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大明锦衣卫
(附电影三部、音频一段)
1、电影《锦衣卫》
内地动作,惊悚,古装
豆瓣评分:6.0
导演:李仁港
主演:甄子丹/赵薇/吴尊/徐子珊
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曾保家卫国屡建功勋的锦衣卫被奸佞利用,沦为暗杀工具,令世人闻风丧胆。因谋权篡位而被施以刖刑的庆亲王(洪金宝饰)虽被流放塞北多年,然野心不死,暗中勾结大太监贾精忠(罗家英饰),企图卷土重来。贾精忠在中土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不愿苟从者格杀勿论。锦衣卫指挥史青龙(甄子丹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发现贾精忠阴谋而被追杀,身受重创后委身正义镖局以图保护玉玺。茫茫大漠,青龙在镖头之女乔花(赵薇饰)以及天鹰帮帮主大漠判官(吴尊饰)的帮助下准备阻止庆亲王与贾精忠的阴谋,此时,庆亲王义女——拥有绝世武功的脱脱(徐子珊饰)身负追杀青龙的使命亦赶至雁门关
2、电影《绣春刀》
/中国大陆/武侠剧情
豆瓣评分:7.6
主演:张震*王千源李东学聂远金士杰叶青周一围朱丹赵立新叶项明*皓达乔磊杨轶古典杨晓波
导演:路阳
明崇祯皇帝登基,大太监魏忠贤(金世杰饰)及其“阉*”被锦衣卫倾巢覆灭。锦衣卫中以卢剑星(王千源饰)、沈炼(张震饰)和靳一川(李东学饰)三结拜兄弟最为勇猛正直。老大卢剑星为了升官百户,沈炼为替教坊司妓女周妙彤(*饰)赎身,三弟靳一川为摆脱浪人丁修(周一围饰)的纠缠,三兄弟决定接受东厂都督赵靖忠(聂远饰)追杀魏忠贤的秘密行动。行动中三人遭到魏忠贤义女魏廷(朱丹饰)带队阻拦,一场腥风血雨后魏忠贤尸首被带回,卢剑星如愿以偿升官百户,本以为三人夙愿皆能实现,但没想到沈炼竟然隐瞒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并且引起了大臣韩旷(赵立新饰)的怀疑。此后三兄弟都面临着生命危险,沈炼终于说出真相但为时已晚,与一川相好的医馆女子(叶青饰)和周妙彤都被牵连其中。面对危机,沈炼决意带着兄弟、爱人离开京城,朝廷腐朽混乱,小人物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3、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
/中国大陆/武侠剧情
豆瓣评分:7.2
主演:张震****金士杰刘端端武强杨轶李媛吴晓亮李洪涛刘峰超袁文康马赫刘亭作姜晓冲陈齐威王仁君周一围郭鑫赵异卓
导演:路阳
明天启七年,北镇抚司锦衣卫沈炼(张震饰)在一次扫除乱*任务中,为救画师北斋(*饰),将同僚凌云铠(武强饰)灭口。此后一方面要摆脱来自陆文昭(*饰)、裴纶(*饰)的质疑与调查,一方面又在神秘女子的要挟下放火烧了锦衣卫经历司。裹挟在乱世,沈炼与北斋情陷其中,却越陷越深。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巨大阴谋正暗中布局。众生如蝼蚁囿于修罗场,逆鳞之战,一触即发……
《大明锦衣卫》
萧盛著
本文选自萧盛《大明梦华:明朝生活实录》,第八章“职业有高低,福利泽万民”。本书是以明代笔记的风格,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明朝百姓的语言、衣着、饮食、住所、出行、文化、娱乐、节日、官场等生活百态。将明朝大历史融入到小故事之中,引经据典,轻松说史,展现出一幅浓墨重彩、包罗万象、生动活泼的明朝生活大画卷。
读者可以把这篇精彩的文章作为学术参考,我将不专门推送,如涉及版权,随时删除。
有一种职业被误读了四百余年,且一直被过度地渲染,在下说的便是传说中着飞鱼服、佩绣春刀的大明锦衣卫。在下觉得有必要让列位看官重新认识一下那个特殊的群体,故以一个章节之篇幅来谈谈锦衣卫。
