比如陆绎的父亲陆廷,本名陆炳,他确实是嘉靖最信赖的锦衣卫指挥使没有之一,是明朝历史上 一个三公兼三孤、且 善终的锦衣卫指挥使。

袁今夏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她的祖父夏然,原名夏言,他的背景和遭遇和电视剧中演得是一致的。

至于严世蕃,也确实是嘉靖朝的败类,但陆绎和他敌对的关系却不那么明确,相反陆炳和严世蕃的关系十分暧昧,他们都是明朝的聪明人,有些各取所需的意思。

在历史上,陆绎是陆炳的第三子,在陆炳去世后,新帝明穆宗继位第四年,将陆家抄家,原因无非是秋后算账,毕竟每个锦衣卫指挥使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只不过陆炳早早过世,所谓“父债子偿”,陆绎就背了锅。

在剧中结局的地方,袁今夏求助了一个名叫徐敬的人,通过他的帮助,陆绎才免于死罪。徐敬的原型就是历史上大起大落的内阁首辅徐阶,但历史上真正救助陆绎的并非徐阶,而是张居正。

陆绎被抄家5年后,张居正替他求情平反,最终陆绎官复原职,获得了锦衣卫指挥使同知职位,从二品,地位仅次于锦衣卫指挥使。

以上就是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历史中的大概情况,那么问题来了,锦衣卫究竟是一个什么机构,陆炳为什么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赖,成为明朝锦衣卫 人?

锦衣卫,大明皇帝的在特务走狗

锦衣卫看着光鲜亮丽,飞鱼服、绣春刀,这身装扮加上陆大人犀利的眼神,让广大迷妹不禁直流口水,但在历史上,他们实则是皇帝统治朝廷的走狗,他们只听从皇帝一人的指令,对朝廷上下官员的私生活无孔不入。

锦衣卫 服从且只认皇帝一个主子,凌驾于所有朝臣之上,手握生杀大权,因为这层特殊关系,他们如日中天,在官场中无不得意,甚至连内阁首辅都要避让三分。

锦衣卫虽是明朝独有,但类似的机构并非明朝发明。汉朝有“诏狱”和“大谁何”,三国有“校事”,唐朝有“丽竞门”和“不良人”,五代有“侍卫司狱”,宋有“诏狱”和“内*巡院”,到了明初则有“检校”和“锦衣卫”。检校的职务是“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奉闻”。

朱元璋最喜欢用锦衣卫办事,这和他的生平经历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农民出身,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恶官十分痛恨,因此想出个这样的办法,对明朝官员进行了十分严厉的监察工作。

但是锦衣卫在为皇帝办事的同时,自己手中也掌握了很大的权利,渐渐开始罗织罪名、迫害官员。朱元璋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因为他确实太痛恨官员玩忽职守,也忌惮开国功臣手中的权利,因此一边用锦衣卫清洗朝堂,一边又在利用之后将锦衣卫逐个杀害。

明初 的胡惟庸案,正是朱元璋为了集中皇权,罢黜了中国历史上 一个宰相胡惟庸。他利用锦衣卫对牵涉之人大肆连坐追捕,导致了明初朝堂的一场腥风血雨,而在胡惟庸案了结之后,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被连带诛杀。

所以,在明朝当锦衣卫,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他的使命就是做皇帝背后的死士,一旦任务完成,他的生命也将走向终结。

有明一朝,锦衣卫指挥使的下场都无不凄惨。其中 个惨死的指挥使就是刚才说的制造胡惟庸案的毛骧,第二个指挥使则是制造蓝愈案的蒋瓛。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二,常被统称为“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历史事件,而蓝玉案之后,蒋瓛也被朱元璋赐死。

明成祖时,锦衣卫指挥使是纪纲,永乐十三年(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

“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

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

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宪宗朝的 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弘治朝的牟斌也是个厚道人。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宦官刘谨,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

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和钱宁的角色十分一致,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但他们都没有站住脚跟, 站住的就是陆炳。陆炳之后,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到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贤陷害。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这就是有明一朝所有指挥使的大致情况,而我们要说的陆炳,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 的以三公兼三孤。严世蕃曾对陆炳有这样一番评价:

“夏言才高善断,貌似刚硬,却处事犹豫,优柔寡断,虽身居高位,其实并不可怕,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所谓举世奇才,放眼当今天下,三人而已!”

