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231864.html
届“湾区语文杯”教学成果大赛获奖作品展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解释》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20学科教学(语文)李巧盛
目录
一、单元定位
二、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
三、教学理念
四、学情分析
一、单元学习任务
二、整体安排
三、具体规划和学习资料
四、学习评价
活动任务单
“词语库”评分量表
《奇葩说》海选评价量表
语言札记写作评价量表
一、单元定位
本单元是高中必修上册的第八单元,教材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一组“学习资源”。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这是教学的主题。一组“学习资源”包括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朱德熙《词义》、由四本书籍上摘取资料组成《资料摘编一组》,供学生自读。本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任务群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个任务是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部分的。也就是说,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是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另外,该单元的学习是 不能空谈语言知识点,而脱离文本的。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可以放在期末,以本学期所学文本为学习材料,起到一个强化、系统化旧知识的作用。
本任务群贯穿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笔者梳理了关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2个单元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轨迹,来综合考虑学情的,我们看到了单元学习主题的连续性与语言建构能力的层次性。
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一语言专题围绕词语进行设计,旨在提升学生词汇积累、词语理解与运用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高中语文 学期的学习可以从这一单元结束。一方面对词语或语言积累的方法尝试,从而在今后的语言积累中更有效地运用;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在学习其他单元时能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与理解。提前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有种学语文重积累的意识,并且能有方法去积累。在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其他单元内容时插入本单元的学习。也不必将三个活动整体一次性实施,可以灵活地分三次进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逻辑的学习和其他任务群的学习密切相关。该单元在词语积累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较于上一个专题,学习内容更深入,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可以明确,教材的2个单元,以语言现象作为学习内容,经典作品片段为助读系统,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又词语积累向逻辑推理发展,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增强对语言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必修上的语言专题基础性强,贯穿整个语文学习。此外,该任务群也贯穿在其他各个单元的学习中。比如,阅读古代诗文时,要提示学生积累并梳理。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要提示学生注意积累作家遣词炼字的经验,积累词义搭配精妙的例句。
二、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
从主题角度看,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给我们的提示有三:①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②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③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言语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可见,本单元学生应该学习的两大基本问题为:如何正确构建自己的词库并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词汇?如何鉴赏他人词语运用对不对?美不美?
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4个角度看,重点在过“语言”关:
①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增强积累与梳理意识,运用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丰富词汇量;
②通过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③积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探究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规律,避免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④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学习文学作品时,从个性化言语经验中建构词义的相关知识,探究选词炼字的规律,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⑤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难点在过“审美”和“文化”关:
⑥增强对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理性认识,发现汉语中蕴含的民族思维模式、意识习惯、审美情趣等。
三、教学理念
1.情境教学:我国语文课程领域所说的情境,是基于真实的、连接生活与教材文本内容的现实语文场景,可以从来源角度概括为三大类。一是语文学习对象、内容本身所构筑的情境,包括平常所说的文学意境、情境等;二是学习主体置身其中的客观、自然的现实情境,包括某个时刻所处的自然环境、交际场景等;三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习主体构筑的背景、环境、场景等,选择、组合、加工色彩较为突出,通常会包含前面两类情境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三类情境的使用率 ,但创设出一个合适的、任务群素养的、连接生活和教材的情境也是有着较高难度的。
2.任务驱动教学:它是开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起到统领、导向作用。本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指向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梳理与探究”指向整合学习、探究学习。在本单元教学伊始,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做一系列准备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
四、学情分析
①学生能自己看懂教材基本内容,对相关的语言现象也有一些积累和思考,但对于部分专业术语不能完全理解,对语言现象缺少理性认识。
