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联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也不怕,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飞鱼说史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观世界各国,只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声,我们还很年轻,只有上下五千年而已。

世界上虽有四大文明古国,但除却我们的文明连续未曾断层外,其它三大文明的延续都被中断了。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是我们独具创造的强大文明的吸纳能力,第二是有着相对固定的地理范围。

其中第一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方块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现在几乎可以无障碍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字,这点也是其他几个古文明所望其项背的。

文字,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几千年来,我们也有着很多传统文化,基于汉字一字一音独特艺术形式的对联也是其中之一,对联蕴含的文化很浓重,可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很多人的眼中,对联是很高雅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至少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人,是吃不消的。

不过这种观点并不绝对,清代、近代和现代就出现了不少俗联,著名的北大教授胡适先生,就是很喜欢用俗语写对联的一个人。

他曾经写下这么一个俗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遇饭即饭遇茶即茶。

还别说,这对联确实够俗,但不可否认其中却蕴含了随遇而安的人生哲理,古今千年,能做到这点的又有几人呢?

人生哲理我们先暂且放一放,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时期一位县令所说的一副俗联,上联是:

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也不怕。

而与县令一起喝酒的秀才听到后却沉默良久,最终说出了一副下联,被赞经典,究竟是什么下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县令:谁怕老婆,只要小酒一喝,我就没有怕的人

现在说起妻管严,成过婚的男人对这个词都不陌生,变着法着藏一藏私房钱,就是对这一词最生动的诠释,不过作为一个大男子,在外面还是很忌讳有人揭短的,即便是有人提到,也会用爱来掩盖。

而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是毋容置疑的,这就导致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男子都是三妻四妾,怕老婆也是不存在的,毕竟谁不听话,一纸休书就完事了。

其实古代也不全是这样的,能有三妻四妾的都是大户人家,贫民百姓能娶到老婆就不错了,更不会肆无忌惮地想着要休妻。

当然有权有势的男子,害怕老婆也不是没有,作为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就是一个“惧内”的人,说一件戚继光和老婆王夫人之间的小事,我们来体会一下:

戚继光在*队中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主,他的部下对于他怕老婆这事深感“痛心”,于是帮戚继光想了一个办法,让他拿着宝剑吓唬一下老婆,戚继光不能忍,就听从了这一建议,结果拿着宝剑回家的他,正好碰到了刚睡醒的妻子。

妻子见状立即吼道,拿剑做什么,戚继光吓得一个哆嗦,宝剑掉在了地上,匆忙回答说,我想给夫人杀只鸡。

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怕老婆的人也大有人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县令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过碍于面子,总不承认自己怕老婆,而且他喝点小酒就会飘。

秀才:这上联戳痛了我的内心,且看我这下联经典不经典

有那么一次,这位县令就和一位秀才(生员)一起喝酒,两人喝到兴起,不知不觉都已经有些上头,这县令小酒喝多,想到家里的夫人不免有些暗淡,想想也是,自己是堂堂的县令,为何偏偏就怕老婆呢,想到这,不免又多喝了几杯。

人在喝多的情况下,容易话多,这县令张口就说出了题目中的那一个俗联,表示自己喝多了之后,那是天也不怕,地也不怕,当然也不怕自己的老婆,着实在酒后威风了一把。

而与县令一起喝酒的秀才,听到这俗联之后,沉默良久,他并不是替县令感伤,也不是家中也有个让自己惧怕的老婆,而是想到了他的前途,于是便对出了这样的一个下联:

杀何妨,剐何妨,即便岁考又何妨?

还别说,这下联对得是相当工整,同时也道出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岁考,这里就要说下岁考指的是什么了,在明清时期官府每年会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用来分别优劣和酌定赏罚。

万一考不好了,不仅自己的俸禄会下降,说不准还会丢掉这一身份,从而进仕无望,所以当时的生员害怕岁考的人数不胜数。

所以这上下联起来就是说,酒后这县令在强调自己不怕老婆,而生员也在强调自己不怕岁考,只是他们酒醒之后还会不会那么豪气了呢?

秀才:这县令竟然害怕老婆,看我戏虐他一番

不过县令的这一俗联还有另外一个下联和另外一个故事版本,说的是这位县令是当地出了名了妻管严,有一位秀才听后县令酒后说的俗联便觉得好笑,于是就想着戏虐这位县令一番。

所以他略加思考之后,对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下联:

骂何妨,打何妨,床头下跪又何妨?

也是用了三个“何妨”来对上联中的三个“不怕”,当然这一下联更像是县令酒醒之后,面对妻子所检讨的内容,被妻子打骂,在床头下跪,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得不说,这下联还真是有意思,一位惧怕老婆的县令,其鲜活形象就这样被勾勒了出来,令人记忆犹新。

对联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流传下来的俗联,虽然内容和文字上有伤大雅,但有时候却更容易让人们记住,以通俗的语言来说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参考资料:《五杂俎》、《中华对联精粹》等。

(本文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yusx.com/fyjz/14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