陆炳,就是严世蕃眼中的三人之一。

不过,要搞懂陆炳究竟有何厉害之处,首先我们要知道,他侍奉的主子嘉靖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嘉靖帝,与群臣斗智斗勇 人

刚刚我们说嘉靖皇帝继位后,其实是带着王府旧部的,他也有心提拔自己人做锦衣卫指挥使,但是不论是朱宸、骆安还是王佐、陈寅,他们无一例外惨遭出局。

有明一代,嘉靖的身份最特殊,他是 一个由藩王世子一跃而成为皇帝的人,不难想象,即位之初,他是何等的势单力孤。对他来说,正德朝的锦衣卫几乎完全不值得信任,所以最开始他大刀阔斧地裁汰锦衣卫官校。

继位12日,嘉靖将原先在兴献王府任职的许多侍卫官调入锦衣卫,比如原群牧所正千户骆安被擢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原仪卫司仪卫副(从五品)张镗、石宝以及副千户赵俊被擢为指挥佥事,他们的官职都可世袭。

又过了8天,嘉靖又将原兴献王府侍臣陆松擢为锦衣卫副千户,陆松就是陆炳的父亲。陆松的父亲陆墀原先是兴献王府仪卫司的小旗(相当于十夫长),后补总旗(管5位十夫长)。因此,陆家至少有三代人为兴献王府效力。除了这层关系,陆松的妻子还是嘉靖的乳娘,嘉靖和陆炳可谓是“一奶同胞”,光着屁股一起长大。

这一番人事调动,谁都能看出嘉靖十分信赖自己王府的旧部,并且对他们寄以厚望。但嘉靖并没有完全放弃前朝遗留的锦衣卫,对于当时没有实权的个别锦衣卫,嘉靖还是想给一个机会的。

可惜,这种幻想在他继位4个月后就全都破灭了,因为他们竟然完全不理会他的处境,只想为自己谋取利益。

比如原锦衣卫指挥使邵喜。

邵喜之父是邵宗,邵宗的姐姐是宪宗的宸妃,宸妃之子是嘉靖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也就是说,邵喜是嘉靖的表叔。

成化十二年(年)十二月,原本只是一名普通*人的邵宗被宪宗授予世袭锦衣卫正千户之职。6年后,他晋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次年,邵宗去世,被追授为锦衣卫指挥使;长子邵华被擢为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另外两个儿子邵安、邵喜则被授予锦衣卫百户之职。

到了正德年间,邵喜已经被擢为锦衣卫指挥使。嘉靖即位不久,皇权尚未完全稳固,邵喜却无视他的难处,竟然奏讨庄田。虽然嘉靖没有应允,但却对他表示原谅。

嘉靖的妥协并非念及旧情,而是他的自己人实在是能力不足,不足以担当重任,他不得不从前朝锦衣卫官员中挑选几位可用之人。

除了邵喜,朱宸则是分量最重的一位。

朱宸的父亲是前文提到过的宪宗朝锦衣卫掌印官都指挥使朱骥。他在孝宗朝以及整个武宗朝并不受重用,当了30年锦衣卫指挥同知,说他坐了冷板凳也不足为奇。而嘉靖正是看中了他的“冷板凳”经历,认为他与前朝旧势力牵连不多,为人没有野心,而且有在这个系统干了30年,经验十分丰富,再加上自己无人可用,便把锦衣卫的印信交到朱宸的手中。

只可惜,嘉靖看中朱宸的地方,恰恰是惹怒嘉靖的地方,因为朱宸根本无心为嘉靖卖命,关键时刻丝毫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嘉靖入宫后,对于自己亲生父亲兴献王的封号问题一直和群臣闹别扭,嘉靖想给已故两年的父亲享受皇帝的礼遇,但大臣们认为嘉靖的皇位得于武宗,只能有武宗这一个爹,这让嘉靖十分恼火。

当时极力反对嘉靖的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在他老人家的带领下,礼部尚书毛澄、太常寺卿范镇,以及其他60余位文武大臣联名上本,建议嘉靖尊孝宗(嘉靖的伯父)为“皇考”,改称其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尊其母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或者与兴献王妃有书签往来,皆自称“侄皇帝某”。

他们认为这种安排兼顾了正统与私亲,可以为万世效法。但嘉靖接到奏本后大怒,质问毛澄等人:“父母是这么容易就可以更换的吗?”(父母可更易若是耶?)