锦衣卫,顾名思义,是一个*事机构。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事制度,乃太祖所创立,分为卫、所两个编制,即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下设指挥使,统兵五千六百人。指挥使下又设千户、百户等。各府之卫所由各地指挥使管辖,而各地之指挥使则由五*都督府统管,此乃地方上的卫所。
京师之卫所又分两种。一则为京师三大营,即五*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分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其中五*营练习的是*阵,三千营练习的是巡哨,神机器练习的是火器。二则是皇帝亲*,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锦衣卫便是亲*的一种,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的仪仗和安全。
(一)由来
锦衣卫的前身唤作拱卫司,因有管理仪仗之职责,又统辖仪鸾司,后改称亲*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撤亲*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如此,这个在大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机构就正式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不知为何,在后世或有意或无意的渲染下,锦衣卫竟成了黑暗、血腥、凶残、阴险的代名词,似乎提到锦衣卫,所有人都应该战战兢兢、闻风丧胆,见到锦衣卫时说不怕,反倒是咄咄怪事!
事实上,锦衣卫究竟可不可怕,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待。
首先来看看锦衣卫之职责,其一是皇家侍卫仪仗,凡皇帝出行,或狩猎,或亲征,或祭祀等,必有锦衣卫相随。仪仗队伍由将*、校尉、力士组成,将*在前,称为大汉将*,由体形魁梧、样貌威严者担任,依据出行之性质、规模之大小,随行之大汉将*人数亦有增减,一般几百或上千人,最多时为一千五百人。大汉将*身着盔甲,肩上扛有一柄大刀,骑骏马,着实威风。不过这大汉将*只是一个称呼,并非真的将*,只是以资壮观罢了。
间杂于大汉将*之中的则是穿红色飞鱼服、腰挂绣春刀的锦衣卫。无论是飞鱼服还是绣春刀,皆为皇帝所赐,并非所有的锦衣卫都能穿戴,也不是锦衣卫的常服和常用兵器。锦衣卫一般在重要场合或祭祀之时方才穿飞鱼服、佩绣春刀,一年之中着此隆重服饰之时不多。
飞鱼服分多种颜色,其中红色最为尊贵。飞鱼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种神兽,长得有些像龙,双足、四爪、两翼,有鱼尾,看上去张牙舞爪的,甚是威武。飞鱼服与其余大臣所着的“飞禽走兽”官服一样,代表的是等级和权力。
当然,前文早已讲到,服饰之限制,只是在明朝前期严格,到了中晚期,衣着打扮可谓百花齐放,奇装异服也就罢了,在万历朝时,甚至有百姓穿蟒服、飞鱼服招摇过市。
校尉掌卤簿。卤簿,指是的“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汉宫仪》),其实就是在前引导整个仪仗、手持甲盾的校尉队伍。而力士则举金鼓或旗帜。
除去这些仪仗队,另有在前面负责开路巡逻的,还有在銮驾与京师之间来回传递消息的。这一整套皇帝出行之队伍,皆由锦衣卫充任。若硬是要问百姓怕是不怕,说心里话,看到这般的大阵仗,说怕未免夸张了,平民只要不去挡皇帝的銮驾,随行之锦衣卫哪个也不会为难于百姓,怕从何来?敬畏之意倒是有的,一国之帝王出行,前前后后由锦衣卫侍候着,队伍绵延几里,焉能不令人敬畏?