②学生对于成语、新词接触较多,能初步运用,但认识不够深入,对其文化内涵与运用时需要分辨的对象及场合等认识不足。
③学生熟悉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但多停留在具体的事实层面,缺少系统的思考,甚至简单地认为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缺乏联系。
④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不够精细,虽然了解词语的褒贬和语体色彩,但运用时缺乏敏锐的语感,不懂得在具体语境中灵活合理地使用。
以上4个方面,支撑起了一个大单元的教学设计,笔者明晰板块思路,以结构式、全景式的思维模式统筹各种能力,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核心,以情境教学和学习任务群理念为依据,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为基本导向,进行了必修上《词语积累与解释》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为4个部分:单元学习任务、整体安排、具体规划和学习资料、学习评价。
一、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积累与整合——自选切入点,积累并整合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
回顾本学期甚至是小学、初中阶段所学的熟语(成语、歇后语等)、古今异义词、网络用语等,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整理自己所积累的词语。
任务二:解释与表达——体会古今词义的联系、语体色彩及其表达效果,参与《奇葩说》节目海选活动。
经典辩论节目《奇葩说》来到xx中学选拔种子选手,你参加了本次海选。《现代汉语词典》“附录”部分收录了KTV、NBA、BBS、GPS、UFO等几百个用西文字母表示的词语,引起了争论。有人说:“西文字母词语出现在汉语词典中,是对汉语的污染。”有人则表示:“选录西文字母词语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对此,节目组给出辩题:《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西文字母是对汉语的污染还是适应了社会生活的需要?请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有针对性的、辩证的、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第9节课展开组内辩论,选出组内 辩手于第10节课展开班级辩论赛。
任务三:运用与反思——写成语言札记,向广州市民普及有趣的语用艺术。
为向市民普及有趣的语用艺术,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协会特新开一个“用词的艺术”专栏,现在协会编辑部请你就某一位作家词语选择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要求:字左右,有问题意识,能够积极反思,联系实例,条理清晰,有趣味性,通俗易懂。
二、整体安排
学生为了完成3大任务,共6个阶段,18课时:
三、具体规划和学习资料
阶段:整体感知第8单元,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发现难点、问题。
第1节课:明确任务
第1步:请同学们观察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据此写出本单元词语学习的思维重点,并提出个人难点。
第2步:自主阅读第八单元“学习资源”部分:《语言的演变》《词义》《资料摘编一组》,做好笔记,提交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经过 学期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这三组文章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摘录、积累学习资源类选文中具体的知识点,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3步:布置3大单元学习任务:整合词语库、《奇葩说》海选和投稿语言札记。
第2节课:
第1步:老师系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基本内容。
第2步:教师下发资料,并讲解学生第1节课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①在《语言的演变》中,作者写道“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这“一定的文体”是哪些文体?
②“‘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常说的“美女”不正是用于人的吗?为什么口语不说“美男子”?怎样拆开?又为什么不能拆开?
第二阶段:以“构建专属词库”为抓手,丰富词语积累。
第3节课:
回顾本学期甚至是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整理自己所积累的词语。教师可提示整合角度。
(1)按照包含共同的语素整理
(2)按照语义关系聚合在一起
(3)按照相关内容聚合在一起
第4节课:
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第5节课打下基础。
第1步:“头脑风暴”知识竞赛:
1.写出与“人心齐泰山移”意思相近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各若干。
答案示例:
成语:众志成城,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和衷共济。
谚语: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歇后语:杨家将上阵——全家上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油浇的蜡烛——一条心;妈蚁拖蝗虫——齐心合力;蚂蚁抬虫子——大家都来;麻子打哈欠——全面动员。
2.有的熟语内部具有因果关系,如“壶中无酒难留客”。请写出这样的谚语、成语各若干。
答案示例:
谚语:池中无水难养鱼;关门打鼓,响声在外;肚子里有食,胳膊上有劲;没有家腥,引不来野猫。
成语:春暖花开,心直口快,贪生怕死,自作自受,集思广益,孤掌难鸣。
第2步:随堂练习
按易误用类型梳理下列成语,然后积累,丰富自己的熟语库。
豆蔻年华,目无全牛,抛转引玉,弹冠相庆,虚怀若谷;
文不加点,蓬荜生辉,巧言令色,忍俊不禁,罪不容诛;
汗牛充栋,鼎力相助,贻笑大方,万人空巷,惴惴不安;
漠不关心,巧夺天工,一团和气,求全责备,肝胆相照;
民不聊生,惨淡经营,如履薄冰,遍体鱗伤,鳞次栉比;
不足为训,一文不名,等量齐观,三令五申,无时无刻。
第5节课:
个人交流、展示自己的“专属词库”。
要求:说明分类的角度、词汇的来源。
第三阶段: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本阶段任务:辩论赛辩题为“《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西文字母是对汉语的污染还是适应了社会生活的需要?请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观点。”
第6节课:
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二选一):
第1步:梳理所学成语,以其中若干成语作为研习对象,查找它们的出处,注意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
第2步: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补充完善词汇库,并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领悟词义变化的情况。
第7节课:
第1步:阅读教材《资料摘编一组(2)》,了解本义和引申义的内涵。
第2步: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资源,探究下面表中汉字的本义,思考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女性文化和婚俗文化,写一篇学习笔记。
设计意图:这里有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汉字偏旁的家族式梳理;在探究本义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