嘉靖拒绝接受他们的意见,命再议。毛澄等人再度上疏,稍作让步,将前议做了小小的改动,建议嘉靖将兴献王称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对父母自称“侄皇帝名”。但嘉靖还是不满意,命毛澄再拿出一个新的方案来。

直到46岁的进士张璁上本,提出“尊亲”,建议在京师为兴献王另立“圣考庙”,同时,母以子贵,还要让嘉靖的母亲享受皇太后的礼遇。嘉靖十分高兴,认为此事可成,但杨廷和却立即浇了一盆凉水:“秀才哪里懂得国家大事!”(秀才安知国家事!)又将奏本递了回去。

双方立场坚定,互不相让。直到嘉靖的母亲兴献王妃蒋氏入宫,事情有了转机。

当时群臣商议到底用什么礼节迎接她进京,礼部尚书毛澄先后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是由崇文门再经东安门入宫,其二是由正阳左门再经大明东门入宫,但都被嘉靖否决。

蒋氏抵达通州后,听闻尊称未定,拒绝进京。嘉靖知道后非常伤心,嚷嚷着要退位,陪母亲返回安陆。但礼部尚书毛澄等人不吃这套,执议如初。

于是,嘉靖又强硬起来,坚持要让母亲从中门入城,并且再次将张璁的奏本交给廷臣讨论,要求他们博采舆论。最终,杨廷和与毛澄等被迫让步。

太后颁下懿旨,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尊嘉靖的祖母,亦即宪宗的宸妃邵氏为“皇太后”,尊兴献王妃蒋氏为“兴献后”。三日后,蒋氏入宫。嘉靖不顾廷臣反对,传谕将“兴献帝”改为“兴献皇帝”,将“兴献后”改为“兴献皇后”。

虽然嘉靖表面胜利,但他却看到了杨廷和等人对自己的“敌意”,注定今后皇权与内阁的争斗。

果然,嘉靖元年(年)正月,杨廷和借着清宁宫后殿发生火灾的机会向嘉靖施压,他们认为火灾是因为嘉靖的任性,想要逼迫嘉靖撤销“兴献皇帝”以及“兴献皇后”尊号中的“皇”字。

同年十一月,嘉靖的祖母邵氏去世。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建议“哭临一日,丧服十三日而除”,无视皇太后去世应遵循的礼节,即“哭临三日,衰服二十七日而除”。在这两件事上,年仅15岁的嘉靖十分顽强地坚持住了自己的立场。

嘉靖与内阁之间的斗争,让嘉靖急需一个好帮手,这重任无疑落到了锦衣卫掌印指挥同知朱宸的身上,但他的表现却让嘉靖心灰意冷。

山东按察司佥事史道弹劾杨廷和曾与宁王朱宸濠往来密切并且谄附钱宁、江彬,如果朱宸能够在这件事上做一点文章,那么嘉靖就会在与杨廷和的斗争中扬眉吐气一把,但是朱宸什么也没做。

嘉靖失望极了,于是一月之后,朱宸便被弹劾“纳贿徇私、用人不审”“克减俸钱”, 被免职,嘉靖将骆安擢为署(即暂代)都指挥使,命其执掌锦衣卫,提督官校办事。

同年,嘉靖又将劣迹斑斑、臭名昭著、已经被革职的锦衣卫旗校王邦奇复职。此人是个狠角色,风评十分不好,嘉靖启用他无非就是对付杨廷和的。于是在四年之后,正是在王邦奇的弹劾之下,杨廷和之子兵部主事杨惇因为“隐匿卷宗”而被削职为民。

骆安执掌锦衣卫事后不久,礼部尚书毛澄便请求致仕,嘉靖恩准。两个月后,他在回乡的路上去世。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仍有一些朝臣不愿合作,但形势已经发生了十分有利*靖的变化,因为反对内阁的官员越来越多。杨廷和终于认识到了嘉靖的厉害之处,便也提出了致仕的请求。

但嘉靖与群臣的争斗并没有停止。嘉靖之母蒋氏入宫后,昭圣皇太后对她并不十分尊重。为了报复昭圣皇太后,嘉靖在她生辰前夕下诏免去命妇的朝贺之礼。

凡是上书此事的官员,全都被嘉靖打入诏狱贬谪。此举引起群臣不满,再一次朝会时,很多官员在左顺门外跪谏,有人高呼太祖高皇帝,有人大呼孝宗皇帝,声音响彻大内。

嘉靖勃然大怒,命锦衣卫官校将五品以下官员共人打入锦衣卫监狱拷讯,四品以上及司务等官“姑令待罪”。最终所有四品以上官员,俸禄被剥夺;五品以下官员,皆被杖责,另有16名官员死在杖下。