除去皇帝出行,平日在宫里锦衣卫也没闲着。因是皇帝之亲*,禁苑之安全自然由锦衣卫负责。此外,皇帝在奉天门御门听*之时,锦衣卫亦须在指定位置把守。
所谓御门听*,便是俗称的上朝,上朝并非在金銮殿(太和殿)上,而是在金銮殿外面的奉天门[1],早朝鼓响时,文武大臣便序立于左右掖门之外,待听得钟鸣,乃从左右掖门而入,过金水桥,入奉天门,在丹墀下立于东西两侧。
是时,在御座西侧立有一员锦衣卫,一般负责传旨,亦起到威武之作用。此外,在丹墀、御道、金水桥、奉天门外广场两侧,掖门等处,侍立有大汉将*一百二十九名,千户两人,百户四人,另有五百校尉分守于午门内外,一则警卫,二则鸣鞭、执仪仗。文武大臣从宫外一路走来,至奉天门里,一路上皆有各级锦衣卫把守。
早朝一般在寅时(凌晨五点)开始,大臣们一般丑、寅(凌晨三四点)交际便要在左右掖门候着了,可想而知,负责警卫和仪仗的锦衣卫,必然要比大臣们早一步当值才是,丑时就得准备着了,委实辛苦。
遇着嘉靖、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锦衣卫自然是幸福的,要是遇上太祖、成祖以及后来的崇祯,天天上朝,一天都不肯落下,端的是苦不堪言。
(二)廷杖
以上所言,是锦衣卫在执行侍卫仪仗任务时的大体情况。其第二个职责是巡查侦缉,兼负责廷杖,即给百官打屁股。
明朝中晚期,劝诫的、上疏的,甚至是与皇帝吵架的言官前赴后继,络绎不绝,皇帝不能将他们怎样,骂也只能由他们骂着,但气极了,打屁股却是常有的事,金口一开,杖三十,立于殿外的锦衣卫行动如风,冲进去就把要受廷杖的官员提出来,拖到午门去打屁股。
执行廷杖的乃锦衣卫校尉,另外还有个监刑的,一般为司礼监的太监。何以还要让太监监刑呢,莫非皇帝信不过锦衣卫吗?
其实廷杖是有名堂的。要先将官员的官服脱了,用草绳捆绑,头朝下、屁股朝上趴着。廷杖乃栗木所制,特点是硬而有韧劲儿,不易折,打人的那头为槌状,有铁皮包着,铁皮上还有倒钩,要是一杖下去,行刑之人再顺势一扯,慢说是皮开肉绽,连肉都会被扯去一大块,比通常的水火棍厉害多了。因此,廷杖一般 一百杖,相当于极刑,百杖下去,屁股上基本没肉了,只剩骨头。一般人挨不过八十杖,若是皇帝金口一开,杖八十,无论是行刑之人还是受刑之人,心头都明白,唯死而已。
此时,所谓的名堂就出来了。皇帝下旨廷杖,锦衣卫将受刑官员拖出去,要怎么打,皇帝会向太监秘密授意,有些官员着实惹皇帝痛恨,便会着实打,有些虽嘴上厉害,但确实是可用之材,廷杖不过是唬他一唬,叫他受些皮肉之苦罢了。
故锦衣卫校尉在执行之时,需要留意旁边监刑太监的动作,要是太监的双脚呈八字朝外张开,那就着实打,生死由命;若太监的双脚是朝里并拢的,那就用心打,每一杖下去,看似凶狠,其实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只出血不动及根本,表面上看血肉模糊,其实在家里将养几日就能恢复如初,力道拿捏恰到好处,是为用心。
这般的用心打,极考验锦衣卫的功力,若非平时苦练,绝难做到。那么如何才能练得这般的功夫呢?
