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莘县朝城镇江楼村的来历和N个

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595306.html

编者按: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更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

山东聊城莘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许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莘县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谓丰富多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是过去地名命名规律的体现,又是今后地名命名原则的借鉴。莘县史志将带您品读地名背后的故事,了解莘县、热爱莘县、传播莘县。

莘县朝城镇江楼村的来历

江楼村隶属莘县朝城镇,地处华北平原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江楼村的前身是在鲁西地区有深远影响的“江阁老”江东及其后人所创建的“江家花园”,是江氏祠堂的所在地,也是江氏长子长支的所在地。江楼人口由江、贾、张、李、刘等五姓组成,其中,江姓人口占绝大多数,有着近五百年的定居历史。

江东(-)明朝嘉靖年间大臣,字伯阳,号芳溪,据其家谱记载,江东生于明正德三年正月十二日子时,卒*靖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戊时。原籍浙江遂安,因其先祖江原旻以举人身份出任朝城县(今山东莘县朝城镇)教职,定居朝城。

江东自幼聪敏颖悟,好读善文,十八岁中举人,二十岁(嘉靖八年年)考中进士。历任主事、按察使、布*使、巡抚、御使、兵部侍郎、两京户部和兵部尚书,并加封太子太保。所到之处,皆秉公办事,尽心竭力,*绩突出,是嘉靖皇帝的“当朝红人”,皇帝曾赐予其飞鱼服、麒麟服、蟒袍玉带。江东一生高官,但公正勤廉,鞠躬尽瘁,巡边时卒于河北怀来县的任上,年仅五十八岁,嘉靖皇帝甚是哀痛,谥号“恭襄”,并在其家乡朝城造坟安葬。江东墓当地人称为“阁老坟”,今位于朝城镇江楼村后,医院(老医院是在唐朝宁国寺遗址上改建)西邻。原为占地三十亩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园中铺有石板通道,有石牌坊,石碑,石人,石马,石羊等。不幸是,陵园石刻毁于年秋,年墓穴也曾被破坏。现江楼村仍保存有明代地基的江氏宗祠。江东官高禄厚,但家中不置田产,清寒如故。由于江家煊赫一时,勤俭孝道,江氏一族得以繁盛。(江东画像)

“江阁老”传说,是有关明朝嘉靖年间“二部尚书”江东的传说群,是寓祖先崇拜和族群记忆于一体的历史人物传说。江东,字伯阳,号芳溪,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一生高官,但公正勤廉,鞠躬尽瘁,谥号“恭襄”,家乡人亲切称其为“阁老”。在他生前,民间就已流传着众多关于他的传说,有的在清代即被记入典籍,传承过程中不断衍生,不断丰满。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阁老及其子孙的坟墓被扒开,出土了很多文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传说。直到现在,有关江东的传说还在不断产生和流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江庄为什么没有土地庙

赵灿搜集整理

江东小的时候聪颖异常,但又十分顽皮。他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经过江庄的土地庙。有一天,江东在上学的路上,走到土地庙的时候,正巧遇见下雨。他想那就去庙里背会儿雨吧,在庙里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干,他就鼓捣高粱秸秆儿玩, ,用高粱秸秆儿插了个眼镜,给土地爷戴上了。戴上了以后,江东朝外边一看:“咦,不下雨了。那就接着往学校里走吧!”

第二天,清起来上操的时候,江东的老师就知道了这件事,跟江东说让他再去土地庙的时候,赶快把眼镜拿下来。原来是土地爷给江东的老师托梦,告江东太烦气,给他戴了个眼镜,压得他鼻梁子和眉目子疼。江东答应老师说下了学就去土地庙,把眼镜拿下来。下学后,江东来到土地庙,看了看土地爷说:“唉,你还给老师告状哩!那我就给你把眼镜摘了吧!”说着就把土地爷的高粱秸秆儿眼镜摘下来了。过了一会儿,调皮的江东又在土地爷的身上压了一块砖。

没想到土地爷又给老师托梦告状说:“你这学生太烦气,给我把眼镜摘了,又给我压上一块砖,压得我浑身骨头节子疼。”因为这个事儿,小江东又挨老师说了。下学后,他又来到了土地庙,气冲冲的对土地爷说:“你咋这么灵呢!给你戴眼镜,你跟老师告状,给你压一块砖,你也跟老师告状。”江东正想出去的时候,被边上的一个神量绊了一脚,这可把小江东给惹恼了。上去一脚就把一个神量给踢歪了,接着一个个的都被他踢歪倒了。小江东边踢边在嘴里嘟囔着:“一个个在这儿碍事儿,都滚,都滚了吧!”

