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神话、巫术色彩,小议《山海经》中的科学技术水准
剔除神话、巫术色彩,《山海经》所反映的科技水准,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山海经》以外在的神话传说形式,从史的角度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与创造。这主要体现在《海内经》中。如说炎帝的曾孙鼓、延首先制作了钟:“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而造船与造车的始祖则是帝俊曾孙番禺:“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至于发明弓箭,从而大大提高原始人猎兽效率的,则是少皞儿子般:“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音乐的产生,主要归功于帝俊的儿子们:“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大荒西经》则说是颛顼的后代太子长琴“始作乐风”,即创作乐曲。后稷部落则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后稷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荒西经》中也有相同的说法“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其二,《山海经》记载了当时人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反映当时人高度的智慧和聪明。如磁石的记载,《山海经·北山经》说,北山的山系中有个灌题之山,“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这个关于磁石的记载,远早于西方。
其三,医药知识。《山海经》记载了不少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有些已在今天被证明有一定的疗效。如砭石《东山经》说有个高氏之山,其上多出“箴石”;又有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箴石”,据郭璞注,即是砭石,可以用作砭针来治病,其治疗手段即砭石疗法。砭石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最早的医疗手法之一,被誉为针灸鼻祖,《*帝内经》中将其与针、灸、中药、导引等并列为五大医疗手法。
其四,地理知识。除了对名山大川地理位置的描述外,还有对各种地理现象的描述。如说沙漠地形,书中曾多次提到流沙”一词,《西次三经》:“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南望昆仑。”这是今天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形。如说火山,《西山经》:“南望昆仑,其火熊熊。”此即对火山地形的记述。昆仑山的确有活火山存在,《地质知识》一九五六年的第十期上,就指出昆仑山曾在一九五一年火山喷发,持续了好几天。如说地下河,在地理学中别称“伏流”或“潜流”,《北山经》:“从山……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这是最早对地下河的记载。如说季节河,《北山经》:“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夏流,实惟干河。”这里所说的“干河”,即为季节河。
其五,生物知识。比如记载某些动物之间的共居现象,最著名的是鸟鼠同穴。《西山经》中说有一座山,名叫“鸟鼠同穴之山”。又记载了某些动物的地理分布,比如《南山经》、《中山经》、《东山经》里的动物“多白猿”、“多犀、兕、象”、“多大蛇”;这些动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与上述三经的地理位置正相符合。《北山经》则是草原和干旱区,其动物记载多如马、骆驼等。华南区多蛇、犀、象,《南山经》里多处提到这些动物,如《南次三经》中多犀、兕、象,又多处提到蝮虫,即蛇。《海内南经》中说:“巴蛇食象。”那可能是今天所说的蟒蛇。
这些记载有不少都是可靠的,如在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考古人员在一个祭器坑中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今日的成都平原并非野象栖息地,但在上古却不是这样的。《中山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又有珍稀的生物,如飞鱼,《西山经》中说:“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夜飞。”这是关于飞鱼的最早记载。
除了动物知识之外,还有不少植物知识。《山海经》首先认识到,高山的山顶与山脚、阳坡与阴坡所长的植物不同。如《中山经》中的首山:“阴多谷、柞,草多术、莞,阳多槐。”又说:“翼望山,上多松柏,下多漆梓。”这是由于阳光、土壤的湿度等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这一差异被当时人记载了下来。
另外,还有关于天文、历法、矿产等多方面的知识记述这都表明,《山海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科学知识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