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记春联的故事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8.html

春节将至,应景地给中文学校的小朋友们讲了讲笠翁对韵和古今名对。

对联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文字和典故之间有规则的搭配组合,或者只是码在新春门前两两对望的心愿。于我来说,其含义却不止于此。

儿时的小镇,年前集市最是热闹,远乡近里的人们赶来置办年货,处处挤得水泄不通。郭伯(见《时间的河流啊》)的女儿芳姐有个规模不小的南北货摊,母亲就让放假在家的我去搭把手。摊位四下拥挤嘈杂,飞来一个个如“十块钱三斤,总共十斤七两,给了四十块钱,应找多少零?”这样复杂的问题,芳姐一家子手脚不停瞬间钱货两清,计算效率和麻利程度实在是...我能不添乱就很不错了。后来,大学时我 次去秀水街(彼时秀水街还是条街),看到商贩以娴熟流利的英语和外国友人讲价,那用词和语速,令我瞬间想到了芳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原来也是这个意思。

离开忙碌的芳姐,医院大门外的春联摊位。春联虽只是几副轻飘飘的红纸,对赶集的百姓来说,却凝聚着对新一年的希冀,乃是年货的重中之重。写春联的师傅(当年四十来岁)是附近张孝村村民,每医院门口,支一张桌子,铺好笔墨纸砚(早先用墨汁,后来用金粉);挂几条麻绳,夹晾写好的春联,这就清爽爽地开张了。春联的挑选书写和晾晒需要时间,于是他的摊子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我个头小,挤入人群最里层,站在桌旁看着他耳朵冻得通红手底却游刃有余龙飞凤舞,看着他的女儿像晾衣服一样一排排齐整整地晾对联,没多久四周就被层层叠叠的满目大红和吉庆所包围,令人说不出地欢喜。

离家前,我是春联桌前的忠实观众,我也不知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或者这小春联摊儿的魔力是什么。可能是漂亮舒展无错漏无败笔的书法,可能是笔尖饱蘸墨汁或金粉时蓄势待发的动感,可能是观众中几位小学老教师的不时交流和点评,可能是对哪位顾客会从书册里挑出哪副对子的暗自猜测,可能是来来往往的人们七嘴八舌的家长里短,也可能是寒冬里一张张被映红了的充满期待的面庞......后来我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再后来随着淘宝时代的来临,花式无穷的春联套装9.9元就能全国包邮,没有人需要再赶集买新鲜出桌的春联了。

我父亲好静,闲暇时总在桌前练字,我家的春联一般由他书写。年三十儿傍晚,母亲用炸完带鱼段、丸子和豆腐的余火架起小锅熬了浆糊(她总说买来的浆糊不结实),父亲踩着高脚凳将春联贴起,我则在一旁眯着眼睛不怎么确定地来回找平——“右边,再高点儿...啊,不对,左边也得高点儿...”

正月里来正月正,寒冷的户外除了时时响起的鞭炮声外,有着难得的清净。早早完成寒假作业的我,在小镇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读门上春联,遇到喜欢的或者不懂的就飞快而潦草地抄在小本本上。起初这是父亲布置的任务,不久之后,我已乐在其中。一家一停地读对联时,身旁的雪地有着爆竹燃过的色彩和气息,隔着门板时常能听到大人们饮酒划拳、孩子们欢笑嬉闹以及电视里的歌舞晚会声。这个时候咂摸那些对仗齐整的节庆句子,隐约觉得天对地日对月福对寿喜对乐,这万事万物万字万文,可真是一一有对应,个个不孤独。

一年年过去,看了多少,抄了多少,也就忘了多少。然而,我至今仍记得在一家小院门前看到的一副很普通的春联:“满园春色风光好一代新人志气高”。为什么一直没有忘记呢?大概是打小父母要求我“有志气”,而年幼时我总不大明白志气是什么,是理想吗?比如长大之后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医生或者像李王何*老师一样的老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是与不是,志气总归要高一些。长大一些,学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才明白古人已经为一代又一代新人把“志气高”的道道划得十分清楚,兼济天下有多厉害,独善其身就有多重要。

初中的 节语文课,是张老师(见《桥北的雨》)的炫技课。那节课上,我知道了在楹联春联喜联挽联之外,还有着“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靠边”这么多王和*的花式对联,可见文字的博大奇妙;也是那节课,我才知道已经看过几遍的《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的熙,和颐和园的颐一样,半个字儿居然不是“臣”,足知自己的囫囵吞枣。有时我想,语文或者语言就应该这样教,无论学生听不听得懂,都先讲一讲语言的脉络,讲一讲大家在学的究竟是什么。比如新学法语,在讲字母音标问候语之前,可以先讲讲中英法三语的大致不同,说说法语里名词的性是什么,冠词、形容词和代词随之有什么变化,动词为什么要变形,时态为什么会变化等等。小儿最近初学法语,我便以对语言的肤浅理解,与他做了些这样的尝试。

张老师是老派知识分子,教给我们的道理远比讲给我们的对联多。他强调头悬梁锥刺骨的勤苦,希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其实,对我们影响更深远的是他为勉励儿子所写的霸气春联“树雄心立壮志敢闯北大持毅力坚意志跨入清华”。我父亲知我无长性,既好学也贪玩,勤苦得有限,于是也抄写了则对联教我“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说来惭愧,直至今日,我还是少不了三更眠五更起和一日曝十日寒,无恒又无益。

高中时班主任胡老师抛出了更猛的一联:“读书莫忘临场日立志常思观榜时”。那时他也要求我们有清晰的志向, 把梦想的大学写在课桌上,日日自我督促。于是我值日打扫卫生时,赫然看到有位同学桌上有俩特立独行的大字儿:“大山”。咦?哦,从右往左读,我们的山西大学嘛。可是,梦想大学几个字的刺激哪儿有“临场日观榜时”来得猛烈,这简单的一联胜过万言千语的说教,代入感简直不要太强。令我们一边脑补着临场与观榜,一边不需扬鞭自奋蹄,就是这则对联的魔力。而在大学里、工作中,将此联略作改动,应用场景仍然广阔,比如“追剧莫忘presentation日游戏常思deadline时”,中西文结合疗效好。

工作之后除了假期游历名胜古迹外,我接触对联的机会并不多。有些客户的办公室挂有书法作品,其中有诗词对联,多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道理是千古流传的道理,难的可不就是知行合一么?这倒令我勉勉强强平仄不计地对上了另一句:“实事求是是求实知之不为为不知”。

光阴中留过的拾起的这些对联,有哪些适合此刻讲给与我们成长轨迹完全不同的孩子们呢?本打算讲讲“树雄心立壮志”,忽地想起同事的段子:她的孩子学了阵子游泳,信心满满,立志成为飞鱼菲尔普斯那样金光闪闪的人物。同事说,儿咂,咱志向不用那么大,在你们班能游到前三名就行了。小朋友一缩头,不行不行,那可太难了......

所以, 我给孩子们着重讲了两则对联,并请他们背下来,记在心底。一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确切地说是诗句);一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愿他们在风雨声和读书声中健康平安地成长,像关心自己和家人一样关心这个复杂多样不完美的世界,然后,俯身低头,甘为孺子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jz/8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