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中国的命运如何被气候一次次所左右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导语*河长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它发源于戈壁沙漠南边的昆仑山脉,流经一些深邃的峡谷,穿过鄂尔多斯沙漠,然后进入一个从辽阔平原开凿出来的庞大汇水盆地。由于不规律的季风雨和严重大旱,多年来,86.5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域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气候变化的力量,又一次决定了中世纪中国社会的命运。看季风脸色的北方农民在中国北方,季风和推动季风的诸多力量,左右了中世纪温暖期几百年间的气候。中世纪温暖期的气候记录大多来自替代性记录,文献记录则涵盖长久岁月。中国气候学家利用这类文献,加上替代性记录,已拟出中国华东的冬季气温曲线,显示公元年至年间的气温高于长期平均值。中世纪温暖期在此时确实存在,但在这年间,一如此前和此后,影响东亚气候的 因素,乃是太平洋暖池所孕育的季风。东亚季风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现象关系密切。早自公元年起,中国北方气象站的观测结果,就已证明厄尔尼诺活动和大面积干旱有关。东亚季风来到长江中下游就停住,未再往上。六七月间,该地区降下大雨,中国北方却形成严重干旱。当南方涛动摆动,气温较低而干燥的反厄尔尼诺现象笼罩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不再阻挡季风北移,中国北方夏季降雨,中国南方夏季则往往有广大地区发生水灾,同时又出现干燥天气。与ENSO现象有关的季风,造成殊若天壤的气候变化,因而约从公元前年起(商朝晚期),有长达余年,实质上南北差异很大。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繁荣富庶令人吃惊;在中国北方,贫困不堪而仅足温饱的农民,则与难以捉摸的降雨搏斗。中国人口有45%住在长江以北各省,那些地区的年降雨量因年而异,差距可能多达30%。*河流域年降雨量毫米,其中70%下在5~9月的炎热夏季。冬季严寒、干燥、雪花纷飞,使中国北方农民的处境更为艰难。数千年来,中国北方农民都是在6月收割小麦,9月收割谷子与高粱。如果捉摸不定的春雨没下,小麦就歉收;夏季季风雨若没来,整年都没有收成。关键月份是6月,而6月降雨不足的概率很高。降雨不定和气候极端,使*河流域即使在好年,对耕种谷类作物的农民来说也不敢大意。饥荒导致盛唐衰落公元年,在唐朝皇廷内,一身华丽的蒙古可汗,带领长长一队北方游牧民,骑马走在通往皇宫的夯土路上,几名神情严肃的唐朝官员陪伴在可汗身旁。这些官员先在边界会晤了来访使节,然后陪同他们进京。带着厚重货物的游牧民下马,有人前来卸下、安置货物,唐朝官员则在此时教导他们晋见皇帝应有的规矩。晋见那天,可汗带着主要亲信,在唐朝官员陪同下进入皇宫。他们按照礼仪跪见皇帝,以示自己顺服于天朝上国。动作力求标准。来访使节获准与陛下短暂交谈,献上兽皮、马与猎鹰给皇上,皇上则回赐予丰厚的赠礼。谒见很快就结束。蒙古来使接下来三到五天获准与唐朝商人做买卖。受天命统领天下的中国皇帝,树立了昌明吏治、承平社会的典范,吸引外邦人前来“归化”。根据湖泊沉积物样本和冰芯的记录,公元9世纪时不规律的干燥期笼罩东亚,当时中国正值唐朝。这个绵延将近年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唐朝立都长安,建立帝国,通过陆路与海路和印度、东南亚维持贸易。横跨欧亚的丝路,交通非常热络。长安是当时世上最国际化的大城之一,有数千名外国人居住其中。克什米尔、尼泊尔、越南、日本、韩国向唐朝称臣纳贡,欧洲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唐朝皇帝主*近年间,对宗教抱持宽容*策,在这期间,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印刷术问世,文学、艺术灿烂辉煌。10世纪末期,地方藩镇连连作乱,大大削弱中央威权。公元年,唐朝灭亡。但导致唐朝崩溃的最有利因素,可能是寒冷、干燥气候和带来较少夏季降雨的强劲冬季季风。如果拿后来的历史做参考,作物歉收和饥荒助长了社会动乱和叛乱。公元年后,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野心家一个接一个崛起掌权,旋即又被推翻,朝代更替之快,叫人目不暇接。以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局再怎么样好,大概都谈不上稳定。但如果气候学上的序列可信,当时的中国北方还苦于异常干燥的气候和久久未退的严重干旱。作物歉收和随之而来的饥荒,想必使定居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间已然不稳的边界更趋险峻。唐朝从未拥有边界明确的北疆,只有分散各处的要塞、屯田区及一些筑有防御工事的边疆县份(现今的长城建于公元年后的明朝期间)。唐人深信纵深防御,而以远离边界之省份的强大*队,作为此一防御手段的后盾。他们也与边疆地区的部落民族谈定复杂的协定,让部落 保有独立自主权,但封予他们唐朝的头衔和官阶。数百年间,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区隔定居农民和游牧民组成的生态分界。但边疆地区也是个多元地区,农民与游牧民和平共处,各自保有文化与种族的特色。唐朝衰微时,农民与游牧民仍可自由进出边疆地区,只是掌控者换成了*事 。气温较高那几百年间的干旱,这些干旱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周期性降临,也许会为北方边疆所在的*河流域,带来危险的震撼效应。漫长干旱期之后,一旦继之以突然的多雨年,洪水大概会淹没干旱的农田和失修的灌溉设施。中世纪温暖期那几百年间,这个降雨变动极大的地区,气候极不稳定,甚至可能比世上其他地区都不稳定。旱涝的诡谲多变,想必影响了*治及战争领域,因为不管统治者是谁、交战*队谁胜谁负,农民和游牧民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都受气候所摆布。北方契丹的兴起中世纪气候的变动剧烈,也影响了定居民族和欧亚大草原东部游牧民族间复杂的关系。这些部落民族中,势力最强的是契丹,他们是游牧民族和骑马民族,在大草原上生活已有悠久历史。一如其他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大草原的降雨多寡,以及沙漠的消长变动。干旱期时,他们南侵水源较充足、定居生活较常见的地区。公元年后,随着唐朝势力于较干燥期时衰弱,契丹人击败邻近部落,接着将注意力转向南方的强大国家。起先契丹人只是短暂入侵定居文明区,大肆洗劫一番即撤兵北返。大草原上的干旱,对这些南侵行动有多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得而知,但根据几百年来的游牧民族历史研判,历来重大的入侵行动,有许多明显是发生于牧草不足的干旱年。唐朝势力的瓦解和边疆地带*阀彼此对抗加剧,给了契丹人建立统一*权的机会。公元年至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登基为大汗,随后契丹人开始四处征讨,不到0年就征服了蒙古和满洲的诸游牧部族。契丹王国是个很有组织的王国,设置州县供来自边界地区的汉人居住,国内有多种产业和定居农耕区,采取并行组织以包容汉人和游牧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农民、牧人越来越互相依赖,游牧生活方式开始改变,而在气候变幻莫测的时期,农牧互赖无疑是管用的生存保障。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6年去世,年契丹人改国号为辽。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即帝位,建立金朝。公元年辽王朝为金人所灭。中原华北西部,则有李元昊在公元年建立西夏。中国北方陷入交相征伐的动乱时期。但在这些*治、*事活动与纷然继起的统治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严酷的经济现实,即定居社会的农业,收成只够自身食用。根据金朝文献,金国每年生产谷子和米约0万石(1石约合59.4公斤),其中1/10充当土地税缴交官府。人平均谷物消耗量一年约6石,因此降雨充足的年份,谷物收成刚好只够喂饱全国人口。但年收成只能满足消费,没有剩余,就没有存粮以备干旱之需。即使在雨水丰沛年,农业生产都未必高枕无忧,因此中世纪温暖期的干旱期,想必严重冲击当时中国北方的*治情势。当时的史料未对干旱等天灾多加着墨,其实不足为奇,因为在当时封建统治者眼中,广大农民是不识字、默默无闻的小卒,他们的心声不值一顾。但夏季季风捉摸不定,使中国北方不得不从南方输入稻米。南粮北运的需求,已行之数百年。陆路运送缓慢且不可靠,因此最合理的谷物运送方式是走水路。海运不可靠且危险,因为有海盗和暴风雨;在内陆开凿运河,连接长江与*河,虽然成本高昂,却最为理想。开凿运河,早在公元前年(东周)就开始了。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朝皇帝,将先前开凿的几段运河串联成一气,将长江下游的富饶农业区和都城洛阳连接在一块。他们以人工渠道连接天然河道和湖泊,最终建成起自今天北京、终点到达杭州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是世上最长的人工水道。10世纪时,大运河体系拥有闸门、补水湖与支渠。在15世纪至16世纪大运河 时期(明朝),运河体系全长超过公里,途经4道闸门和约60座桥,一年输送谷物 0万吨。本文摘自《气候改变历史》作者简介:

布莱恩·费根,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学家,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他于年被美国考古学会授予“公共教育贡献奖”。已出版专著0余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小冰河时代》《圣婴与文明兴衰:洪水、饥馑与帝王》《法老王朝》《漫长的夏天:气候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等已被译成中文出版,深受读者喜爱。

通识书单:竖立正确的知识和姿势

这是一套由10位不同的日本教授写的中国通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掀起一阵飓风!

牛津、剑桥数十位 学者、历时10年写成,这部欧洲史在全世界火了,人人追看

哈佛大学出版社经典之作,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罗马史经典:《罗马人的故事》(15册)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

胡适最全面的思想整理全十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已绝版)

美国现代文明三部曲:了解美国梦的本质,了解自由的必读经典

哈耶克醒脑巨著与您共读《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论文明自由与保障》

史学巨擘利奥波德?冯?兰克谢幕巨作《世界史》(精装全3册)从最古老的种族到前现代过渡时期的西方历史

《民国老课本》(30本)“晨诵?午读?暮省”系列礼盒精装版

史学经典:《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世界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

《牛棚杂忆》:十年间的血泪史全纪录,是季羡林被当成牛*蛇神被拘禁中的那段耸人听闻的故事。

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丝绸之路》与《耶路撒冷三千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一次重磅推荐,两本皆属全球巨著走进三教圣地,探索丝绸之路这一次,不止于学习!

美国 通俗历史作家、 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光荣与梦想》使他一举成名。

万册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之后,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为你提供一种清晰易懂的见解。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找寻真是的蒋介石》。杨天石是最早研究蒋介石日记的学者之一,在海内外学舆巨隆。杨公推出了他研究蒋介石日记的 成果,应该也是 封笔的研究。此处为杨公多年来研究蒋介石日记的论文集结,共有5集。

《权力的游戏》终季将至阅读史诗原著《冰与火之歌》

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乱世中的文化瑰宝!用世界眼光看待历史,他们学贯中西,以世界眼光重新解读了中国历史,着眼宏大,又不失具体的细节干货。

兄弟号

谨防失联,可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jz/9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