打那以后,江庄再也没有了土地庙。后人都说,那是因为咱“江阁老”的官大,连土地爷都怕他。

讲述人:江绍成,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二、灯笼引路

赵灿搜集整理

传说,江东小的时候,在上学堂来回的路上,都会有一个小红灯笼接送他上下学。

可是有一天,江东为邻居家代笔写了一份休书,写完休书之后,那个小红灯笼就没有啦!后来,江东江东做梦有人对他说:“你办的那个事儿不行,小红灯笼不伺候你了!”

第二天一大早,江东就去邻居家问:“你们家的的那个休书给人家送出去了吗?江东的邻居回答道:“还没顾得去呢!怎么啦?”

江东喜出望外,灵机一动说:“那你拿出来给我看看,我有个地方没写好。”等邻居将休书递给他之后,他接着唰唰两下就把休书给撕了。

说来奇怪,江东撕完休书的当天晚上,就有小红灯笼接送他。

讲述人:江毓英,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三、刨地得金

常慧慧搜集整理

嘉靖三十七年,江东挂帅亲征“平苗蛮”,大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江东带领*队驻扎在寺院里。

晚上,江东在大殿里看兵书,突然,一个金人从他面前走过,江东立刻拔剑而起,直追到迎门墙处,金人便消失不见了。于是,江东将剑插在地上,接着回大殿看书。江东刚回到殿内,这时,又有一个银人来找事儿,江东还是拿起一把剑,同样追至迎门墙,银人也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当地的农民纷纷议论这件事情,都好奇的问道:“这是哪家的大人,敢住在这所大殿里?命小的都没有人敢住在这个地方,住也住不成。”江东为查明金人与银人的来历,下令差人掘地,以探个究竟。 ,竟在大殿内挖掘出一个金人和一个银人。

随后,江东继续领兵回朝交旨,将刨地得到的金人和银人也一起带回,欲交给朝廷。嘉靖天子见状忙说:“江大人,这是你的福气,你是打了胜仗归来的,不用交给朝廷。”然而,江东坚持要充公给国家,自己丝毫没有占有。

“江阁老”被嘉靖天子视为左膀右臂,“平苗蛮”大胜之后,更是成为“当朝红人”,封兵部尚书。

讲述人:江毓荣,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四、公子爷的脸上为什么有疤

常慧慧搜集整理

江家现存有关于“江阁老”的一幅影,影像上“江阁老”愁容满面,一筹莫展,“江阁老”的孙子江世茂脸上挂了个疤。面对影像上的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唏嘘,为什么公子爷的脸上会有疤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江东作为一代忠臣,在朝廷之上,素来与严嵩不睦。朝堂之下,两家的后辈们受当朝*治斗争的影响,也常有矛盾发生。

那时,公子爷与严嵩的孙子在同一个学堂里读书,因两人闹起矛盾,瞬间激化,严嵩的孙子十分冲动,拿起一块石头便朝公子爷砸去,正巧砸在了公子爷的眼睛上。公子爷不服气,转而也拿起一块石头,将其砸懵在地。 的结果是,公子爷的眼睛上 的留下了一道疤,严嵩的孙子不复醒来。

就这样,两家激起了两家固有的矛盾,江家与严家对簿公堂,因那时严嵩的官职在江东之上,所以,江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这样一次与严嵩的正面对峙,“江阁老”愁眉不展便也情有可原。