嘉靖七年(年),嘉靖又痛斥已故首辅杨廷和谬主“濮议”,妄称自己为天子之师、定策国老,将杨廷和与致仕内阁学士蒋冕、毛纪,已故尚书毛澄,致仕尚书汪俊、乔宇、林俊等人全部削籍为民。

在这几年中,骆安为嘉靖效命,最终成为了正式的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使。但他的官运并不长久,嘉靖九年,在兵科都给事中张润身的弹劾下,他因为“奸贪不职”而被降职为指挥佥事,此后再也没有受到重用。

继骆安之后掌锦衣卫事者,是传奇人物王佐。王佐也是嘉靖兴王府旧人,嘉靖二年(年),王佐调入锦衣卫署,以千户之职都指挥使,提督巡捕事务。因缉捕有功,他很快晋为指挥佥事。嘉靖四年(年),又晋为指挥同知。嘉靖九年(年),骆安降职后,王佐奉旨执掌锦衣卫印信,提督官校办事。

对于王佐执掌锦衣卫期间的表现,《明世宗实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屡鞫告讦,不诡不激,平反甚多。”王佐也算是寿终正寝,嘉靖后追赠后*都督府右都督之衔,按照右都督的待遇祭葬。

王佐去世后,陆炳开始掌管锦衣卫,他的出现,意味着锦衣卫的*金时期即将来临。

卫帅陆炳,明朝锦衣卫 人

陆炳之所以为嘉靖重用,首要原因是两个人关系很好,相较于其他兴王府旧人,陆炳和嘉靖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只相差三岁,嘉靖稍年长。

陆炳的父亲陆松调入锦衣卫担任千户后,对嘉靖一直忠心耿耿,在“大礼之争”结束后,嘉靖下诏编撰《皇考实录》,陆松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亲纂“献皇帝持身治国之要三十五条”。

嘉靖五年(年),陆松因此立下功劳,擢升为指挥佥事,两年后,他晋为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同知,此后8年,他一直在锦衣卫治理诏狱。

嘉靖十四年(年),陆松已是锦衣卫指挥使,次年八月,他在锦衣卫都督佥事任上去世。

陆松去世后,其子陆炳请求袭职,但兵部委婉地提出反对意见,因嘉靖九年先例,非有*功,只凭技艺、勤劳所得世袭职务,亦应查革。但嘉靖感念陆松的廉干勤劳,特批陆炳袭职锦衣卫指挥佥事,不久后,又提拔他“署指挥使”,在南镇抚司管事。

陆炳自幼便与嘉靖生活在一起,长大后,更是整日陪伴他左右。他想过弃武从文,但被陆松阻止。陆松的理由是,既然可以袭职侍奉天子,何必走寒士路?即便考取了功名,还不是要仰人鼻息?于是,陆炳决意继承父业。

嘉靖八年(年),19岁的陆炳参加了武举考试,并且在会试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会试结束后,他被授予锦衣卫副千户之职。

陆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他举止优雅,应该是个帅哥。不过让嘉靖真正依赖他的并非其身世背景,而是他对嘉靖的忠心。

嘉靖十八年(年),嘉靖南巡承天,车驾抵达河南卫辉的当晚,卫辉行宫突然发生了大火,甚至有宫女及宦官被烧死,一众侍从见状仓皇无计,陆炳当时正与嘉靖在一起,他背起嘉靖,跳窗而出,将皇帝送上龙辇。

嘉靖二十一年(年),陆炳又在“壬寅宫变”中立下了大功。十月二十一日,嘉靖夜宿端妃曹氏寝宫,宫女杨金英等趁着嘉靖熟睡,用绳索勒住嘉靖的脖子,结果忙中出错,打了死结。

即便如此,嘉奖仍然昏迷过去,宫女张金英知事难成,跑去禀报皇后。皇后赶至曹氏处,救下嘉靖。最终,杨金英、张金玲等宫女,以及端妃、王宁嫔等妃嫔,不分首犯从犯,全都凌迟处死,枭首示众。自此以后,嘉靖住进了西苑(今中南海),再也没有回过大内。

《皇明大事记》记载,发生“壬寅宫变”的当天晚上,陆炳突生心理感应,带着校尉急跑至宫门外候命,“门开。皇后懿旨出。(陆炳)立应,缚逆人正法上苏,闻之,甚喜”。

经过这两件事,陆炳的地位日益不可替代。嘉靖二十四年(年)陆炳执掌锦衣卫;同年6月,陆炳再次跨过都指挥使一级,直接被擢为都督佥事,仍掌锦衣卫事;同年12月,又被擢为都督同知。从正三品到从一品,陆炳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陆炳之所以飞*腾达若此,嘉靖的宠信固然是根本原因,但也有来自阁臣严嵩的相助。