分作两个步骤。 步是基本功,拿一块砖,砖上垫张薄纸,练到一杖下去,砖碎了而纸无损,则过关;第二步是练巧劲儿,割一块带皮的猪肉,放在地上,往猪肉上打,一直练到猪皮打烂了却不伤及皮下组织,就算练成这门功夫了。
莫要看是门打人的功夫,对锦衣卫来说,这是生存之道,若是练得不精,打人屁股时火候不到,将不该打死的打死了,该打死的还留了口气,拂了帝王之意,便是掉脑袋的大事。
这样的锦衣卫可不可怖呢?在下以为,也不可怖,不只是老百姓无须去怕,连当官的都不怕。打屁股怕什么呢?大明朝的言官们,前赴后继,怼天怼地怼皇帝,一个言官被锦衣卫拖出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言官站出来,皇帝就像捅了马蜂窝也似,赶之不尽,躲之不及,何以如此?法不责众也。明朝中晚期,*治和社会氛围与前期截然不同。前期太祖、成祖心狠手辣,全然不怕杀人,杀多少都不在乎,中晚期则是另一种状态,文人觉醒了,文臣觉醒了,法制完善了,皇权削弱了,但凡有些知识,便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秀才可以见县官不跪,可以享受国家的津贴,文臣可以举着道德的牌子与皇帝分庭抗礼。换言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的前提下,文官们拿着律法和道德与权力对抗,不只为了理想,不只为了维护传统的礼法道德,还为了扬名青史,那么打几下屁股又有何妨呢?
当然,也有被打死的,但是比例不太大,除非遇上特殊事件,处于特别敏感时期,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敢任性到明知是马蜂窝还不惜一切去捅破的地步。
(三)缉查
锦衣卫的另一个职能是缉查,此也是被后世大肆渲染之处。客观地讲,在太祖、成祖时期,锦衣卫确实是十分恐怖的。
锦衣卫因是皇帝亲*,又具有缉查功能,与其他禁*相比,权力更大,职责更广,在籍人员更多。按照明朝*队制度,一般卫下只辖制五个所,定员五千六百人,而锦衣卫则辖有十七个所,在籍人员逾六万,可见皇帝对这个机构的重视程度。
那么皇帝为何对锦衣卫如此重视呢?无非两个字——集权,利用这个机构打击异*、揭发贪官和骄横的将领。
众所周知,太祖时期有 的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其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锦衣卫揭举的。四大案轰轰烈烈地进行之时,光是被斩首的就有十余万人,牵涉如此之广、涉案人员如此之多,锦衣卫“功不可没”。
四大案几乎覆盖了太祖朝的整个时期,那时的锦衣卫端的是如魔*一样的存在,不管是民间百姓还是在朝官员,提到“锦衣卫”三字,无不畏之如虎,比见了*还要怕。
后来,太祖似乎也觉得锦衣卫权力太大,手段太狠,曾下令取消其缉查之职权,然成祖时又将之恢复,自此之后,锦衣卫之缉查功能便一直存在,为皇家服务。
锦衣卫大致有三个部门,经历司管理文书,收发公文,另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南镇抚司管刑法,北镇抚司掌刑狱,专事缉查、逮捕、审问等事,有自己的诏狱,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直接听命于皇帝。身为一个拥有特别权力的特务部门,明初的时候,锦衣卫的诏狱被比作地狱还是可信的。
那么锦衣卫是否如外界传说的那样,在整个明朝都拥有特殊的权力,一直若魔*般存在呢?
(四)列传
列位看官,耐心地将本部书看到这里,应清楚在下的为人了,说话一般不刻意夸大,亦不蓄意诋毁,下面便历数一下历朝锦衣卫的总指挥使,看过他们的事迹后,相信列位看官应会对锦衣卫有个总体之印象。
史上 位有名有姓的锦衣卫指挥使唤作毛骧,即制造胡惟庸案之人。
胡惟庸乃明朝开国之宰相,理当被历史记住,然其还有个特殊的名头留在史书上,他是中国历史上 一任宰相,他被杀后,太祖就撤了相位,改内阁理事。起先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只有票拟权,内阁意见经司礼监批红,才交到皇帝手里,由皇帝作 的决断。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与众臣曰: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这一段话标志着,宰相一职,自秦而始,至明而终了。不得不说,此乃太祖的一大创举。但是处理了胡惟庸后,又有一个新问题,如何处理胡惟庸案的善后事?