讲述人:江毓荣,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五、为贾家助威

常慧慧搜集整理

“为贾家助威”是江家后代邻里皆知的一个故事。过去,江氏一族所居住的南街,被称为“江家花园”。那里除了江氏以外,还有贾氏,张氏,刘氏等家族,但尤以江家声望 。

“为贾家助威”的故事要从贾家嫁女开始说起,那日,贾家的闺女上郓城出门,陪送的嫁妆非常好,但走到郓城男方家里,他们都不让这些陪送的人和嫁妆进屋门,直接让送客们把家具卸到后院里,就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按朝城当地的风俗来讲,闺女出嫁六天或九天之后,娘家人要带着肉、馍馍、点心之类的东西去婆家看看,也叫“认家”。出嫁那天,男方家的陪客是县长,根本不把贾家的人放在眼里。送客们临来的时候,县长那边发话说:“让朝城来个明白人!”这让贾家十分作难,愁得不行。眼下“认家”的日子就要到了,贾家的人更是百般焦急,不知如何是好。

眼下正赶上尚书爷回家探亲,有一天,尚书爷去花园里散心,正巧碰见贾家的人发愁的来回走步。就顺便问道:“这是遇到啥作难的事啦?”贾家的人心里对尚书爷敬畏有加,欲说还休。在尚书爷的追问下,终于说出了郓城那边让朝城去个明白人的要求。尚书爷听后,热情的对贾家的人说:“你也别作难了,这样吧,我给俺侄女去送趟饭。”贾家的人喜出望外,连忙道谢。

尚书爷下帖邀请各州府大人,通知他们具体日期,约定好从哪个门进郓城。等到这天,一路大人首先从西门进入,嘭嘭几声炮,陪客的县长立马出来迎接,然后,南门和北门也接连响起了炮声,县长头也不敢抬的赶紧出来迎接。 ,尚书爷从东门而进,嘭嘭九声炮响,场面极为壮观。古时候,“闻炮声而定头衔”,也就是,多么大的官职能放几声炮,都是规定好的。嘭嘭九声炮入耳,再看县长,一步一磕头的出来迎接。郓城男方家见贾家气势如此浩大,立刻乱了阵脚,县长见势,立刻为贾家闺女做主说:“咱啥也别说了,家里的钥匙就放在姑娘这里了。”贾家闺女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据说,那日人员众多,为贾家送饭的人们在郓城滴水未沾。

为贾家送饭的各州府大人看在尚书爷的面子上,都赏赐给贾家闺女些金银元宝。尚书爷欣喜的说:“俺侄女出门,我呢,也不给她金银财宝了,就送她一件布衫子吧!”话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布衫子,热天披着上厨房,一点儿也不会热,冬天披着它上厨房,一点儿都不嫌冷。它可以说是一件冬暖夏凉的宝贝啊!

据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尚书爷看到侄女家的婚床高低不平,便赐给她四块金砖,将其垫在床下,雍容至极。

打那以后,男方家也看得起贾家了,贾家闺女在那边也不受气了。真是大快人心!

讲述人:江毓荣,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六、江家胡同

常慧慧搜集整理

据说,“江阁老”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在朝城老家,江家与魏家发生宅子争执。

在争执的过程中,江家的人给“江阁老”往北京去信,想让他调解一下这件事。然而,“江阁老”根本不理睬这点小事,后来,江家人反复去信,“江阁老”这才回复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

“江阁老”的言语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江家人谨遵“江阁老”叮嘱,在盖屋子的时候,让给魏家一墙。魏家也都是明事理的人,盖屋子的时候又主动让了一墙,就这样,两墙的距离拼成了一条“仁义胡同”。

此胡同因为是江家率先让出,因而又称之为“江家胡同”。“江阁老”带领江家和睦邻里,用仁义感化乡亲。“江家胡同”成为一代佳话,流传至今。

讲述人:江克果,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朝城南街有个“仁义胡同”

杨巨源原作,郭建文补充

中国一段佳话或一段笑话,往四方流传,而且名认其主,各自发生在自己那个地方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而且故事纲要大致相同。

凡遇此种情况。故事内容一般都很惹人喜爱或者有较丰富的内涵。“仁义胡同”的传说就是一例。邻里之间因墙争执。此事南北,东西皆有流传,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其一,明代山东济阳有人叫董笃行的在京为官,接其母家信,言因砌墙与邻家发生争执求其出面讲话。董仅回诗首,诗曰:

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让我笑断肠。

你仁我义结邻里,让出两墙有何妨?