当时58岁的礼部尚书严嵩与56岁的内阁首辅夏言不合,严嵩一直觊觎内阁首辅之位,但苦于没有门路。夏言一度比较关心陆炳,陆炳对夏言也十分尊敬。但是,夏言与陆炳之间的这种类似于叔侄的关系,因为前者的“謇谔自负”及后者的多行不法,一朝反目成仇。

有一次,有御史弹劾陆炳多项不法之事,夏言当即拟旨逮治。陆炳迫于无奈,取重金求夏言放过自己,夏言不肯。于是,陆炳长跪不起,泣下谢罪不止,夏言才作罢。自此以后,陆炳恨夏言入骨。

夏言因“謇谔自负”而树下的敌人,除了陆炳,还有武定侯郭勋及严嵩。对这个比他年轻两岁的同乡兼上级,严嵩起初十分尊敬,曾亲自登门,请夏言赴宴喝酒,可夏言闭门不见。严嵩大失面子,也恨上了夏言。

夏言一直想立不世之功,因此,当总督陕西三边侍郎曾铣上疏请求出兵收复河套时,他极力赞成。而他之所以赞成,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他的岳父苏纲与曾铣交厚,经常在他面前称赞曾铣的本事。

严嵩则抓住了嘉靖的顾虑,上疏陈述河套大概不能收复。出征的问题,除了师出无名,花费还不少。其实廷臣无人不知出兵是荒谬之举,之所以没有反对,只是有些畏惧某人而已,并引咎辞职。

严嵩之意就是夏言独断专行,支持出兵河套,是出于私心,是为了私利,而非社稷安危。嘉靖心中怒火腾然而其,命锦衣卫官校速逮曾铣,而陆炳将曾铣的狱词上呈嘉靖,他承认了与夏言私相授受的指控。

夏言下狱后被斩,妻儿流放里,严嵩和陆炳成为了这次*治斗争的赢家。严嵩再次当上内阁首辅,而陆炳也晋为正一品右都督。

除了夏言,陆炳和严嵩还合作除掉了嘉靖年间的大将仇鸾,自此之后,严嵩和陆炳都成了嘉庆身边 红人。

嘉靖三十二年(年),陆炳进封少保兼太子太傅衔,嘉靖三十六年(年),陆炳加授少傅衔,至此,陆炳的完整身份是“掌锦衣卫事太保兼少傅左都督”。太保属于“三公”头衔,少傅属于“三孤”头衔。有明一代,同时兼具“三公”“三孤”的官员,只有陆炳一人而已。

陆炳并非趋炎附势,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和严嵩合作完全是出自敏锐的*治眼光,他的为人也很受当时人称颂。

陆炳对德行俱佳的文武官员十分敬重,即便是审理嘉靖宗定下的大案,他也会尽力保护无辜官员。

在陆炳麾下效力的人,不少是“以武范禁”的豪侠。这些豪侠多来自长安,只要这些人的表现让陆炳感到满意,一般很快就可以富贵加身,故而都愿效死力。陆炳的耳目遍布天下,但其压榨的对象似乎主要限于富民。

陆炳掌管锦衣卫期间,招募了多名勇士充作锦衣卫校尉,每月耗费太仓米石,他们总是鲜衣怒马出入市中,让百姓感到畏惧。陆炳巡视皇城四门的做法是,分别调派名锦衣卫辑事官校至各门巡察,专责防止奸细混入城里;其他校尉则巡查京师大街小巷,维护治安,遇有乘机抢掠者,逮其首领绳之以法,陆炳的策略赢得朝野一致好评。

毫无疑问,陆炳代表着锦衣卫的*金时代。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包括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在内的士大夫放弃了轻视武官的传统偏见,越来越愿意让家人在锦衣卫谋得一职。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万历朝首辅张居正等,都有子嗣在锦衣卫担任高职。徐阶的孙子徐本高在崇祯年间官至锦衣卫管卫事左都督,张居正的儿子张简修则在南镇抚司管事。

但这个时代同时也是短暂的,随着陆炳的去世戛然而止。陆炳去世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十一日,享年50岁。嘉靖很伤心,亲撰诏书表彰他为国尽忠的功德,追赠其“忠诚伯”的爵位,赐谥号“武惠”。

·end·—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觉醒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jz/9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