什么叫作胡惟庸案的善后事?胡惟庸任宰相后的确骄横,确也有结*营私、排除异己之事,甚至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过于傲慢,没将太祖放在眼里。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以胡惟庸所犯之事论,还是以胡惟庸的功绩论,他都罪不至死,至多功过相抵,贬为庶人罢了,不应牵涉数万人,血流成河。那么要如何善后呢?
这时候毛骧出场了。毛骧知道太祖为何以胡惟庸做文章,于是想出了一个最简单而直接的理由——谋反。
于是,胡惟庸死后,此案再次被翻起,性质也从擅权枉法升级成了欲图谋反,被查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朝中为之一空,甚至连开国元老李善长也莫能幸免。
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胡惟庸枉法延伸至谋反,虽使此案合理化了,然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可以杀的功臣如数杀尽了,还有谁为朝廷出力,还有谁敢为朝廷出力?于是索性将毛骧也一同杀了,以息众怨,《明史》载毛骧“坐胡惟庸*死”。
太祖时期的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唤作蒋瓛,乃蓝玉谋反案的告发者,所用之手段与毛骧一般无二。与胡惟庸案不同的是,胡惟庸案因太祖想要集权,而蓝玉案则是因太子朱标早夭。
蓝玉与朱标关系甚好,可谓忠心耿耿,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便是镇国之将*,也不需 ,但是朱标一死,形势就变得微妙起来。皇孙朱允炆年幼,将来能镇得住蓝玉吗?蓝玉重兵在握,表现出拥兵自重的形迹,为大明江山永固计,除之无害。于是便由蒋瓛牵头,掀起蓝玉案。 ,蒋瓛也成为*治斗争的牺牲品,被太祖赐死。
太祖末年的锦衣卫指挥使唤作宋忠,人如其名,是位忠勇之辈,与前两任指挥使不同,他是个“文能读书写文章,武可上马奔战场”的文武双全之才。
宋忠于洪武末任指挥使,建文朝时,因燕王朱棣之乱,被派去北方戍边,以都督之身份屯兵开平。建文元年,怀来一战,宋忠战死,英勇殉国,在锦衣卫指挥使里面,算是事迹较为突出的一位了。
成祖朝时期的首任指挥使叫作纪纲。此人本是临邑(山东德州)一农民,建文二年,朱棣自北方一路南下,至临邑时,纪纲冒着被斩之风险,拦下朱棣的马,说愿参*,鞍前马后,誓死效劳。朱棣试了下他的功夫,弓马娴熟,且又颇有胆识,遂将之留在身边。从此之后,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开始飞*腾达,及至朱棣夺位成功,坐拥天下,纪纲被授都指挥佥事,兼掌锦衣卫。
是时,成祖刚刚得了天下,能信任者不多,而所疑者却数不胜数,要将建文朝旧臣清除,正需要纪纲这样的人,故成祖时期的锦衣卫如太祖时期一样,位高权重,神*俱怕。纪纲也因此骄横起来,为争一位颇有些姿色的女道士,用铁爪敲碎阳武侯薛禄的脑袋。
洪武二十一年之进士、建文朝的内阁首辅、永乐元年的翰林侍读、主编《永乐大典》的名士解缙,因劝阻成祖不要轻易更换太子,得罪汉王朱高煦,朱高煦买通纪纲,趁成祖北征,将解缙下狱。纪纲在诏狱中将解缙灌醉,又拖至雪地里活活冻死。
永乐五年,成祖选妃,全国各地的美女入京时,纪纲比成祖先一步筛选了一遍,送入自个儿府中,尽情享乐。纪纲家中招募了众多亡命之徒,要么是有命案在身者,要么是江湖黑帮头领,常聚众闹事。时人谓之纪纲有反意,在下以为如此一个农民,估计未敢有如此大的野心,不过是欲望膨胀之下,为所欲为,忘记自己是谁罢了。后纪纲被人告发,死于凌迟。
如果说毛骧和蒋瓛是*治之牺牲品的话,那么纪纲则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他人。