董母接信,让出两墙。邻居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两墙。两家共让出八尺地方,形成一个通道,世人称“仁义胡同”。

其二,古时苏州一小巷两旁各住一个大户,为扩地盘争吵不休。其中一家写信给东京作(做)官的亲戚,请求支持,回信却是一首七言诗:

诗曰: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

信到福州,双方各退三尺,小巷顿宽,人称“孝义巷”。

其三:我们聊城东关闸口西路北,傅斯年纪念官东边也有一个六尺宽的“仁义胡同”。傅斯年是清晚期的一个状元,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东邻居因盖房与其父争地皮双方各不相让。傅之父于是给北京的状元儿子写了一封信,让其以官威吓退邻居。傅斯年接到父亲信,也是写了首诗回给聊城的父亲。父亲打开一看,其诗曰:

千里来信为争墙,让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状元父亲见信知其儿子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邻居一看状元家还让三尺哩。自己也宣布让出三尺。于是一条“仁义胡同”形成了,后来得到皇帝的称赞。至今还让人参观呢。

无独有偶,莘县朝城也有一条“仁义胡同”。此胡同位于南街路西,东西走向,宽约6尺,长10余丈,至今犹存。据当地人说,此处原无胡同。有一年江家砌墙,因地界不明与北邻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气越闹越大。两家都是大户,有权有势有靠山,官司打了几年,由县到省,闹得筋疲力尽,仍不分输赢。江家的亲戚在京任兵部尚书,便写信求兵部尚书江东支持。江东回信是一首诗。

诗曰:

千里送书为一墙,让出一墙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江家见回信,仔细品味,觉得有理,便主动让出一墙地面。北邻见状,自知理亏也赶快让出一墙。几年的官司,一朝了结,原来没有胡同,现在出现了一个6尺宽的通道。后人称之为“仁义胡同”。因为江家先让,也叫“江家胡同”。

七、平苗蛮

常慧慧搜集整理

据明史记载,江东*靖三十七年奉召南下,平息荒乱,立功,升南京兵部尚书。然而,这其中流传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传说,苗蛮地区能撒豆成兵,且十分强壮。朝廷曾经差无数武将,都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江东因为早先得罪了严嵩,严嵩原意是想害江东在平苗蛮的过程中丧命。于是,他向朝廷奏本,让江东挂帅出征,嘉靖天子准奏,并赐给江东三千老弱残兵: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弓。

君命不可违,江东奉旨挂帅亲征。在出征之前,江东去拜望和他十分要好的张天师,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一个把门儿的。就对他说:“门*,请你往里面传一下,就说江东来拜望张天师了。”就这样,连问了三遍,门*却趾高气昂,毫不理会。江东恼怒至极,就没给他好脸色看,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就自己进去了。

进去之后,江东见到张天师就说道:“你的这个门*,太不像话了!我让他到里边来通报,他也不给我通报。我打了他一巴掌,就自己进来了。”张天师听闻大惊:“你打他可了不得,他可是秃尾巴老龙王,叫他在那儿把门儿受罪呢!咱们惹不起他。”张天师左思右想,出了一条妙计:“这样吧,我让他端茶来照顾客人,到时候你假意没接住茶杯,茶杯摔在地上,我下令要斩他,你就开始保他。这样你就成了他的恩人,他以后也就不会找你麻烦了。”

于是,张天师差人叫秃尾巴老李来端茶伺候客人,江东按计假意没接住茶杯。“啪”的一声茶杯落在地上打碎了。张天师随即问罪:“你竟敢对我的客人不敬,叫你端茶,你竟把茶碗给打咯!拉出去斩首!”这时,江东便为秃尾巴老李求情。张天师转脸说:“看在江大人的面子上,我就饶你一条性命,今天要不是江大人求情,非得斩你不行。”

