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如何自测病情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enduanjianbie/m/9534.s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古典书城,作者古典君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 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自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自*帝“造屋宇,制衣服”起,至清“剃发易服”止,华夏衣冠,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
上衣下裳,天地阴阳;
圆袖交领,天圆地方;
中缝垂带,人道正直。
“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安定和谐的*治理想;
“正衣冠”,正的是一个人的风采与品性。
峨冠博带的风华无双,罗衣飘飘的千古诗意,每每思及,都令人为之倾倒。
今天,穿越今古之距,共赴一场服饰之约。
01
先秦
远古时期,先民茹毛饮血,取动物皮毛遮身,开始为御寒,再到为遮羞,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到*帝掌管天下后,制作了上着衣,下着裳的着装形制,并推行天下。
衣裳之称,也是源于此。
「上衣下裳」,象征着天地秩序。
衣,就是上身穿的衣服,到商代时有了右衽交领的上衣,大多为小袖,长至膝盖;
裳,与衣相对,广义上包括下身穿的裤、裙、胫衣(没有裆的套裤)。
但这个时期,裳通常指一种围裳,也就是一种紧包着下身的服装,展开后是扇形的,腰间用绦带系束。
为了防止走光,裳前正中,还有类似围裙的蔽膝。
到春秋以前,冠服制度纳入“礼治”范围,色彩存在着尊卑的区别。黑、白、赤、青、*是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红)紫、流*是间色,象征着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衬里及妇女、平民的服色。《国风·邶风·绿衣》里,“绿衣*里”,间色为衣,正色为里,从礼制角色来说,算是不伦不类了。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的伤己之作,卫庄公宠妾灭妻,庄姜失位忧怀难遣。
其实,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这种僭越之事早已屡见不鲜了。
最终结局就是,秦国统一六国。
02
秦汉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国家。
统一的不仅是土地,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车轨……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反映在服饰方面,受五行思想支配,尚黑,(周人图腾是火,秦代周,得水德,黑色主水)。式样是,因袭原有上衣下裳,作正式礼服。
「深衣]渐成日常。
深衣,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长及曳地,行不露足。深衣的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朝建立后,虽是土德尚*色,但依然沿袭了秦制。一直到东汉明帝时,确立了“衣冠承周”的冕服制度。
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为妇女所喜爱;
劳动人民是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襦裙」是“上衣下裳”衣制的一种。
衣叫“襦”,比较短,只到腰间;下面穿的叫“裙”,也就是束腰长裙,长裙裹住上襦下摆,然后用丝绸做的腰带束腰。
给人一种上窄下宽、沉稳雍容之感。
打虎亭汉墓壁画(汉)
大气厚重、叠加飘扬,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深远。
改正朔、易服色,也成为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宣示正统地位的一种方式。
03
魏晋南北朝
年,曹丕废汉自立,中国正式进入*权不断更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间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乱、割据的状态。一直到年隋朝再次统一南北。乱世的动荡与不安,造就了消极的社会风气。
竹涧焚香图(南宋·马远)
文人士大夫们颓废与热爱并存,一边逃避现实,标榜清静无为,一边追求个性解放,放浪形骸:饮酒、奏乐、纵情山水、服寒食散、参道理佛……
反应在着装上,就是追求洒脱、飘逸、不拘小节。由此,男子的长衣越变越简单越随意。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一大特色。为了表示对礼法的轻视,他们身着一种长衣大袖的衫子,也就是「大袖衫」。和汉代袍不同的是,袖口宽敞不收缩。有交领式的,也有对襟式的,不过穿起来,大多是衫领敞开,袒胸露怀,大有一种解衣当风,悠闲洒脱之态。
北朝因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
到隋唐起于北方,再次一统天下,圆领款式也开始通行于四方,并成为此后袍服的主要领型。
04
隋唐
众所周知,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外交流空前频繁,民族融合也空前繁盛, 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一面。反应在服饰上,也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景象。
男子服饰,既继承了交领右衽的汉式冠冕衣裳。并通过服色来区别尊卑。“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颜色越浅地位越低。还使*色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袍成为皇帝的专利。“青红皂白”成为了官服和民服用色的界限分野。
内人双陆图(唐)
下裙 的,当属石榴裙了。
《如意娘》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传说,武则天便是因穿着石榴裙,让李治对她一见倾心。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武则天被发往感业寺。为了诉说相思之苦,也为了不让李治忘记她,武则天便以石榴裙作信物,让李治感动异常,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其回宫,开启了她逆天改命的传奇之路。而与红艳如血的石榴裙相配的,通常又是一种宽大薄透的「大袖纱罗衫]。这也是唐代女装的常见搭配。将裸肩长裙的裙腰提高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肌肤隐隐可见。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一颦一笑皆现柔美,一顾一盼莫不生姿。
再加上打破过去“男女不通衣裳”的束缚,女着男装也蔚然成风,
泱泱大唐,美得恢弘大气,又风情万种。
有人说,在唐朝,如果花不盛放,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盛景,以后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
05
宋
宋朝是一个全面收缩的朝代。
虽然侧重发展经济文化,但北宋始终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永远的遗憾;南宋更是偏安江南。以致思想上趋于保守,偏爱内敛儒雅。反映在服饰上,就是与唐开放风格不同,遮挡功能更强,呈现出一种理性之美。除了沿袭唐代样式,更重视恢复汉族服饰传统。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
男子仍旧遵循“上衣下裳”,下装可穿裙,也可穿裤。公服以圆领袍为主,又叫「圆领襕衫」。(襕lán衫,上下衣相连的服装)腰上有精美带銙作装饰,用于区分官位。
普通百姓也可以穿,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五百罗汉图轴·应身观音(宋·周季常)
06
明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同年,派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克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也使自公元年,后晋的石敬瑭拱手让出的燕云十六州,重归汉土。再建了大一统的王朝。作为一个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人,朱元璋对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根据汉族传统,制定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服饰制度。官员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有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补子上所绣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差异。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
明代官员常服
飞鱼服是明代特有的服装,为皇帝赏赐心腹所穿,是一种荣耀的标志。服装上饰有飞鱼图案,正面和背面图案排列相同。飞鱼纹似蟒纹有两角,加上鱼鳍、鱼尾。文人大多喜穿一身蓝色或黑色的长袍,也叫直裰。这种袍子是交领的,衣身宽松,衣长过膝。
平民百姓穿盘领衣。而且要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姜*及明*等颜色。
女子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因为理学风气盛行,又更为保守。比如不断加长上衣,将上身裹得更加严实,并缩短露裙的长度。日常穿着里,有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成的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被称为比甲。宋朝的褙子,到明朝可以长到与裙齐。而且,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是大袖款式,平民女子是小袖。
明代女子礼服还是以大袖为主,搭配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而得名“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穿的时候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显得挺拔高贵。不过,平民女子出嫁时也可以穿。穿上这套嫁衣,便是古代女子一生最美的时刻。
霞帔穿法明代也继承了前代上襦下裙的女装形式,并发展成日常的一种冬季御寒衣物——「袄裙」。袄为上衣,袖口收束,为了保暖。下裳多为素色裙,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端庄传统、华美艳丽。愿华夏衣冠,再现风华。如若侵权,请随时告知。不敬之处,纳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