以上提到的四位锦衣卫指挥使,除宋忠外,其余三位皆为人见人怕、*见*愁的狠主,他们所处的时局十分相似,新主夺取天下后,急需清除异己、树立权威,故而那些时候的锦衣卫真如后世所渲染的那般,黑暗、血腥、凶狠、残暴。
后期,随着国家日趋稳定,*治上亦逐渐开明,锦衣卫不再那么可怕,而且,在太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后,锦衣卫的地位逐渐削弱,有时甚至有些可怜。
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前后,有位锦衣卫指挥使,叫作马顺,此人在史书上并无恶迹,只不过跟错了人,是明朝 位专权的司礼监大太监王振手下的人,靠王振的提拔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
正统十四年,瓦剌大举南下,王振遂撺掇英宗亲征,说只要主子亲征,三*士气大振,定能吓跑瓦剌兵。
王振掌权后贪是贪了些,可骨子里却是个书生,通经书,也算得上满腹经纶,只是中了秀才后屡试不第,这才在教了几年书后自阉入宫。王振在满脑子的理想主义作祟下,鼓动英宗御驾亲征。英宗似乎对自个儿也有些信心,便引出了明朝历史上 的土木堡之变。皇帝御驾亲征非但仗没打赢,还让人掳了去,自大明朝立国以来,何曾有过这等事情,端的是奇耻大辱!
群臣得知消息,有害怕的,有哭泣的,也有大骂的,将王振的十八代祖宗一一请了一遍,这还不够,他们拥至午门,要求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尽快做出决断,否则大明危矣。
朱祁钰一则性格优柔寡断,二则皇帝被掳,国家剧变,也委实六神无主,故而说道:“尔等且出宫待命,容后再议。”
朱祁钰的态度着实把那帮文官激怒了,国家无主,大明危在旦夕,如何还容后再议?真要是到了瓦剌挟皇上大举入侵的地步,天下岂非就要易主了吗?当下在于谦等人的带动下,文官们再次涌将上去,要朱祁钰给个说法。
这时候马顺出场了,也许他在走出去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个举动竟能创造历史。
马顺见文官们不依不饶,带了锦衣卫走上前去,喝道:“郕王有令,教尔等退下,莫非没听见吗?”
言官最骄傲之事,便是他们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为皇帝采纳,是时国家危急,朱祁钰不但将他们之言置若罔闻,还叫他们退出宫去,置言官于何地,又置国家安危于何地?
前文说过,明朝初期之文官,乃是抱着理想抱负治国,并无一丝一毫之杂念,郕王不听,他们心中本来就气,被马顺这么一声喝,端的是火上浇油一般,当中有位户科给事中,名唤王竑,是个暴脾气,上去一手抓了马顺的头发,一手拿朝笏就打。
旁边的锦衣卫见指挥使被打了,本是要上去帮忙的,可没想到气急了的文官们正愁没地方发泄呢,竟比锦衣卫还快一步,蜂拥而上,帮着王竑往马顺身上招呼。
一时间,午门内外,朝廷命官,竟似一帮街头流氓斗殴,纷纷扰扰,喧声震天。不仅于谦懵了,朱祁钰被吓坏了,连旁边的锦衣卫也不知该如何处置。要知道这时候宫中无主,而他们面对的又是一群掌握了言论的文官,轻易惹不起的,那么到底是上去劝架,加入战斗,还是袖手旁观?众人一时手足无措。
此时,王竑见众同僚皆加入了战斗,越发来劲儿,张嘴一咬,就咬在了马顺的脸上,使劲儿一扯,竟扯下一块脸皮来。马顺吃痛,倒地痛呼。文官们似乎还不解气,又是一顿拳打脚踢,及至停手时,堂堂锦衣卫指挥使竟已气绝而亡,活活被打死了。
这是大明朝历史上 一个被群臣打死的锦衣卫指挥使,此事史称午门血案。
于谦到底是稳重之辈,见死人了,且死的是挂着正三品衔的锦衣卫指挥使,日后追究起来,只怕得死一批人,情急之下,上去抓住吓坏了的朱祁钰,道:“殿下,马顺乃王振一*,罪当诛,请赦百官无罪!”