秃尾巴老李谢过张天师之后,感激的对江东说:“江大人,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呐,我别的东西没有,就送你一个小匣子,里边有三根信香,你啥时候有大灾大难了,就点着它,朝着西北的方向肘上三肘,我就立马来助你一臂之力。”

过了不久,江东便前去挂帅亲征,临走的时候带上战场一看黑压压的全是*马。先后几次对抗,都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敌*前后夹击,江东十分作难,愁容满面。他寻思自己这不就是遇上大灾大难,就 在这战场上了。突然,他想到了老龙王对他说过的话,于是便拿出那三根香,朝着西北的方向,肘了三肘。这一肘不要紧,接着就乌烟瘴气的连风加雨加雹子的下了起来,把那纸马纸人都给砸光了,原来敌*黑压压的*马都是纸做的,不经打。而“江阁老”的*队一个都没被淋着跟砸着,就这样,“江阁老”打了胜仗归来,还被封了官,可谓双喜临门。

讲述人:江毓荣、江毓英

搜集地点:江楼村

八、打倭寇

常慧慧搜集整理

明世宗时期,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倭寇乘机侵犯,祸害空前严重。戚继光作为抗倭民族英雄,妇孺皆知。然而,与戚继光同朝的江东,在抗倭斗争中的功绩却鲜为人知。

嘉靖年间的倭寇几乎危害了半个中国,戚继光针对南方特殊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带领士兵因地制宜,灵活作战,多战多捷,取得了抗击倭寇的最终胜利,是一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当时任抗倭总都督,领兵到福建前线去打仗。而江东是朝廷中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的职位,有权调兵没有兵。戚继光英勇善战,是江东麾下的一名将*,按现在的话来讲,江东即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抗击倭寇,江东当与戚继光共荣辱,抑或更高一筹。

据考证,江东作为兵部尚书,当时“打倭寇”的经历在江氏一族的家谱里,也有记载。

九、雹子不打莘、朝二县

常慧慧搜集整理

传说,天上的老龙王因为犯了天条而被打到 ,变成一条秃尾巴长虫。那时正当三九严寒天气,根据上天的旨意,要是在 有人救他,他便能回到天上去,要是没有人救他,就算冻僵了也要认命。这秃尾巴长虫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咱“江阁老”。

话说有一天,“江阁老”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这秃尾巴长虫,已经快要冻僵了,拉车的侍从撵他也撵不走。“江阁老”走下车对他说:“你看,我也不舍得轧你,这么大冷的天儿,要不我就把你搁到车上,回家以后,我给你烤烤,等你恢复知觉了,就该上哪儿去上哪儿去。”

回家以后,“江阁老”把秃尾巴长虫放在火炉边烤,一会儿,秃尾巴长虫就暖和过来了。“江阁老”见状便对秃尾巴长虫说:“我也不咋着你,你也别咋着我,我也中休息了,你中走就走吧。”

于是,秃尾巴老龙王等“江阁老”入睡以后,给“江阁老”托梦。秃尾巴老龙王感激的对“江阁老”说:“你看你救了我一命,我该怎么报答你呢!”“江阁老”在梦中闻声便起床点着灯,一看原来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正坐在他的床上,又说起了话:“你救了我一命,我得报答你,你以后有啥作难事的时候言语一声,我立马就到。”

“江阁老”有些诧异的问:“你是谁啊?”

白胡子老头急忙说:“我是天上的老龙王,在天上犯了错,被打下来了,要不是你救我,我就冻死在那里了。”二人一直聊到快到天明的时候,老龙王赐给“江阁老”三根信香,并对他说:“你一定要把这三根信香给保护好,不管去哪儿都得带着,要是有了大灾大难,就对着西北方向肘上三肘,我就立马来救你。”说完跟“江阁老”握手告别,边握手边说:“我们俩拜个把子吧,咱往后就是拜把子兄弟了。”就这样,“江阁老”跟龙王爷结成了拜把子兄弟。

