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59.html_读书×新知×人文关怀
书斋里外
《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
//书籍信息//作者:邹振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年11月页数:页定价:.00元//内容提要//本书主题关涉“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讨论的时空范围大致以年郑和下西洋为起始点,下限在18世纪的乾隆时期。再见的“异兽”指广义的珍禽奇兽,包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动物。所谓“再见”一是在时空意义上接续汉唐时代的“狮子”“大象”“汗血马”等,再次亲见输入中土的长颈鹿等异兽;二是所研究的动物并非自然界的实体动物,而多是文献中的动物;三是指并非直接认知具象动物,而多是间接地对带有符号性文化动物的探析。本书不追求“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这一论题体系的完整性,而旨在通过对明清间《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坤舆图说》《狮子说》等汉文西书,以及《澳门纪略》《兽谱》《海错图》等一系列明清动物文献的细读,展示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人参与的各种动物知识文本的生产,以及不同媒介、文类和文化赞助者介入制作和流通的若干个案,由此揭示一系列有关中外动物文化交流的新议题。本书特别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将这些议题放入中国、东亚与世界的坐标之中,梳理出中外动物文化交流史宏大和壮阔的历史画面。作者力图揭示明清围绕动物知识所展开的种种激烈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复杂面向,引导出不同于以往中外动物文化史研究的知识范畴,提供一种新的知识史和文化史交流的研究视野。//作者简介//邹振环,祖籍浙江鄞县,年出生于上海。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完成学士、硕士学习后留校任教。年在职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兼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任埃尔兰根一纽伦堡大学、罗马大学、台湾大学、*治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关西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曾赴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访学与交流。著有《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年)、《疏通知译史》(年)、《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年)、《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年)、《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一以至年西方地理学译著为中心》(年)、《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年)、《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年,年增订本)等论著多种,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海内外中外文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多次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 论著奖、华东地区 著作奖和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成果奖。//目录//序言一、标题释义二、时空界定三、动物文化四、中外交流五、研究综述六、本书结构 篇郑和下西洋与中外动物知识 章郑和下西洋与明初“麒麟外交”一、异兽呈现: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七次“麒麟贡”二、物灵*治:作为盛世瑞兽的文字与图像记忆三、“麒麟外交”:明朝天下/国家的意义四、本章小结第二章沧溟万里有异兽:《西洋记》动物文本与意象的诠释一、文本究原:《西洋记》中的动物描述的资料来源二、神骏非凡显天威:文本中的“天马”三、跨境异兽呈祥瑞:外来动物贡品的种类四、江洋动物寓艰险:海洋动物的意象五、万国贡物拜冕旒:奇兽象征的盛世瑞应六、本章小结第二篇明清间耶稣会士与西方动物知识的引入第三章明末清初输入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心一、承载异域动物知识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二、奇异“飞鱼”的共同观察和不同表达三、远洋航海中令人恐惧的鱼类四、大航海时代拟人化的鱼故事五、本章小结第四章殊方异兽与中西对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海陆动物一、李之藻刊刻的《坤舆万国全图》:熔铸中西知识系统的首幅最完整的世界地图二、《坤舆万国全图》彩绘本上动物群像及其设计者三、新大陆动物的描述与新旧大陆的知识互动四、“嵇没辣之兽”、麒麟与独角兽五、藩地“屠龙”之说六、本章小结第五章南怀仁《坤舆全图》及其绘制的美洲和大洋洲动物图文一、南怀仁——康熙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传教士编译者二、《坤舆全图》的版本及其所据资料三、《坤舆全图》绘制的美洲动物四、《坤舆全图》绘制在“大洋洲”附近的海陆动物五、本章小结第六章康熙朝“贡狮”与利类思的《狮子说》一、康熙朝的贡狮与《狮子说》的编译者利类思二、作为“狮文化”百科全书的《狮子说》三、《狮子说》的原本是否为亚特洛望地的《动物学》四、《狮子说》与基督教文化的象征符号五、本章小结第三编典籍中的动物知识与译名第七章“化外之地”的珍禽异兽:“外典”与“古典”“今典”的互动——《澳门纪略·澳蕃篇》中的动物知识一、“禽之属”中的“珍禽”二、“兽之属”中的“异兽”三、“虫之属”和“鳞介之属”中“蛇虫”和“奇鱼”四、借助传统方志分类容纳异域动物新知识五、本章小结第八章东亚世界的“象记”一、元代文献中的“象记”与“白象”情结二、明清笔记文献中的“象房”“驯象”与“浴象”三、《热河日记》中的《象记》四、日本文献中的“象之旅”五、本章小结第九章音译与意译的竞逐:“麒麟”“恶那西约”与“长颈鹿”译名本土化历程一、“麒麟”“祖剌法”和“徂蜡”二、没有雄性特征的“恶那西约”三、音译“支列胡”“知拉夫”和“奇拉甫”四、晚清音译与意译的对抗:“之猎猢”“及拉夫”与“鹿豹”五、意译名“长颈鹿”的首创与流行六、本章小结第四编动物图谱与中外知识互动第十章《兽谱》中的“异国兽”与清代博物画的新传统一、博物学视野下的《兽谱》二、《兽谱》中外来异国兽与《坤舆全图》的“异物图说”三、西学东渐与清代博物画发展中的多元传统四、本章小结第十一章《清宫海错图》与中外海洋动物的知识与画艺一、深藏清宫中的《海错图》二、《海错图》的作者聂璜三、“麻鱼”“井鱼”与《西方答问》《西洋怪鱼图》四、日本人善捕的“海鰌”五、《海错图》中的“飞鱼”和中西“飞鱼”的对话六、中西“人鱼”谱系中的《海错图》七、中西鱼类绘画的差异与互鉴八、本章小结全书结语引用文献后记//后记//来源:复旦明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