朱祁钰闻言,瞿然一省,眼下强敌当前,朝中要是再闹将起来,大明朝便真的没救了,当下只得依了于谦之言,赦百官无罪。可惜,马顺因是王振一手提拔起来的,不过护主时说了一句话,便被活活打死。
这场闹剧结束之后,众人亦冷静了,一边由于谦负责保护京师,以防瓦剌携英宗南下,一边拥立朱祁钰为帝,改年号景泰,史称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朝之时,又出现一位指挥使,姓卢名忠,此人名虽为忠,为人却与宋忠迥然不同,是个媚主且好贪小便宜之辈。
土木堡之变中,于谦指挥京师*民合力抵抗瓦剌*,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一年后,英宗被瓦剌放还,按《明史》记载,景泰帝客客气气地把英宗迎入了宫里,并让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于南宫。
由于是官方修的史书,显然有所美化,但明眼人都知道,英宗入京,景泰帝是舒服不了的,心里像被扎了根刺,极为不适。那卢忠便利用了景泰帝的这一心思,想讨好皇上,得些好处,却不想引出一桩大大的公案来。
英宗被关在南宫,一关就是七年,期间宫里的一些老太监,不管是念旧也好,被迫也罢,服侍在英宗身边。其中有一位叫阮浪的老太监,乃成祖时期入的宫,对英宗颇有感情,故而服侍得甚为周到。
这一日,阮浪生辰,英宗感念其里外照应,拿出身边的一柄金刀,作为礼物送与阮浪。
金刀乃皇帝身边之物,制作自是十分精美,一位小太监看到了,爱不释手。那小太监唤作王瑶,是阮浪手底下的人。阮浪年迈,且又深处这冷宫禁苑之中,对身外之物早就看得淡了,见王瑶喜欢,索性就送给了他。阮浪可能做梦也无法想到,送一柄刀竟会送出如此大的事来。
那王瑶与卢忠交好,两人喝酒时,王瑶喜滋滋地将金刀拿出来,道:“此乃太上皇所赐,你道是金贵不金贵?”
卢忠是十足的小人,见此金刀,便起了歹念,将王瑶灌醉了,拿了金刀来找景泰帝,说太上皇勾结阮浪、王瑶,欲图复辟,此金刀就是证据。
景泰帝心里若明镜也似,仅凭一老一小两个太监和一柄金刀,若要复辟,不啻儿戏,但他需要一个突破口,去剔除心头的那根刺,合不合理似乎并没有那么的重要了。
当下,景泰帝下旨,抓捕阮浪、王瑶,逼他们交代出太上皇复辟之事。卢忠领旨,将阮浪、王瑶下了诏狱。
有人曾说,锦衣卫的诏狱便是地狱,若是在平时,未免有些夸张,然一旦涉及*治、*权,诏狱只怕比地狱还要可怕。
按照卢忠的设想,凭锦衣卫的手段,让阮浪、王瑶交代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他看错了人,确切地讲是低估了人心,天下并非所有人都与他一样,为了利益可以丧尽天良。十八般手段用尽之后,阮浪、王瑶依然咬紧牙关,只说金刀是太上皇所送之礼物。
如此一来,卢忠慌了。所谓复辟,性质无异于谋反篡位,景泰帝紧盯着不放,百官密切