过了不久,“江阁老”便奉旨去打仗,上战场一看黑压压的全是*马。先后几次对抗,都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敌*前后夹击,“江阁老”进退两难,他寻思,是不是 在这战场上了。突然,他想到了老龙王对他说过的话,于是便拿出那三根香,朝着西北的方向,肘了三肘。这一拜不要紧,接着就乌烟瘴气的连风加雨加雹子的下了起来,把那纸马纸人都给砸光了,原来敌*黑压压的*马都是纸做的,不经打。而“江阁老”的*队一个都没被淋着跟砸着,就这样,“江阁老”打了胜仗归来,还被封了官,可谓双喜临门。

“江阁老”在回家的路上,就说要好好谢谢秃尾巴老李,给他供飨供飨。回家一看,当门口正盘着这个龙王呢!老龙王就对“江阁老”说:“有你“江阁老”在这里,往后再有雹子保险不砸莘、朝二县。”

雹子不打莘、朝二县,就是秃尾巴老龙王给赐封的。一直到现在,莘、朝二县连年风调雨顺,鲜有自然灾害,“江阁老”菩萨心肠,大公无私,神灵相助,荫庇子孙,造福千秋万代。

讲述人:江绍成,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十、金头银头不如爹的肉头

朝城江楼村江东,在明朝的时候,官至六部尚书,太子太保,家乡人称(他)为“江阁老”。他为人正直廉明,衷君爱家,很受朝城家乡父老相亲的尊敬与爱戴。

江阁老晚年,有一次请假回家,处理家事与村中大事。因他有身分又正直廉明,家乡人都信任他,愿意让他处理村中问题。因此,在家时日多些,逾期未能回朝。皇上闷念,急召江东快快回朝伴驾。于是下达了圣旨。传圣旨的刘大人是个奸臣,素与江阁老不谋,阁老批评过他,他对江阁老记恨。在来朝途中,偷偷阅看了圣旨内容,见有机可乘,他把圣旨中“提人(带领)来见”的“人”改写成“头”字。

到了江楼,刘大人把圣旨交给江东,“你看看吧!”江东接旨一见大惊,如何要“提头来见”?这不是叫我死吗?然君命不可违,君叫臣死臣必死,这是作忠臣的标准。结果江东自刎而亡。家人把阁老人头给刘大人进京交旨。皇上见到把江阁老人头带来甚是震惊,知道是奸臣搞的*,更加敬重阁老,下旨厚葬江东。

京城中的江东是肉头银身,家乡中的阁老是金头肉身,按国礼隆重入葬。并拨款给江东建上等坟墓,棺椁几层,石腊(蜡)*香,几番密封,地上石人石兽(石马)石碣高大,肃穆陵园派专人守护。(此墓地年烧石灰时才毁掉。66年文革时挖出江阁老衣冠还完好如初,遇风吹就粉碎了)。此墓地情况,笔者曾目睹多次。特别是四角立的四个大石人(高有5米,腰围约2米),东北角那个大石人面(身)朝正西而(面)朝东北方向。(原朝正西与西边的那个石人面朝正东相对称)肩膀上有一个被大铁锤砸烂的痕迹。据当时人来讲,是那个石人显灵变活了,夜间去邻村找女人快活,被男主人发现,提锤赶到江家坟用力砸下时,石人大呼:“不是我!”面一扭朝向东北方,石人的头因此而变成了歪的,其肩膀也被砸烂了。当时此事传的神乎其神。

再说,江阁老出殡那天,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看热闹,出殡队伍从江楼一直排到城西江家坟。

在出殡队伍里中,江阁老的大闺女哭着说:“金头银头,不如爹的肉头!”悲痛欲绝,裂人心扉。从此,这句话在朝城一带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有诗赞曰:

奸佞当道忠臣糟,祸事延及江阁老。

爱家为民遭冤死,忠君为国头刎掉。

金头银头不如肉(头),哭声至今人念叨。

朝城出个大清官,江氏子孙当自豪。

(郭建文撰文并配诗)

十一、烧龙票

常慧慧搜集整理

“江阁老”称臣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嘉靖天子的左膀右臂。嘉靖天子对“江阁老”厚爱有加,亲赏龙票一箱,意思是让江家子孙辈辈出官。所谓龙票,便是做官的通行证,龙票上是啥官职,就放你啥官职去做,认票不认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当时,奸臣当道,“江阁老”作为一代忠臣,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恼羞成怒。他曾厉声对自己的后代说:“你们只许读书识字,不许做官!”

说罢,“江阁老”便一把火将嘉靖天子亲赏的那箱龙票烧掉了。据流传,烧龙票的过程中,一阵风吹来,刮走了一张龙票。然后,被一个正在种地的粗老汉捡起来了,朝廷立即放给他一个云南的官职。实际上,他根本施展不了,发愁得不行, 竟愁死在了那里。后代人听到这样的传说,真是哭笑不得啊!

讲述人:江毓荣

搜集地点:江楼村

十二、“怪三爷”看庙

常慧慧搜集整理

清朝时期,聊城巡抚大人阅边,巡察至江楼附近时,看见江楼村头安有五脊六兽和红椽子头,非得要下轿瞧瞧看是啥功名。

江家是大户人家,听说巡抚大人要来看庙,立马差人担水,祠堂里,院子里撒的满是水。巡抚大人一进门,看见当门挂着的影上,尚书爷和虞氏穿着龙衣,闫氏和张氏都穿着凤衣,当中搁着龙牌。看见这些,巡抚大人不管地上是泥还是水,接着就一步一磕头的往里边走。

这时,一个老爷爷的拐棍儿架到他的脖子上,冲着他呵斥道:“还要脑袋不你?要看啥功名,睁大你的眼看看是啥功名!”巡抚大人立即被吓破了胆儿。

据说,连巡抚大人坐的那个杌子,都是让他刷干净了再走的。由此可见,“江阁老”的余威历经百年,仍未削减半分。

讲述人:江毓荣,江毓英

搜集地点:江楼村

十三、赵云转朝城老将

常慧慧搜集整理

赵云乃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常战常胜,羡煞旁人。在朝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赵云在成都病故后,转世成为一朝城老将,而这位老将就是我们朝城世代尊称的“江阁老”。

传说,嘉靖天子登基以后,尚书爷每每去上朝的时候,总是听见背后有盔甲哗啦啦的响声,尚书爷很是诧异,便把此事告诉*师,*师提议,让尚书爷再次上朝的时候问一问背后是何人。

这天,尚书爷来上朝,依旧听到背后盔甲哗啦啦的响声。便问道:“背后何人?”只听背后说:“二弟云长。”

“那三弟、四弟呢?”尚书爷继续问道。

“三弟镇守辽阳,四弟告老还乡。”只听背后回答道。

这就说明嘉靖天子是刘备转世,尚书爷是赵云转世,跟在赵云背后的是关云长,披甲执锐,好不威风。关云长后面的便是张飞,勇猛善战,胆大心细。尚书爷早年驻守山西等地,平苗蛮,打倭寇,晚年任六镇总督,威风凛冽,颇有赵云之遗风。

赵云转朝城老将,果然名不虚传。

讲述人:江毓荣,男

搜集地点:江楼村

十四、朝城名吃——平家水饺

朝城西南2里处,有村名江楼。在明嘉靖年间,该村涌出一名智慧聪颖的青年,名曰江东。此人攻读诗书!一目十行,过眼不忘。参加科考,连中三元,屡占鳌头。进入朝中,名列三公,官任户部、兵部尚书,被御封为“太子太保”。家乡人称“江阁老”,德名播乡里,勋功闻遐迩。

有一年,其父病逝,江东告假回乡奔丧。藉此在家多住些日子。可时间一长,皇上闷念钦喻皇宫侍卫刘大人到山东探视,以促其早辞故里,速速回朝,好陪君伴驾,共理朝*。

侍卫刘大人奉旨来鲁,到得朝城,江东列队相迎,热情款待。朝城仅有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尽其享用。住宿县城馆驿派专人奉待。趁此良机让刘尽多逗留几日,游览观赏了朝城八景,尝遍了朝城美食小吃。在品尝朝城名吃中,刘大人对东关平氏水饺犹有独钟。他觉得平氏水饺个小馅多,香甜可口,风味独特。遂向其水饺做法、配料何如。

平家老板见问,赶快回禀:水饺用面是朝城优质白麦,上等精粉,其肉是特种青山小羊鲜嫩精肉,章丘大葱葱白,江楼小磨优质香油,再配以莱芜鲜姜,河南十三香等佐料,调和均匀,滋养二日。然后让年轻妇姑,巧手为之,急火三煮方成。刘大人听罢,高兴万分,点头称是。

不几日,刘大人偕江东同时回朝。在与皇上谈及朝城风土人情时,刘大人特别推介了朝城平氏水饺如何如何,皇上高兴,遂让宫中御厨如法炮制。待香美可口的水饺,让皇上品食后,皇上龙颜大悦,随口吟道;“真乃天下佳品矣!”由此,朝城平氏水饺在宫里御食中成了佼佼者,其做法很快传遍了整个京都。后来又传遍晋冀鲁豫以至江浙诸省。

自此,朝城平氏水饺成为全国美食小吃之命后,消息返回朝城,平氏一家喜悦万分,更加注重质量,精心制作,历代不衰。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氏水饺更是精益求精,兴旺发达。在朝城、莘城、阳谷、聊城、濮阳各地均有专店开业,风味独特的小吃,任君品尝。

诗曰:

朝城小吃列麒麟,平氏水饺唯独尊。

推介多亏江阁老,皇上御封是佳品。

优质味美传天下,贸易兴旺在诚信。

寄言商贾各铺户,薄利多销要记真。

(郭建文撰文并诗)

江东记

[清]祖植桐等编纂的康熙十二年《朝城县志》

江东,字伯阳,芳溪其号也。先世浙之遂安人,自淑高公以孝廉振铎朝庠,率家焉次。玮、浩、山、汝龙,冠裳相继六传至公。生而颖,异魁秀,七岁能文,垂髫领乡试,弱冠登嘉靖已丑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奉敕督清江船*,以廉能膺上考,历员外郎、中,升山西按察司佥副左右布*使,公深沉有大略,所至清宁。升巡抚,宽严并济,地方乐其怀保,*民戴其仁威,获穴金臣万,八告济边。公之清忠类此,未可枚举。

寻,擢兵部右侍郎,历左侍郎,升工部尚书。江南倭乱,廷推公文武才,改兵部尚书,奉诏讨平之。因陈海防八事,上皆悦从。戊午,山西右卫被围,三月城中粮尽,上忧之。取公回部,选主客兵七万,以公往援,公严部进三日夜,低卫城,围遂解;公入城,马带一斛赍粮五百石,*民感泣,呼声震天,以为更生。捷闻,上悦,加公太子太保,赐飞鱼服。辛酉,改京营戎*尚书,又改三边尚书,又转总督宣大等处*务尚书。癸亥,招徕功著,上嘉公勋,赐金币及麒麟服。适通州告急,上震惊,闻公勤王至,喜曰:“朕无忧矣!”赐公上方剑,便宜行事,督六镇援兵,七日京师解严,上伟公勋,遣中使慰劳,两书褒奖,赐食、赐胙、赐蟒玉,召见面劳,方命还镇。既又手诏,追表公右卫功,赐匾曰:“攸奠邦本”。大学士徐阶艳公绩,遇赠联云:“文武镇边关飞鱼衣锦蟒衣麒麟衣五位嘉忠并赐,清忠光日月*金带纹犀带白玉带九重进职特隆”。公鞠躬尽瘁,不遑告劳,至疾甚,屡请休,不允,卒与官。讣闻,上骇曰:“朕谓东故事告也,岂知其诚丧朕股肱矣!”悼甚。因念公劳,子幼,特赐官,银五百两,遣行人高则益护送公丧低里,造坟安葬。差布*司堂上官谕祭九坛,钦谥“恭襄”。以公贵,上赠公三代皆如公爵,公忠贞孝友,荫及犹子皆仕至二千石。

今,去公百余年矣,遐迩,亲谏智愚老少无不知公、慕公、乐道公者。公长孙世茂领万历戊午乡试,仲孙世带以公荫,官工部郎;公曾元等孙,尤英英济济为朝邑最。非公至德而能然乎!

噫,公殆吾邑数百年来一人哉!

来源:莘县史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jz/9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